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贖》: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習慣某種生活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贖》: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習慣某種生活

一生摯友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的競爭有多激烈?看看1994年上映的這些電影:《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子彈橫飛百老匯》、《燃情歲月》、《真實的謊言》、《肖申克的救贖》、《烈日灼人》……可謂大片雲集。

私以為在這些經典之作的競爭中,沒有女主角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Shawshank Redemption)應該能夠佔得一席之位。奈何當年《阿甘正傳》風頭正勁,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最佳男主角等六項大獎。而《肖申克的救贖》在各大獎項中均顆粒無收,票房也是一敗塗地,只有2800萬美元。究其慘敗原因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該片沒有什麼大明星加盟,又是導演的處女作,賣點不足,再加上其他幾個譯名的拖累(月黑高飛(港) 、 刺激1995(臺) 、地獄諾言和鐵窗歲月等),真的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啊。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曾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就是沒辦法讓觀眾進影院。”而能讓《肖申克的救贖》的口碑提升至“神作”地位的唯有錄像帶,當年它在錄像帶市場大受歡迎,影響力才逐漸回暖。之後更是在IMDB中獨佔鰲頭六年,有超過40萬以上的會員將其選為250部佳片中的第一名,而且始終位列男人必看的電影前三名。

該電影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年輕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 飾)因涉嫌謀殺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蒙冤入獄,被判處兩個無期徒刑,他用了19年時間逃出肖申克監獄,最終重獲自由的故事。

但他那超越常人的非凡毅力依然不敵“一生不停奔跑”的阿甘,好在時間證明了它的價值。

我覺得有必要先簡單的梳理一下影片的時間脈絡:

①、1947年初,安迪·杜佛蘭涉嫌謀殺妻子及她的情人來到肖生克監獄,一個月後,他向瑞德購買一把鶴嘴鋤(雕刻石頭);

②、1949年春天,安迪成功幫助警衛隊長哈德利拿到35000美元,獲其好感。在這期間,他也一直有在打磨鶴嘴鋤,用它在牆上刻字,之後他向瑞德購買麗塔·海華絲的海報(萌生挖逃生通道的計劃)。

③、1950年,進入圖書館,幫助警衛包稅以及正式幫典獄長諾頓洗錢;

④、1959年,安迪擴建了圖書館,打造了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

⑤、1965年,能夠證明安迪無罪的小偷湯米·威廉姆斯來到監獄,安迪要求翻案,被典獄長拒絕。湯米被射殺後,安迪決定不再久留;

⑥、1966年,安迪·杜佛蘭從逃亡通道成功越獄。

電影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安迪·杜佛蘭在什麼時候開始挖逃生通道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喜歡地質學的安迪,在研究了從牆壁上掉落的一小團泥塊時,就已經對“越獄”有了想法。此後的十幾年,安迪每次一把,把他的牆壁搬到放風場,最終挖通牆壁。

該片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從安迪進入肖申克起,就沒有出現過他的任何內心獨白。從影片第9分鐘的監獄俯拍全景鏡頭(“上帝視角”)開始,有關安迪在監獄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從瑞德(摩根·弗里曼 飾)的口中娓娓道來。導演巧妙地借用瑞德的眼睛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對安迪這個特殊的人物進行解讀。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對其中一個場景感觸頗深。安迪在肖生克的第一餐就從一堆糊糊裡捏出一隻還能蠕動的蟲子,坐在他旁邊的圖書管理員老布一臉驚喜,問他:“你要吃嗎?”

之後順利拿到蟲子的老布笑得特別開懷,自言自語地說:“白白嫩嫩的”。看到這裡,我真的和一臉懵逼的安迪一樣,以為監獄裡沒有肉,老頭要吃這隻蟲子呢。

直到他把蟲子餵給一隻叫傑克的鳥,雖然這個時候鏡頭拍到的蟲子已經變成了一隻淡綠色已經死掉的蟲子。

說到老布,那我們就從老布(布魯克斯)開始說起吧。

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習慣某種生活方式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贖》: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習慣某種生活

老無所依的老布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逐漸習慣了它們。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就離不開它。這就是體制化。

“體制化”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它在影片中第一次被提起恰恰是因為老布。

①、在監獄呆了50年的圖書管理員老布,為”體制化“而死?

