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此时,此地 陈鲁民 1330字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座右铭是“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解释说:“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联想起来,朱先生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三此主义”,不仅于治学研究上有示范意义,而且在方方面面都能给我们以启发,与当今提倡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精神不谋而合。

此身,即干好我能干该我干的事,绝不推诿他人。此身,贵在有舍我其谁的勇气,非我莫属的担当,当仁不让的胸襟。朱光潜投身美学研究时,中国美学还是荒芜之地,他就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白手起家,苦心孤诣,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他女儿回忆说,“文革”后我劝过他:“不要弄你的美学了,你弄了哪次运动落下你了?!再弄,也不过是运动再次来临的时候让你灭亡的证据。”他回答说:“有些东西现在看起来没有用,但是将来用得着,搞学术研究总还是有用的。我要趁自己能干的时候干出来。我不搞就没有人搞了。”抱定此宗旨,他一生研究美学,虽为此几经磨难,受尽迫害,被戴上洋奴、黑权威、牛鬼蛇神等各种各样帽子,但却矢志不移,知难而进,“虽九死其犹未悔”,终于开创了美学研究的新天地,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此时,即做事情要只争朝夕,此时能干的事情决不推到以后,要立刻做起来。古往今来,那些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干事情雷厉风行,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拖拉拉;反之,那些失败者也有一个共同毛病,做事拖拉,懒惰敷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如果不珍惜时间,抓紧做该做能做的事情,一旦时过境迁,青春不再,就会后悔莫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而,莘莘学子要惜时如金,发愤苦读,争取早日成为合格人才;领导干部要抓住机遇,造福桑梓,在有限任期内多做贡献;各行各业都要努力工作,服务社会,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抓住了时间,就抓住了未来,抓住了生命,抓住了成功。

此地,即立足于现有条件,从你所处的岗位做好你应做的事情,不幻想有了更好的环境和地方再去做。时空环境,客观条件都是相对的,如果想等各种条件都成熟后再去做,那就可能什么事也做不成。古人在《为学》中讲了一个故事:四川有两个和尚商议去南海朝圣,甲和尚说:“我有一瓶一钵足够路上所用。”随即就动身了。乙和尚则用一年时间考虑,又用一年时间做计划,事无巨细都想得非常周到,第三年用来准备,筹措资金,购买器材。当他兴冲冲邀请甲和尚同行时,才知道人家已从南海回来两年了。这当然是笑话,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而获得成功的事也屡见不鲜。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发愤拼搏,自强不息,打了中国石油的翻身仗。我国的“两弹一星”也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起步,在外人“不可能成功”的预言下奋力推进,最终获得巨大成功,为中华民族铸造了可靠的护身神剑。无数事实说明,立足现实,不等不靠,把握好此地,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立足此身,人生有价值;把握此时,成功有保障;抓住此地,无事不可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