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身陷塵埃,心向陽光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有這麼一個人,現實中的痛苦沒有打倒他,精神上的折磨也沒有妨礙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就彷彿是關漢卿筆下那粒響噹噹的銅豌豆,“蒸不爛、煮不熟、錘不匾、炒不爆”。他獨自一人,頑強的與這悲涼、無奈的世界所抗爭,憑著自己的堅韌,終得以見青天明月,走出陰霾。

這個人就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巨匠巴金先生,巴金先生原名李堯棠,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巴金:身陷塵埃,心向陽光

巴金先生

很多人知道巴金先生,卻不知道巴金先生筆名的由來,其實巴金先生筆名中包含著對故去好友的紀念之情,1928年,巴金寫好了中篇小說《滅亡》,準備在原稿上署名時,巴金想找兩個筆畫較少的字當作筆名,他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當他看到了“金”字便在稿本上寫了下來,這個時候,他得到了一個朋友自殺的消息,這個朋友姓巴,是巴金在法國時的好友,他們在法國同住了一段時期,於是他就在“金”字前面加了一個“巴”字,於是“巴金”便成為了先生的筆名。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很多,有小說、有散文、有文學翻譯作品,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代表作品有《家》、《春》、《秋》三部長篇小說所組成的《激流三部曲》,和由《霧》、《雨》、《電》三部長篇小說組成的《愛情三部曲》,還有在晚年所著的雜文集《隨想錄》。

《隨想錄》同巴金早年那些控訴和批判封建社會專制的作品不同,面對身體的折磨,面對思想的束縛,面對愛人的離世,巴金先生的人格曾一度出現過扭曲。

然而巴金戰勝了這些磨難,巴金將心交給了讀者,他用自己真實的情感來寫自己的《隨想錄》,他敢於說真話,將痛苦的回憶,深刻的反思,對友人的懷念,這些真情實感通通寫在了《隨想錄》當中,《隨想錄》也因巴金敢於說真話,敢於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在當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巴金看來,他之所以寫小說,是因為他心裡有強烈的感情需要發洩,有強烈的愛憎之情需要傾吐。1927年,巴金先生居住在法國巴黎,那時的他之所以開始寫《滅亡》,就是因為心裡的這種感情已經積攢到了一定程度,必須要通過文字傾吐出來,否則他自己那顆年輕的心便會很快鬱悶至死。那時的他,一邊傾聽巴黎聖母院的鐘聲,一邊揮筆寫作,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匯成故事,變成一部文學作品。

也就是說,文學始於內心的情感,那麼內心中的這些情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巴金先生告訴我們,它們來源於生活,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無論是國內的魯迅、茅盾,還是國外的托爾斯泰、福樓拜,亦或是古代的李白、杜甫、曹雪芹,他們無一不是在生活當中汲取養料、尋找素材,任何一個作家,只要他脫離了生活,就不會有好作品。


巴金:身陷塵埃,心向陽光

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曾經試圖寫一些新作品來歌頌新的時代,來寫一些新人新事,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內心裡對於現實總是有所牴觸,對新生活也不是很熟悉,不是很深入,這導致他寫不出什麼好作品,寫出的作品也有如蜻蜓點水一樣,思想不夠深入。

最後,巴金不得已,便下定決心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自己的遭遇與經歷,這些是巴金所熟悉的,因為這是巴金先生親身經歷過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隨想錄》的文學成就會如此之高,它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巴金先生的親身遭遇。

巴金先生說“文學有宣傳的作用,但宣傳不能代替文學”。作為一名文學家,巴金先生深深知道文字的力量,也深深知道文學被人當成宣傳品利用所產生的惡果之嚴重。

“遵命文學”與“長官意志”

“遵命文學”這個詞是魯迅創造出來的,“遵命文學”與“長官意志”是指權威人物的專橫、霸道,而這些強權是通過某種具體的制度、形勢或者要求表現出來的。

巴金先生認為自己是不敢向“長官意志”也就是強權挑戰的人,在《遵命文學》一文中,巴金先生通過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描寫,來懺悔並諷刺這種現象,曾經在被迫的情況下,巴金按照別人的意思寫了一篇批評《不夜城》的文章,雖然最後打過電話推辭,但是仍然沒有推辭掉,由於感到內心不安,巴金和妻子一同去了《不夜城》編劇家進行了道歉,雖然這樣,巴金先生內心仍然一直充滿了自責。最後,文章被髮表了,這促使巴金先生對“遵命文學”更加的厭惡了,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更加的感到悔恨。


巴金:身陷塵埃,心向陽光

在《長官意志》一文中,巴金犀利的指出,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人將長官的意志當成自己的意志,他們對長官極盡吹捧,他們認為這樣保險又省事,巴金先生在書中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種叫做“三結合”的創作小說的方法,什麼叫做“三結合”呢?就是在小說的創作中,有三個人,一個人負責“出生活”,另一個人負責“出技巧”,還有一個人負責“出思想”,然後再將這三者結合在一起,這叫做“三結合”。

出版社的領導要推廣這種創造小說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創作小說來討好他們的領導,可是還沒有來得及出版,他們的領導就下臺了,這個時候便有些腦子靈敏的,將長官意志當成自己意志的人想出了辦法,將通過“三結合”創造出來的小說中原來的領導改為了現在的領導,所以小說的結尾就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

可以說,在“長官意志”和“遵命文學”的共同作用下,文學被當成了宣傳的工具。

在這種前提下,文學是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出現了魯迅、郭沫若、茅盾這些傑出的作者,他們帶來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因為那個時代還沒有出現“長官意志”和“遵命文學”這種現象。