說起來,布魯克斯第一次亮相時,完全就是一個老態龍鍾、步履蹣跚又笑容可掬的孤獨老人,我會因為他對一隻小鳥的憐愛之心而忘記他也曾是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

老布在圖書館裡呆了50年,他每晚推上小推車兜個幾圈,記下借書人的名字,就這樣按部就班的工作,機械地接受著監獄的管理。他早已在心中將監獄當成了自己永遠的歸宿,所以才會在得知自己要被假釋時,不僅沒有心生歡喜,反而精神崩潰了,甚至想要通過傷害獄友來達到留在監獄的目的。

自由來得太晚,布魯克斯的人生早已自行放棄它了嗎?

影片中,最先走出肖申克監獄的是已經老得不能再胡鬧的老布。那一天,他穿著一身黑色西裝,惶恐不安地踏出了監獄大門。對他來說,滿大街的汽車、忙成一團的“新”世界和快節奏的生活比監獄的高牆要可怕太多。老布的內心裡始終充滿了恐懼感與孤獨感,最後他選擇了懸樑自盡,離開這個他不喜歡的地方。

老布自殺的場景,讓我倍感心酸。在監獄裡,他或許還能找到一些自我價值,贏得他人的些許尊重。可一旦走出監獄大門,他立刻變得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起來。在肖申克這個“體制化”的地方,它吞噬著每個自由的靈魂,消磨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老布便是這種“制度化”下的犧牲品。

②、在肖生克里被關了40年的瑞德也難逃“體制化”的命運?

影片中並沒有說明過瑞德為何殺人,又殺了誰?但蒂芬·金在原著中說的是:瑞德為了保險金在妻子的汽車上動了手腳,在殺死妻子的同時誤殺了搭順風車的鄰居,三條人命,他被判了三個無期徒刑。

瑞德是電影里老大哥般的人物,他老成世故又頗有頭腦。在監獄裡瑞德很有門路,他就像一個百貨公司,總能弄到囚犯們需要的口香糖、香菸甚至是白蘭地。而安迪越獄時需要的錘子、海報等工具也都是從瑞德手裡得來的,說起來沒有他的幫助,安迪很難完成越獄的奇蹟。

瑞德在最後一次申請假釋時與評判員的對話,深深地震撼了我。他不再如前兩次那樣緊張兮兮,又心懷期待,而是非常從容地,甚至是非常隨意地與坐在對面的年輕人進行了一次平等對話。瑞德說話時表情放鬆,神情裡帶著釋然,就如同我們匆忙走過一生,回首往事,遺憾也好,悔恨也罷,我們都不再年輕,更無法回到過去。

而瑞德第三次為何能夠假釋成功?我甚至覺得這裡面有些許諷刺的意味。就如同你我窮盡一生想去追逐一個目標,卻始終一無所獲,但當我們真的萬念俱灰,不再對此抱有任何希望之時,那個對我們可能已經不再重要的結果恰在此時華麗降臨,以報喜的姿態為生命敲響倒計時的鐘聲。

回到電影中,睿智如瑞德,在出獄之後他才悲哀地發現,自己竟然連撒尿都要向經理作報告,否則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毫無疑問,他也被肖申克“體制化”了。頭髮花白的老瑞德也曾考慮通過犯法再次回到那個可以讓他不再擔心受怕的監獄,甚至想過與布魯克斯一樣離開。

幸運的是,安迪不僅給予他的好朋友瑞德一把慰籍心靈的口琴,還在越獄前給他留下一個忙著活下的“希望”。

在肖申克這所監獄裡,到底誰在被救贖?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贖》: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習慣某種生活

終於走出肖申克的瑞德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忙於趕死。

步履匆匆的人們也許應該偶爾駐足,跳出來看看自己的模樣。總有一天那些習慣服從規則的人們會知道,他們將付出巨大的代價來重新習慣本來屬於每一個個體的自由。

在觀影過程中,我一直在想這部電影裡誰才是真正被救贖的那一個?影片的主要回憶者瑞德顯然是受益良多的人。

①、老瑞德從安迪身上得到的是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在老布自殺事件發生以後,安迪心中明白“體制化”對瑞德的影響同樣深遠。在決定逃離監獄前,安迪和瑞德談論起自己未來的生活:在一個沒有回憶但溫暖的地方——Zihuatanejo,開一間小旅館,用一艘舊船載著自己的住客出海釣魚。他盛情邀請瑞德,但這樣悠閒而自由的生活,卻是老瑞德想都不敢想的。於是,安迪為瑞德安排了一件事,或者說,給他留了一個求生的希望:找到巴克斯頓一棵巨大的橡樹下,自己留給瑞德的東西。

