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一部新上線的紀錄片《剩女》,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很多人可能沒看過,先簡單科普下。


它講的是3位「中國大齡未婚女性」,在各種壓力之下的掙扎、妥協,甚至逃離的真實故事。


坦白說,這個話題並不新鮮。


單單「剩女」這個充滿歧視性的稱呼,就值得被懟個千八百遍。


畢竟,實在難以想象,2020年了,還有人拿著這個2007年的老舊詞語,對「大齡未婚女性」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綁架。


但出人意料的是,截至目前,2000多人在豆瓣打出了8分的高分。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很多人評價——它真實到讓人窒息。


真實到什麼程度?


看完全片後,我甚至覺得,無論你是單身、未婚還是已婚,都應該看看它。


因為,當我們在談論女性對婚姻的選擇時,談論的其實是自我成長和對幸福的定義


01


婚姻市場如何看待30歲+的女性?


紀錄片中的三位女性,30多歲,受過良好的教育,經濟獨立。


符合大部分人對「剩女」的定義。


其中,一號女主的經歷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華梅(Hua Mei 音譯),34歲,律師。


迫於家裡的催婚壓力,她來到某婚戀網站相親。


結果,跟諮詢師的初次對話,就讓人氣到爆炸。


簡單瞭解過華梅對另一半的要求後,諮詢師做的第一件事是——


真誠地幫這個34歲的女人“認清現實”。


“我說話可能稍微直接一些,從外形來看,你不是什麼美女,不漂亮,而且你年齡真的很大了。”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沒想到,華梅根本不買賬。


聽到對方說自己不漂亮,她無所謂地笑了笑。


可對方說她老,華梅不認同地回覆說,“我覺得自己的年齡很好啊。”


這句反駁,讓諮詢師非常不舒服,她像是聽到了某件好笑的事,滿臉難以置信。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嗯?你覺得你的年齡在婚姻市場

還是一個很好的年紀?


華梅堅定地點了點頭。


諮詢師不服氣,也不認輸。


為了儘快讓這個34歲的的女性向現實低頭,這之後,她的語氣變得咄咄逼人。


“你不要想我現在狀態很好,自己覺得很年輕。這都是自欺欺人的,都是你自己覺得的。


你要現在談戀愛,最快36生孩子,也算高齡產婦了。


什麼?你還想過不生孩子?既然你選擇婚姻,那你就不能不生孩子。”


前前後後三大段話,像極了PUA洗腦現場。


最後,她還不忘總結:


“你的性格有一點硬,希望你柔一點。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不知道看到這裡,你們是什麼感受。


反正同樣作為女性的我,極度不適。


短短几分鐘的對話,婚姻市場偏愛的女性標準暴露無遺——


年輕好看的當然搶手,如果兩樣都不佔,那起碼也要順從聽話,性格別太要強。


難怪諮詢師努力想要“掰正”華梅。


這套“好嫁風”的標準之下,她倒是顯得格格不入了。


02



這些「貶低」,絕不是華梅頭一次聽到。


在公園的相親角,她的職業也曾成為大媽的攻擊目標。


當時,替兒子擇偶的大媽在得知她是律師後,上來就是一頓長槍短炮:


“律師多厲害啊,要是吵架了,你一下搬出個民法、刑法啊,我吵得過你?”


大媽這話說得幽默,可嫌棄卻是真實存在的。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當華梅試圖繼續溝通,大媽直接趕客,


“咱不談了好嗎,我害怕。”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都以為律師最會吵架。可誰能想到,她此刻只能尷尬微笑。


大媽只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錯過也就錯過了。


在最親近的家人面前,壓力更大。


痛苦的女孩,有時候是因為被束縛在親情中,看不得親人難過,所以才會憤怒又無奈。


她的老家在山東農村,家裡有五個姐妹。


父親嘴上說著,

“別看我都是閨女,也比你們兒子都強。”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聽上去好像是誇獎,但所有人都能聽出背後的不甘。


女兒爭氣,給“斷後”的家庭挽回了面子。


可她不結婚,又讓老人在外抬不起頭。


所以平時融洽的家庭,一提到華梅的婚姻問題,立刻爆發。


紀錄片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七大姑八大姨圍坐一堂,拿出最極端的話,集體圍攻華梅:


“就是上學上傻了。”


“你一天不成家,爸媽一天就不放心。”


“你以後有病有災,誰照應你?”


“不結婚就得判刑。”


“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老父親甚至打起了苦情牌:


從小到大你要什麼都給你,你考上大學,咱家那麼窮,我還供你上完學了。


我起五經睡半夜地幹,還不就是為了你。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這讓華梅無法抵抗,只能落荒而逃。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我知道,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質疑:


34歲還不結婚,一定是華梅的擇偶條件太挑剔了吧!


真的如此嗎?


