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前言

什么是文韬武略?看看这四位风流人物,如何合力共振,涤荡你我的灵魂?!

「苏东坡与辛弃疾」|| 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孙权:一位被曹操、辛弃疾赞美的开国大帝」

一提到孙权,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其实不是辛弃疾第一次写出,最早是曹操说的,作为一个三国一统北方的霸主竟然公开赞扬一位比自己年轻的对手,可以想象孙权的风流飞格、实力明证。

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他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此时,孙权与胡综、朱然还在吴郡读书。

孙权的父亲孙坚可是与曹操同时出道的,他兄长孙策也非等闲之辈。然,孙权十九岁就继承兄长孙策之业,之后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称霸江南。赤壁之战大破曹兵,那时候才二十七岁。英姿勃发,成为东吴开国大帝!



「苏东坡与辛弃疾」|| 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苏东坡与辛弃疾」|| 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这两位帅哥,真可谓后生可畏啊!人帅能力卓群,绝对的年轻有为的实力派!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孙权、周瑜累次被文学大家用典、凭悼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苏东坡与辛弃疾写三国风流人物的不同抒怀风格。



「苏东坡与辛弃疾」|| 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宋代词坛两颗巨星」

苏东坡整整比辛弃疾早了100多年,

一个开创了宋词的豪放之风,一个把宋词推向了豪放派的顶峰。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著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与辛弃疾」|| 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却兼有婉约瑰丽。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著名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永遇乐.北固亭怀古》。



「苏东坡与辛弃疾」|| 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借凭悼三国风流人物抒怀

  •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全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这首作品的经典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创作的。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京口北固亭位于今天的江苏镇江,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全词豪壮悲凉,慷慨激昂,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开篇即营造了一种苍凉忧郁的意境,直接切入英雄孙仲谋,这正是辛弃疾的个性特点,直入主题,抒发内心悲愤之情。直至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秦赵之战时的廉颇自比,贴切自然,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苏东坡与辛弃疾」|| 当行者遇上侠客,唯美怎能一剑封喉?


「苏辛:行者与侠客」

我们注意到,二者的人生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宦游人、都是政治上不得意之人。在个性上也有着相似的特点,豪放不羁!然而,二者又有着特立独行的特点。

苏东坡更加文艺范,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身心的释放。而辛弃疾却始终贯彻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他更是一位斗士、侠客,他无心留恋眼前的美好。

因此即使同样借三国风流人物抒怀,却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心境。



  • 苏东坡写周瑜

第一节一直在写景铺垫,抒发情感。直到第二节才切入写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及其细腻地刻画周瑜的音容笑貌,雄姿英发,潇洒倜傥。

其实这正是苏东坡的审美情趣与内心世界的写照。苏东坡久经官场浮沉,累次被打击,经历了人生的三州(黄州、惠州、儋州),早已厌倦了政治斗争,却又无法放下心中的梦想,及其矛盾复杂的心情,正好在周瑜的身上找到依托。这周瑜是既潇洒又功成名就啊!

他用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叹息,同时也是表达了一种旷达洒脱心境!想想多么畅快淋漓,一杯酒泼向江面,扬长而去!这就是典型的行者!



  • 辛弃疾写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开篇即营造了一种苍凉忧郁的意境,直接切入英雄孙仲谋,这正是辛弃疾的个性特点,直入主题,着眼于英雄易逝,抒发内心悲愤之情。

直至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秦赵之战时的廉颇自比,贴切自然,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坚持着一个勇士的斗志,依然喷薄而出一股侠客的热血!



「行者与侠客」

当文韬遇上武略时,

毕竟热血沸腾、毕竟惺惺相惜!

毕竟抑制不住那一颗跳动不死的心!

一个是行者,追求唯美!

一个是侠客,追求一剑封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敬请期待“再论苏东坡与辛弃疾的各分风流‘’)



「作者 || 冷雁,别号信陵君,独爱长天庄子,沉醉战国烟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