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疫情宅家讀書小記·風骨


醉漢劉伶原來也這麼有風骨!

陰城南有條“劉伶巷”,全長265米。東至南鎖巷,西至剪金街。西晉“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嗜酒,時稱“酒聖”。宅居與墓葬於此,巷因其名。而“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很有“風骨”的文人代表。


醉漢劉伶原來也這麼有風骨!


“風骨”是個有意義的詞。“風”是自然界空氣流動的現象。如“風起雲動”。風是一種力量,是在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具有感染力的品格。如“高風亮節”。“骨”是人與動物身上的骨骼。具有一種支撐的作用,無骨則不能站立。引申為一種堅韌不拔。寧折不彎的品質。“風骨”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實質是對文學作品內容和文辭的美學要求。以“風骨”評詩論文最完備最系統的是劉勰的《文心雕龍》。用“風骨”品論人物始於漢末,魏晉以後廣泛流行。《宋書·武帝紀》稱劉裕“風骨奇特”。《世說新語·賞譽門》劉孝標註引《晉安帝紀》稱王羲之“風骨清舉”。《南史·蔡撙傳》稱其“風骨鯁正”。“文人風骨”就是文人身上具有的堅韌不屈的品格,他們理想崇高,信念堅定。當他們的品格以文學的形式流傳下來時,就會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後人。


醉漢劉伶原來也這麼有風骨!

“建安風骨”是建安時代文人與文學創作特徵的高度概括。抒發了建功立業的理想,又流露了人生苦短,壯志未酬的悲涼。代表人物有曹氏三父子,建安七子,女詩人蔡琰。如曹操“月鳴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如徐幹“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如劉楨“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悲涼慷慨,剛勁有力。這在文學史上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奠定了文人詩的主導地位。唐陳子昂提倡詩歌創作應學習“建安風骨”。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當代魯迅先生讚譽“建安是文學自覺的時代”。這裡另外說明一下。建安時代是戰亂的時代,生靈塗炭。人多短壽,或死於戰爭或死於權謀或死於疾病。從東漢中後期到三國兩晉時期。中國一共爆發了33次大規模的瘟疫。張仲景書中記載:“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公元217年,中原大地爆發了最大規模的瘟疫。“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與阮瑀已於217年前去世,其餘五人俱亡於這場瘟疫。歷史是沉重的,瘟疫也是一場沉重的歷史。


醉漢劉伶原來也這麼有風骨!

魏晉時代是文人風骨最講究的時代。他們講究風度、容止,講究名士風流。“竹林七賢”是其中的典範。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崇尚老莊哲學,嚮往自然,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嵇康其人,才思敏捷,風度翩翩,善鼓琴,詩歌風格清峻。因與司馬朝廷政見不合而不容。臨終就義前,面不改色,即興一曲《廣陵散》,天地都為之動容。“劉伶醉酒”是有名的典故。劉伶其人蔑視禮法,縱酒放誕。常常乘坐鹿車,攜帶一壺酒,讓侍從帶鐵耙跟隨。如果死了就將其就地埋葬。阮咸,妙解音律,善彈琵琶,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有一種古代琵琶就以“阮咸”為名。嵇康等人的放誕異行其實是精神的覺醒和提升,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展現“竹林玄學”的名士風流自得的精神世界。《文心雕龍》評到“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魏晉名士,氣度玄遠,名師風采。到了魏晉風骨最後典範的王羲之時代,出現了最典雅的名士集會。蘭亭雅集,曲水流觴。其中對山水之美的描述,開啟了山水詩之先聲。《蘭亭集序》既有詩歌文學情調,又有書法風流。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生哲思。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感嘆:“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唯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醉漢劉伶原來也這麼有風骨!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風骨就是站在仁義之上的一口氣。從蘇武牧羊到嵇康廣陵散,從陸游“位卑位敢忘憂國”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於謙“一片丹心為報國”到秋瑾“粉身碎骨尋常事,但願犧牲報國家”。中國歷史上風骨卓然的人不勝枚舉,風骨既是氣節也是堅持真理的執著。

眼下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還沒有結束。國家和人民作出了斷腕的犧牲,只為守護我們的國泰民安。那些工作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那些防守交通要道的公安幹警,那些捐錢捐物的愛心人士,還有那些一如我們平凡的志願者,他們艱守崗位,不是不怕不累,更重要的是堅守自己的那份初心。我常常想,一個人,不論身處什麼環境,不論地位是否尊卑,當災難來臨時,當挫折不如意襲來時,只要能夠不畏磨難,不屈從失敗,腳踏實地的面對當下,就已經完善了活著的意義。


醉漢劉伶原來也這麼有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