恰恰相反,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另一半,她都有非常明確的認知。


她對另一半的要求有兩點:


一是受過良好的教育;


二是要尊重女性,比如雙方要合理分配家務。


之所以提到家務,是因為她的前男友就是完全不做家務的人,直接導致了兩人分手。


這兩個條件,苛刻嗎?起碼我覺得挺正常。


但就是這兩點要求,她遇到的男性幾乎都無法做到。


有一次,她相親時遇到一個山東老鄉。


兩人一聽對方也是濱州的,家裡還相隔不遠,聊得很熱絡。


可一說到對另一半的要求,男方說,


“成了家,我要佔主導地位。可以一半一半,只不過我要佔更大一半……


女生不能比我強太多。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華梅的表情肉眼可見垮了下來。


或許至此她才明白,原來,無論對婚姻市場、男性亦或是家人來說,最“完美”的女性標準首先應該是「順從」。


華梅形容自己的處境是:一邊戰鬥,一邊撤退。


在隨波逐流中,又心有不甘。


這何嘗不是大部分大齡未婚女性的真實困境?


她們都知道,除非拋棄一部分自我,放棄自己的稜角,去適應固定的社會標準,否則就永遠無法融入婚姻市場。


03


當婚姻成了一個任務,它還能否通向幸福?


華梅的故事並非是個例。


紀錄片中的另外兩位女性,也都承受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比如,28歲,北京戶口,有房有車的徐梅(Xu Mei音譯)。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名牌大學,工作體面,性格開朗……按理說備受婚戀市場青睞。


可她的戀愛,卻總受制於「控制慾」超強的母親。


最近的相親對象,也因為對方不是北京戶口,無疾而終。


每當女兒要向母親說道理,冷靜也好,痛哭也好,她的反應總是這樣: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一句話,根本說不通。


習慣了順從的她,也會為此痛苦,甚至因此在接受心理治療。


可她無力改變,無心改變。


而最後一位女主蓋琪(Gai Qi音譯),是一位大學教授。


她也曾是一個“剩女”,但現在,她已經成功走入婚姻。


說起這段婚姻,她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是——

妥協。


無論何時,她的臉上都帶著一種平靜。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哪怕她承認婚後的生活沒有單身時有趣,甚至經常很無聊。


但她認為,現在的生活是幸福、美好的。


“婚姻關係,總是需要妥協的……你肯定要捨棄一些東西。我選擇活在當下”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她,她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妥協?


歸根到底,婚姻好像成了一個魔幻的詞。


大家認定,婚姻才是獲得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如果你大齡未婚,你就是個失敗者,任何人都可以對你橫加指責。


以法定結婚年齡為標尺,老一輩人推動著它,新一代人傳承著它,一個女人的全部價值,幾乎都基於婚姻。


不得不讓人懷疑——


當婚姻變成了一個不得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任務,它真的還能帶領人們通向幸福嗎?


說實話,紀錄片中選擇的女性,不管是學歷還是眼界,都不算底層。


可她們依然無法擺脫單一的婚姻觀,堅守住絕對獨立的人格。


三個人中,只有華梅是個例外。


故事的最後,34歲的她選擇去法國留學。


課堂上,她專心記著筆記。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放學後,騎著自行車穿行過校園。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此時的她,一身輕鬆,完全是一個普通的女學生模樣。


但其實,這不是真正的結局。


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15年-2017年,因為大家太關注華梅的近況,最近,她在推特上回答了網友的問題: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如今,她已順利從法國畢業,並移居德國,繼續做律師,也結婚了。


總有些期待和追求,不會被外界的聲音阻礙。


讓人感動的是,華梅是個農村女孩,可她一直在努力做自己,追求更適合自己的人生。


面對困難,他一直在找解決辦法,絕不逃避。


她是個能解決問題的人,也藉此完成了自我蛻變。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借她們的故事,得到自己的感慨。


不過,剩女這個帶有歧視意味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個值得引發集體關注的社會現象。


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一箇中國女孩,究竟要經歷多少困難,才能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你值得更好的”,並不是一句輕飄飄的口號。


你無法想象,為了讓自己“值得”,她們究竟付出了多少。


“34歲沒結婚,親戚罵我是神經病……” “太巧了,我也是”


她們中的大部分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了安穩的一生。


她們要漂亮,要溫順,未來的歸宿是婚姻,能讓她們大展拳腳的地方是:菜市場、廚房、育兒室。


時代在進步,卻很少有人關心過,


當代女性到底在追求什麼?當代女性的幸福標準是什麼?


恐怕,並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穩定了。


無論是經濟獨立,還是精神自由,無論是事業成功,還是靈魂豐滿……


女孩們眼裡裝著的,也可以是星辰大海。


無論最終,她們選擇走進家庭,或是終身自由,都只是個再普通不過的選擇,不應該受到任何人的評判!


希望每個女孩,對於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更自由、多樣化的選擇。


希望大家,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