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破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做為一名喜歡旅遊的歷史教師,每到一個地方旅遊,我都儘量安排時間去當地的博物館看一下,以瞭解當地歷史,加深對當地自然風貌、風土人情,人文景觀的理解。

四川地處中國西南,古人進四川,曾發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自古以來封閉的自然環境使巴蜀地區發育出與中原地區風格迥異的巴蜀文明。這意味著四川博物院的藏品與其他省市博物館相比,會更加奇特出眾、引人入勝。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四川省博物院位於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展廳面積12635平方米,展廳數量14個,展覽區分三層,第1層為四川漢代陶石藝術館;第2層為張大千藝術館、書畫館、陶瓷藝術館、青銅館;第3層為百年四川館、工藝美術館、四川民族文物館、萬佛寺石刻館、藏傳佛教文物館。另外還有4個臨時展廳,用於臨時舉辦各類展覽。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我們這次出行,只留給成都一天的時間,逛完了錦裡、武侯祠、寬窄巷子,去人民公園喝茶、採耳享受一會悠閒時光後,便步行至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館的藏品基本屬於意料只中,川蜀獨特豐富的歷史文物讓我們大飽眼福,但有一點讓我沒想到的是:在地處大西南的成都,竟然看到了張大千留在大陸上的絕大部分真跡。這真是此次西南行的一個最大驚喜!

四川博物院對張大千作品的收藏,堪稱富甲一方,無出其右,尤其是珍貴的臨摹敦煌壁畫。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共有200餘幅,四川博物院就收藏了183幅。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和青銅器是四川博物院的鎮院之寶,該院設有專門的張大千藝術館和青銅館。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有人會產生好奇:被著名畫家徐悲鴻讚歎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為什麼他的大多數作品會被珍藏在四川博物館呢

我們來回顧一下他的生平。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中國山水畫大家、國畫大師。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其母曾氏善繪民間剪紙花卉,張大千從小隨姐從母習畫,1919年其未婚妻謝舜華去世,乃至松江禪定寺出家為僧,依《長阿舍經》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取法號“大千”,三個月後還俗回家,但張大千這個稱呼一直叫了下來。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1942年,張大千率團到敦煌面壁兩年七個月,前後耗資5000兩黃金,臨摹了自十六國開始,兩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壁畫作品276幅,在臨摹過程中,他頓悟了“法相莊嚴”的藝術精髓,重新尋回中國繪畫的光芒色彩,並使之成為其日後潑墨潑彩畫風的神旨所在。

敦煌之行成就了張大千,從此以後他的畫風大變,由原來的清雅飄逸變為豔麗堂皇,仕女人物開始變得雍容華貴或嫵媚動人,畫中經常出現敦煌窟頂的藻井圖案。同時他還認為繪畫不僅要有詩意,更要有詞意:即畫中要具有纏綿蘊籍,幽幽不絕的意境。借古開今的一代畫壇大師終於磨礪而成。同時驚豔的敦煌藝術經由張大千之畫也開始進入國人和世界的視野。

1963年,張大千家人正式將該批文物捐贈給四川博物院收藏至今。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張大千認為,敦煌壁畫集古代東方美術之大成,代表了中國北魏至元朝1000餘年的美術發達史,它比歐洲文藝復興還早約1000年,而現代發現尚保存相當完整,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奇蹟。

曾克耑根據張大千口述而做的筆錄《談敦煌壁畫》中講到,張大千認為敦煌壁畫對中國畫壇產生了十大影響:

1.是佛像、人物畫的抬頭。

2.是線條的被重視。

3.是勾染方法的復古。

4.是使畫壇的小巧作風變為偉大。

5.使把畫壇的苟簡之風變為精密了。

6.是對畫佛與菩薩像有了精確認識。

7.是女人都變為健美。

8.是有關史實的畫走向寫實的路了。

9.是寫佛畫要超現實來適合本國人 的口味

10.是西洋畫不足駭倒我們的畫壇了​。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張大千臨摹隋唐•釋迦說法圖。這幅圖繪的是三尊立佛,表現釋迦摩尼的說法情形。在扇形樹葉簇擁下,高髻的釋迦摩尼頭頂寶蓋,腳踏蓮花,身後背光,穿紅色袈裟,右手施與願印,左手施無畏印。他臉微向左轉,似在俯視眾生。左邊菩薩神情寧靜莊重,右邊菩薩則臉偏向釋迦摩尼,朱唇微啟,意欲表達,左右兩位菩薩皆雙手合十,腳踏蓮花。整幅畫卷著色豔麗,紋飾繁複、熱烈濃郁。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張大千的 雙雀圖 。畫中秋枝殘葉之上,一雙鳥雀立於枝頭,畫中雙雀眼睛炯炯有神,羽毛用筆極其細膩逼真,右側一豎行大字詩云:"空階喧葉落,老樹識秋痕。雙雀凝無語,棲遲護曉暾。"大字左邊又用小字寫道:"寫禽鳥,惟瓦雀為難,以其難於閒雅。宋人擅此者,黃荃、崔白、道君皇帝為巨擘。沙州秋日,朝暾初上,瓦雀群集,偶爾涉事,自覺視雀,黃輩在伯仲間。興來微吟,搖筆屬紙,不覺於秋痕下奪雙雀二字,其自得之情,乃類謝老傳睹野,屐齒都折,可笑,可笑。大千居士記"。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張大千藝術館展廳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展出文物90餘件。我們通過這些展品,一代巨匠張大千的藝術歷程和風格特點了然於心。

張大千在八十五年的生涯中,從藝七十餘載,繪畫風格30歲前清雅俊逸,50歲後瑰麗濃郁,60歲後蒼深淵穆,80歲後筆簡墨淡氣質淳厚。其獨創的潑墨與潑彩畫法,自然天趣,別具意境和神韻。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大風堂,是張大千與其兄張善子共同創辦的畫室名稱。大風堂的來歷,其一取意於志存高遠的一代帝王漢高祖劉邦所寫的《大風歌》;其二取自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張大風的名字,20世紀20年代年輕的張大千收藏到張大風的作品,對張大風的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技藝非常欣賞崇拜。兩者合起來,產生了“大風堂”的畫室名稱,從此張大千的書畫題字落款中大都帶有“大風堂”字樣。大風堂畫室廣收門徒,形成大風堂畫派,至今已傳五代。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張大千不虛“大風堂”的名字,他揮舞畫筆,在二十世紀的畫壇上揚雄風致雲飛揚,藝振寰宇。

因張大千作品過於珍貴,現在已被列入限制出境保護名單內。

好意外!到四川旅遊,沒想到看到張大千的真跡無數:額外收穫

這次西南行,能在張大千的故鄉親眼目睹到如此數量眾多的張大千真跡,額外的收穫讓我驚喜不已。我對張大千藝術館裡的展品一一拍照收藏後,又對青銅館​的照片一一拍照收藏,然後瀏覽了其他8個展廳,滿載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