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71條:五苓散臨床運用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 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五苓散主要是陽虛膀胱氣化不利導致的,臨床中也運用的比較多。這條原文分為兩種情況來看,第一種情況自愈的一個情況,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甘,煩躁不得眠,這裡主要是太陽病,發汗過度,導致體內津液受傷,胃中陰液也受傷,津液傷後,胃火中,這裡煩躁也是因為津液受傷導致的火氣大,欲得飲水也是胃火旺,想喝水,口渴分很多重,這裡是津液受傷,不是太嚴重,如果太嚴重導致陽明內實症,可用白虎湯,不是太厲害的話可以等他津液自己恢復就好了,或者喝點水,這裡要喝溫水,而且要慢慢的喝,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因為患者不知道什麼時候胃火沒有的,所以儘量喝溫水,如果和涼水的話,胃火是降的比較快,但是患者不知道什麼時候胃火沒有了,如果過量了,則會導致水飲內停。這是第一種情況,第二種 情況是什麼?是出現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的症狀,這就是五苓散症,因為發汗過度,傷了陽氣,陽氣傷的厲害,膀胱的陽氣不足的時候,他的氣化就不利,氣化不利導致水溼不能氣化成津液上傳於全身以及口中,導致小便就不利,口中沒有津液,口就幹,所以小便不利是判斷五苓散的最關鍵的一個症狀。他和苓桂劑不太一樣,苓桂劑是因為陽虛導致水溼在中傷焦停留導致眩暈的症狀,他沒有口渴,五苓散也有陽虛的症狀,但是他的陽虛症狀不是太明顯,所以方中桂枝的一個量不是太大,桂枝只要一點點,把身上的陽氣啟動起來,再加上一些利水的中藥,水溼就代謝出去了,還有五苓散的配比是相當精妙的,現代醫學的研究這個配比是利水作用是最佳的,原文中漢代的一兩是24銖,我們記住他的比例就行了,換算下來是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是3:5:3:3:2,如果開湯劑的話那麼就按照這個比例開就行了,還有一個這個服用方法是研成粉末用白米粥服用,但是現代都懶,都是熬成湯藥來服用,但是比例不變就行了,同時這個方子在臨床中使用也非常的多,比如說婦科疾病,內科,泌尿系統,水腫等一些列水飲疾病,只要辯證準確效果就非常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