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神——民間臘月廿三小年的習俗

今天無妄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即將到來的“小年”,希望您能喜歡~

各地小年的差異

首先,在不同的地域,小年有些不同的概念。翻開老黃曆,可以看到臘月廿三是“小年北”,而臘月廿四是“小年南”,顧名思義,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並不在同一天,也有更特殊的比如臺灣小年為除夕的前一天,南京的小年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就是南京人)等等,古時還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官家、民家和水上人家各不相同,當然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大家可以補充。

送灶神——民間臘月廿三小年的習俗

小年的風俗

接下來咱們說說民間普遍的臘月廿三小年習俗,據我所知有:祭灶、掃塵、貼窗花、沐浴、理髮、吃餃子、吃糖瓜、貼春聯、辦年貨、趕亂婚等等。

送灶神——民間臘月廿三小年的習俗

小年大事——“祭灶”

其實最初的臘月廿三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也叫“送灶”、“辭灶”。早在夏朝,灶君就已經成為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畢竟“民以食為天”,《論語》中就說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灶、門、行、戶、中雷五神)。舊時幾乎家家灶間的東面或北面都供著“灶王爺”的神位,並於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求灶神保佑。

送灶神——民間臘月廿三小年的習俗

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除夕以來就留在家中,保護和監察每戶人家,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就要返回天庭,向玉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和惡行,大罪減壽300天,小罪減壽100天,因此對那時候的人們來說,祭灶就是一件跟身家性命相關的重大事情,很多地方除夕晚上還要“接灶”,歡迎灶王爺回到家裡,不過儀式相對就簡單多了。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了糖餳飯,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謠,展現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小年的後續工作

臘月二十三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都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妻聘女不用擇日子,成為趕亂婚。民謠有說:“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

送灶神——民間臘月廿三小年的習俗

同時,過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更加熱火朝天。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出家中塵土,粉牆壁、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還在二十三之後沐浴,理髮民間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送灶神——民間臘月廿三小年的習俗

小年風俗的意義

童謠說“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的比天高!”不管是哪裡的人,無論男女老幼,在小年這一天無不歡天喜地,小年的種種風俗透著年味兒,也透著喜慶,這是我國人民對新春佳節的盼望之情,也是對美好生活嚮往之情。

小年將至,無妄在此祝您:灶君登天呈美言,闔家歡樂幸福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