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人,渡心,渡自己你知道幾個

渡人,是一種格局,何為渡人?

當別人迷茫彷徨,你給予建議使人看到希望,這就是渡人。

當別人經歷困難,你給予幫助使人走出困境,這就是渡人。

遇事不計較、不糾纏,凡事給他人留後路,這也是渡人。

生命就像一條無盡的長河,你是過河人,但也是擺渡者。

常言道: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其實能夠在生活當中做到包容他人的人,才能更好地去包容生活,包容自己。

所謂渡人,不過是面對生活的一種胸懷。

生活中的不公平,能夠以一種包容的態度去接受;生活的不堪,也能做到看破不說破。而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個大方的人,不為小事而斤斤計較,不為芝麻而丟了西瓜。

渡人,也是一種格局。

只有格局大的人才能做到寬容、原諒,才能在生活當中真正地善待他人。其實每個人都想要安穩平靜的生活,給他人留一絲餘地,也是給自己留條後路,所以不必與自己過不去。

生活的每一段經歷都是在“渡”,所以該來的總會來,我們能做的也只是接受與包容。以後,做一個心寬的人,帶著善良的心去好好生活,帶著包容的態度去接受生活。

渡人,渡心,渡自己你知道幾個

曾聽過這麼一個故事:撒哈拉沙漠,又被稱為“死亡之海”。因為19世紀之前,沒有人能在進入撒哈拉沙漠後,還能活著走出來。直到1814年,一支考古隊終於打破了這個魔咒。

一路上,隨處可見遇難者的骸骨,考古隊艱難的在荒漠中前行著。這時,隊長傑夫決定讓大家停下來。找一處高地挖坑,然後把遇難者的屍骨都埋起來,還用樹枝或石塊為他們立上一個簡易的墓碑。

但這樣進行了半個多月,依舊沒有任何發現。由於遇難者太多,有的隊員甚至抱怨:“我們是來考古的,不是來替死人收屍的。”

面對隊員的不安情緒,傑夫沒有辯解,而是堅定的告訴隊員們:“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們的同行,你們忍心讓他們陳屍荒野呢?再堅持幾天就好了。”

一個星期後,考古隊終於在沙漠中發現了價值連城的古文物。但他們正準備離開時,沙漠突然颳起了風暴,指南針也被弄壞了,考古隊員們完全找不到了回家的方向。隊員們開始出現不安的情緒,想著自己也和那些人一樣出不去了。就在這時,隊長突然安慰大家道:“不要絕望,我們來時在路上留下了路標!”於是,他們沿著來時一路掩埋骸骨樹起的墓碑,最終走出了死亡之海。

渡人,渡心,渡自己你知道幾個

渡己,是一種成長

有這樣一句話: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著不完美,而每一個人都希望能活成完美的樣子。因為這個目標,我們不斷地努力、進步,並在追求完美的過程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而正是這樣的過程,才讓人生得以完美。

佛說:人的一生,只不過是一場修行。這場修行,就是一個渡己的過程,我們在渡己的過程當中,努力地追求人生的完美,也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的生活當中,存在很多很多的問題,只有正視自己,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接納自己,是直面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更是對自己的一種包容,所謂渡人先渡己,在包容生活的同時,也請給自己多一點包容。

只有能夠包容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包容他人,包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並不完美,而人生是一場追求完美的修行,也正是在追求完美的過程當中,我們才能體會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有一個院子,裡面有兩棵樹,一顆很茂盛,一顆很枯萎。師父指著林中一棵枯木問道:“你們說,是枯萎好呢,還是茂盛好?”

弟子立馬回答:“當然是茂盛的好。”

師父搖搖頭道:“繁華終將消失。”

聽師父這麼說,另外一機靈的弟子轉口說:“我看是枯萎的好。”

誰知師父還是搖了搖頭:“枯萎也終將成為過去。”

這時,一位路人經過,不緊不慢地答道:“都好。”

是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美,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花兒不會因為人們喜歡就一年四季都開花,月亮也不會因為自己不半圓而遺憾。

盛開是美,缺憾也是美;繁華是美,本色也是美。

渡人,渡心,渡自己你知道幾個

渡心,是一種昇華

內在的修養是對靈魂的一種昇華。做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豐富內心、充實生活,在生活中進行沉澱,去追求自己內心的嚮往。

修養,是不與人爭、不為事憂,而渡心,就是一個提高修養的過程。無論生活是什麼樣子,都能以淡泊的態度去面對,都能帶著感恩的心去善待身邊的一切。

修養是一種靈魂的品質,有的人有錢有權,靈魂卻低賤卑微;而有的人生活普通,心靈卻高尚華貴。真正的修養,是一種博愛,溫柔地與每個人相處,友善地處理每件事。餘生,做一個灑脫的人,不糾纏於生活的瑣碎,不為生活的磨難而感到憂愁。

佛說: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包容自己,才能更好地包容生活;充實內心,才能更好的做到包容。從此,做一個凡事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也不念過往的人。

渡心,是看不開的事,學會放下;解不開的結,學會看淡。

渡心,是豐子愷的“不念過去不畏將來,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渡心,是在紛擾的世界,依舊能看清生命的內在本源,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

人生,有舍才有得。當你以一顆平和的心,做一個簡單明朗的人,那麼你的生活必將美妙絕倫。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官位隱居田園,這才成就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人生境界。對他而言,名和利都是過眼煙雲,不妨安頓心靈,瀟灑自在的過好當下生活。

一代文豪蘇軾,他便是最懂得苦中作樂的人。他將本是清苦的生活,過出了“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詩意人生。對他而言,生活的好壞,煩惱的大小,不在於外物,而是內心。

正是因為他的大智慧,才讓他的人生哲學之道穿越千年,直到如今依舊對我們影響深遠。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我們永遠無法預知將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始終保持一顆安靜淡然的心。

心安靜,則能正確面對世事紛擾。

心安靜,則能容納萬物,將平淡的生活過的豐富多彩,瀟灑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