可以說巴金,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敢於揭露社會的弊端,通過對自己過去的懺悔和自省,來喚醒人們對於文學新的認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巴金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愛情是平淡中的陪伴,逆境中的鼓勵

巴金先生與妻子蕭珊是通過書籍與信件相識的,蕭珊是巴金的一個讀者,在蕭珊讀了巴金寫的小說後,便對巴金產生了崇拜之情,於是開始給巴金寫信,兩人互通信件達半年之久,最後蕭珊主動請求和巴金見面,於是兩人在1936年初次見面,這一年,蕭珊19歲,巴金32歲,兩人雖然相差13歲,可年齡的差距並沒有阻擋兩人陷入愛河,於是兩人便談起了長達8年之久的戀愛,最終於1944年,兩人在貴陽旅行結婚,沒有擺過一桌酒席。

巴金:身陷塵埃,心向陽光

巴金與蕭珊

正如那句歌詞,“往後餘生,風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貧也是你。”兩人在重慶一個出版社的門市部樓梯下面,一個七八平方米的小屋子裡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從此,蕭珊便陪著巴金先生經歷了各種艱難困苦的生活。

可以說蕭珊和巴金在一起確實清貧了一輩子,不但沒有享受到什麼榮華富貴,相反,卻因巴金的牽連遭受到了很多的痛苦與折磨,可是蕭珊並沒有半點怨言,在平淡的生活中,她默默的陪伴著、安慰著、鼓勵著巴金先生。

經歷過很多的事情,在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打擊下,蕭珊的身體逐漸的支撐不住了,終於,她病倒了,但是此刻她卻不想打擾巴金先生,一個人默默的扛起了所有事情。

當巴金回家後,蕭珊的病情已經嚴重到了起不來床的地步。這時的蕭珊,癌細胞已經擴散了,離她逝世也僅剩大約兩個月時間。

在《隨想錄》這本書中,《懷念蕭珊》這篇文章是所有文章中最長的一篇,巴金先生將對亡妻的懷念,對自己的責備,通通的體現在了文章當中。無論是在平淡如水的日子裡,還是在不平凡的歲月中,蕭珊始終在巴金身邊分擔著他的痛苦,安慰著他,鼓勵著他,雖然巴金比蕭珊大了13歲,但是在巴金的文章中我們能看出,生活中,卻是蕭珊對巴金處處照顧有加。

蕭珊去世後,巴金很快便白了頭髮,3年之後他才被允許將蕭珊的骨灰捧回家中,他將妻子的骨灰放在枕旁,每夜與她共同入睡。2005年10月17日,巴金逝世,根據他的遺願,人們將巴金和蕭珊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之中,在無邊的海水中,兩人終於可以相擁相守,大海里沒有苦難,兩人終於可以獲得永久的自由。

文學不分國界

我們知道,年輕時的巴金在法國居住過一段時間,1979年,巴金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到法國訪問了大約三個星期,於是巴金對法國進行了一次故地重遊。在法國,巴金走了好多地方,從巴黎到尼斯再到馬賽、里昂和沙多吉里,同時巴金也見了好多朋友,並與這些朋友在一起暢談文學,通過這次訪問,也讓我們看到了文學是不分國界的。

在巴黎,巴金見到了《往事與隨想》作者赫爾岑的外曾孫,諾·利斯特先生,我們知道巴金先生翻譯了這部俄國著作,這本書是巴金青年時代就非常喜愛的一本書,巴金先生說過,赫爾岑是他的老師,赫爾岑的回憶錄是巴金先生最喜歡讀的,可見赫爾岑對巴金所產生的影響是如此之深。

後來,巴金先生到達尼斯,還專門去給赫爾岑掃墓,而這次在巴黎得以見到赫爾岑的外曾孫,對於巴金來說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情,更加讓巴金沒有想到的是,諾·利斯特將《往事與隨想》的法國譯者介紹給了巴金認識,三人在一起有著聊不完的天,文學則成為了三人共同的話題,溝通的橋樑。巴金在書中說到:“談起赫爾岑一家的事情,我們好像打開了自來水的龍頭,讓我們談一天一晚也談不完。”

巴金:身陷塵埃,心向陽光

在尼斯,巴金遇到了一位法國太太,她拿著一本法譯版的《寒夜》來找巴金先生簽字,並請求巴金先生在扉頁寫上一句話,巴金先生寫道:“希望這本小說不要給您帶來痛苦”,巴金知道,文學是不分國界的,在文學的世界,人們的心是相通的,她的小說,這位法國太太一定是理解的,巴金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小說不要給她帶來太多的痛苦。

在一次法中友好協會為代表團舉行的招待會中,有兩位年輕的太太也找到了巴金先生,想要與巴金談他的《寒夜》和《憩園》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巴金在這兩部小說中寫的都是舊中國的事情,身處國外的她們應該不會很容易理解,可這兩位年輕的女士卻對巴金表示她們理解,因為她們的心與兩位女主人公是一樣的。

在法國,巴金先生最熟悉,曾經居住過最久的地方是沙多吉里,巴金先生的第一部小說便是在這裡完成並郵寄出去的,巴金先生對這個地方充滿了感情,雖然身處異國他鄉,但是仍然可以寫出《滅亡》這麼優秀的文學作品。

在巴金先生處於人生低谷時,飽受折磨的內心急需尋找一處安靜的棲息之地,而這塊安靜的地方便是沙多吉里的一座墓園,巴金先生曾經為這座墓園寫過一個短片小說,名字就叫做《墓園》。

這段時期中,這座安靜的墓園就是巴金先生的天堂,他將自己那飽受折磨的靈魂安放於此,以使自己的內心可以得到短暫的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