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與反思:如何拯救我們的體溫?

疫情發生以來,一直有一個困擾我許久的疑惑,然而當我知道原因後,並不是答疑解惑後的輕鬆愉悅,反而是滿腹的沉重。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常溫體溫。

疫情期間出行過的人們,對此一定不會陌生。進入小區、超市、單位等基本都要測量體溫,乘坐高鐵、地鐵、公交、跨城市出行高速入口等也都要測量體溫。居家隔離也要自測體溫。自身體溫,成了每一個人都十分關注的指標;測量體溫、是否發熱,成了防控疫情、檢測病原的一項重要參數。

回望與反思:如何拯救我們的體溫?


前段時間除了斷斷續續上班,其餘時間都是宅在家裡,看了兩部都市醫療劇《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在劇中,被緊急送到醫院的病人,幾乎都要先測量血壓、詢問是否發熱等基本情況。剛開始, 很疑惑,現在慢慢的理解了。


人類的體溫和血壓都是一個常態的區間值,超出這個值域就表示身體可能出現了一些病症。在我們的體檢表上,每一項檢查指標都有一個參考範圍,在那個值數範圍內,代表著我們身體的器官是健康正常的。那些超出健康值數參考範圍的就預示著身體的某個部分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警示我們去做進一步的檢查或是進行治療。在這許許多多的指標中,體溫是最容易為我們每個人所感知到的,血壓是比較容易和可以立馬檢測出來的。其他一些指標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儀器。

回望與反思:如何拯救我們的體溫?


自記憶中,自己的體溫總是比常識略低一點,記憶中的發熱次數似乎能數的過來,導致以前老是懷疑自己發低燒。所以是感冒多,發燒少,常有咳嗽。

一次是大概初中時,到外婆家去,初始感冒後來發燒,走不回家了,住在小姨家裡,好像還去醫務室看過打了針。另一次是前些年一個春節,在家發燒厲害,年初一、初二都躺在被窩裡,頭部滾燙,老媽給我熱敷毛巾。當時特難受,這麼大了還要老媽照顧。再後來,曾經在新街口附近合租時,有天晚上發燒,起來燒開水泡紅糖水喝好出汗,後來半夜隔壁回來說是門被撬過了。嚇得我們不輕,想起前面自己只開著廚房小燈在那裡燒水,一陣後怕。還有些時候,開始感到有發熱跡象,就趕緊的吃藥防備,記憶也就不那麼深刻了。

回望與反思:如何拯救我們的體溫?



庚子年的疫情確實讓人猝不及防。記得當年非典爆發之時,原本一月回家一次的常態,忽然間變成了封閉的校園。每天班主任和班委都要給大家測量體溫,教室各處都要進行消毒,怕極了每次聽到班主任在那裡宣佈哪個地方可能出現外來感染人員,班裡那個地方的同學就突然被關注。後來暑假之中,也需要每天測量體溫報給老師,那時36度多不到37度的體溫,一直覺得自己體溫過低。如今17年過去,沒想到大家的體溫都跟我當年的體溫一樣才是正常的體溫。於是從此次疫情之初一直困擾著我。


今天看到一篇分析的文章, 有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體溫普遍變低,37度正常體溫已經成為了過去式。而人類體溫每下降一度,免疫力就會降低30%以上。蝙蝠體溫40度,免疫力強,所以才能攜帶那麼多的病毒而不被感染。與自然界天然生存的動物相比,我們人類的免疫力真的比較弱了。所以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多看看吧,你並沒有金剛護體,百毒不侵,事實是人類面對這些病毒不堪一擊,苦果自吞。


回望與反思:如何拯救我們的體溫?


我們最怕聽到醫生說:我們盡力了;也同樣害怕聽到醫生說:不可逆。

根據現有的研究顯示,人類的體溫出現了下降,免疫力也受到影響。但是,增強我們的免疫力,這絕非不可逆的事情。這是關乎全人類,更是關乎每一個人的事。我們對此並沒有像醫生搶救病人那般“盡力”,事實上我們還可以“盡力”,也能夠“盡力”。去健身,去運動,去更健康的生活;去關愛大自然,放過野生動物,也放過人類自己。

此刻我們在“全民抗疫”甚至“全球抗疫”,如果非要用一些口號代表將來(也應包含此刻),我想它應該包括:全民健身,全民運動,健康中國,健康人類。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