當瑞德在外面的世界裡始終無法走出恐懼和絕望時,他還能走向那棵巨大的橡樹,走向碧海藍天的海濱。安迪用智慧和對人性的洞察不僅拯救了他自己,也拯救了他的摯友他給了瑞德一個叫做“希望”的東西,讓瑞德有點事情可做,讓他“趕著去生活”。

②、安迪對肖申克中囚犯們救贖:關於希望與自由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贖》: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習慣某種生活

享受片刻的自由

在死氣沉沉的監獄中,安迪似乎是“唯一”無罪之人,他讓囚犯們體驗了三次“自由”的感覺。

第一次是在他入獄第二年的五月份,他在一次戶外勞動的期間通過幫助警衛隊長合理避稅拿到3.5萬美元,為同伴們每人獲得三瓶冰鎮啤酒。

正是那個午後,久居牢籠的囚犯彷彿擁有了片刻的自由,有種在修自家的屋頂一般自在的感覺。

但這一切並不是安迪真正想要的,所以他不喝酒,他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當然這一次的冒險之舉,讓安迪從此成為獄中紅人,從獄警到典獄長都願意與他交好,畢竟他們都想借著安迪的專業優勢,幫助自己做賬避稅。

那麼,安迪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私以為安迪冒著生命危險,讓自己的才學被監獄的管理者發現,或許只是不想調離他那一間牢房,甚至避免了一次次的“突擊檢查”。安迪的牢房在二樓的最後一間,靠著牆。試想,如果他調離了那間牢房,之前的一切謀劃都將泡湯不說,如果再被人發現,等待他的將是更嚴重的後果。

第二次是安迪在典獄長辦公室裡不顧一切播放「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他和所有的罪犯都沉醉於音樂當中。

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和獄警。他們靜立在廣場,拋開所有的憤怒、怨毒和仇恨,沐浴著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美妙的音符似乎能將他們都洗濯得無比純淨。這是安迪又一次爭取到的精神自由。或許他只是想要喚醒肖申克監獄裡已快喪失的自由感,這可以燃起他們對生活的勇氣和獲得重生的希望。

第三次是安迪費盡周折擴建監獄圖書館、購買新書,想想布魯克斯當了五十年圖書管理員卻從未想過要有所改變。安迪最終接洽讀書會、慈善團體,他按重量買入舊書,將一間小而破的儲藏室改造成了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因為圖書館,肖申克里的囚犯們彷彿又一次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③、安迪在肖申克監獄中對自己的救贖之路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贖》: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習慣某種生活

最後一次談話

從電影的情節來看,我們無從知道安迪是什麼時候挖好隧道的,而在瑞德的隻言片語中我們興許能夠察覺到,典獄長射殺了能證明安迪無罪的湯米後,安迪越獄的計劃就開始加速了。

可想而知,安迪免費為典獄長諾頓洗錢、做假賬,他對典獄長而言有著極其特殊的價值,而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囚徒身份,典獄長怎麼可能輕易將“自由”拱手送給他?很顯然,聰明的安迪也在體制化的慣性中糊塗了一把。

說起來在那之前,安迪似乎並不著急於越獄,因為他對自己的救贖並給是走“越獄”這一條路,畢竟“越獄即間接代表了有罪,便永遠沒有人相信自己的清白”。

另外,湯米的死也讓安迪重新認識到,是自己不懂表達愛才趕走了妻子,他也因成為間接害死妻子的“兇手”。但無論他做錯了什麼,這19年的牢獄生活已經足夠補償。所以安迪最後選擇破釜沉舟般的越獄,其實是對自己的最終救贖——“我本無罪,我需要自由”。

結語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馬克·吐溫

“有志者事竟成”似乎是為安迪量身打造的詞語,看看那六年裡每週一封的申請信與之後數年裡每週兩封的申請信,以及用那把“600年也鑿不穿隧道”的石錘夜夜不懈掘出的逃亡通道,再到後來趁著雷電聲用石塊砸破下水管道……這一切無不深深刻畫一個詞:毅力

​大概真正能困住一個人的,不是鋼鐵鑄就的牢籠,而是心中矗立的高牆。

作為普通大眾中的一員,我們似乎已經熟悉了每天的按部就班,習慣了先說“不可能”,對平庸的生活習以為常以至於再也不相信會有奇蹟……可是正如電影《飛越瘋人院》中的一句臺詞:“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希望你也是那一隻: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小鳥,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豆瓣9.7分《肖生克的救贖》:可怕的不是生活而是習慣某種生活

逃出肖申克的安迪

—— END ——

作者簡介:希小小,90後自由職業者。願用溫暖的文字,與你分享來自電影的感動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