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繭自縛

國內檯球愛好者接受檯球技術,大約有幾個最基礎的觀念:

1.姿勢標準

2.力量不過肩

3.手腕打不準

4.打點

5.腳踩擊球線

這些基本上是屬於斯諾克的教學方式。但是,一般人開始學習檯球技術,也都是以這些觀念為訓練方式。因此,斯諾克和中八就沒有什麼學習上的區別了。

根據這些基本要求,因此:

1.姿勢趴的很低

2.動作幅度非常小

3.由於後腳踩在擊球線上,因此身體壓縮得非常厲害

4.小臂瞄準發力打擊

5.大臂夾緊

而球杆獲得力量的方式:

1.不能使用腕力

2.儘量使用小臂的力量

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發力方式:由於動作幅度非常小,手腕又不能發力,因此小臂必須在非常有限的距離當中發出足夠的力量。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情形了:打擊者會旋轉小臂的肌肉以儲存力量,不然,小臂就發不出足夠的力量了。

一般打中式八球的球友,這種現象比較淺,而且也比較容易消除。但是,打斯諾克的檯球愛好者,基本上都有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作繭自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打擊者回杆的時候,轉動小臂的肌肉儲存力量,以使小臂具備足夠的力量和速度。這種打擊方式,對於初學者而言當然是會感覺到非常良好的。手臂積聚了力量,再把手架稍微對準進球點。發力的時候,就不需要太大的功夫,也能夠打擊出足夠的力量。

因此,所有以這種方法練習檯球技術的球友,都喜歡研究諸如打點、讓點這些東西。

這是什麼道理呢?

打個比方:

這種打法,就好比水庫先將水抬高,用的時候把閘門放開,就可以進行發電了。

但是,真正的檯球高手像內燃機,發電的時候,得不斷地注入燃油。

再打個比方:

這種方法就好比炸藥,點燃了就爆炸了。

而高手的發力像火箭,得一級一級產生燃燒。

所以,傳統的斯諾克教學,學員有三個一生都很難跨越的障礙:

1.難以有效地觀察球杆接觸母球的過程

2.難以有效地維持球杆的穿透力

3.由於肌肉方向沒有朝前的特性,因此中長臺的進攻能力非常有限。

1.那麼,為什麼會難以觀察到球杆接觸母球的過程呢?

因為力量的瞬間爆發使得動作部位作用在球杆上的力量越來越小,因此球杆在接觸母球的時候已經無法有效地產生足夠的力量壓迫母球。沒有足夠的壓迫時間,自然也就非常困難觀察到球杆接觸母球的整個過程了。

2、為什麼會難以維持穿透力呢?

上面說過,球杆沒有產生足夠的壓迫母球的現象,也就是說,小臂無法與球杆產生共同推打母球的現象(具體原理請參考《檯球低杆速成》第四章《如何握杆》以及《新臺球理論》第二十一章《手腕和手肘之爭》)。我們曾經非常詳細地描述球杆在接觸母球的過程當中,小臂必須與球杆共同推打母球,這樣才能減緩球杆的能量損失,以維持好球杆的穿透力。

3、為什麼中長臺會沒有進攻能力呢?

因為回杆的時候需要旋轉小臂的肌肉儲存力量,因此出杆的時候也需要旋轉小臂釋放力量。這種肌肉的發力特性,本身方向感就比較差。

這是國內檯球愛好者的悲哀。

一旦你去接受了這些所謂的專業訓練,其實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是的,你五分點或許一個月就能夠連續打進一百幾十顆,可是,然後呢?當你想要檯球技術更進一步的時候,幾乎是完全不可能了,因為那是拿著犧牲未來作為代價的。

當每一個家長慶幸自己孩子有天分的時候,其實自己已經把孩子未來的檯球事業植入了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

所以,在國內,青少年不缺天才,但是,這些天才很少能夠繼續成長成為參天大樹。

現在我們在推廣這些檯球技術的觀念的時候,抵抗得最厲害的也正是這群以斯諾克專業訓練為標杆的檯球教練。

有時候我們很難去想象,所謂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天方夜譚,異端邪說。

如果,我們想要把小臂這些旋轉的力量放掉,就需要改變我們對小臂這種旋轉的依賴。

也就是需要改變瞄準的方法,瞄準的憑藉。

而這些,卻恰恰是斯諾克打準所需要的依賴。

問題是,誰願意放棄自己所熟悉的瞄準感覺,放棄自己所依賴的打擊動作,勇敢地往前探索呢?

一步錯,步步錯。

這就是國內檯球教學的特質了。

任何一個孩子,如果他想要成為檯球高手,那麼,第一件事情就是得對抗周圍充斥著所謂“標準”的教學環境。

那麼,如果不旋轉小臂又想要打出足夠的力量,那怎麼辦?

1.得建立動作的韻律感。

2.得鍛煉出足夠強大的肌肉。

3.得以足夠的意志力去驅動自己的動作。

4.手腕得經過完整的鍛鍊,使得手腕能夠完全支持我們的打擊。

......

而這些,又恰好是一般檯球愛好者所缺乏的東西。

唯一的途徑,就是重練發力。

如果你的檯球技術上升到了某一個階段,那麼,你還是得改善這個動作,還是得重新鍛鍊發力。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選手,分段發力都是你這輩子檯球技術想要進步最大的門檻。除非你的檯球技術不再進步,不然,你就一定會用到這種發力方式。

墨菲和丁俊暉都是一樣的練習,只是,他們練習的方式,一般我們稱之為“兩段式發力”。

檯球界還沒有人能夠真正從道理上去說明臺球技術,因此,很多的打擊方式、訓練方式,幾乎都是靠著模仿而來的。

我們這代人,由於自身已經習慣在這樣的打擊方式之中了,因此很難去改變。

當時編寫《新臺球理論》,其實,為的不是我們這代人,為的是下一代人,不要像我們這般糊塗無知,不要像我們這般作繭自縛,不要像我們這般固步自封,墨守成規!

我們的下一代,還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