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

位於西藏自治區西部的阿里地區,南接印度和尼泊爾,北連中國新疆,地域遼闊,風光旖旎,歷史文化悠久。享有盛名的岡仁波齊神山吸引中外香客不遠萬里來朝拜;發源於岡仁波齊神山腳下的象泉河、孔雀河孕育出了古老的文明,沿河兩岸廣佈著數不盡的古代遺址,是西喜馬拉雅地區古代文明最輝煌的中心地帶。

走進古如甲木寺

象泉河流域處於中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中亞草原文明及西域綠洲文明交匯而成的文明十字路口,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意大利藏學家圖齊曾於1933年和1935年兩次赴象泉河流域考察,留下了大量圖像資料、旅行筆記和學術著作。

西藏阿里: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

2013年9月,轉山的信徒,青海阿尼瑪卿雪山。攝影/關山飛渡

要深入體驗象泉河文明,需要叩開古如甲木寺這扇大門。古如甲木寺地處古老的瓊隆銀城遺址和卡爾東遺址之間,寺中僧人介紹,20 世紀30年代,寺廟由來自西藏那曲地區巴青縣的本教喇嘛瓊仲創建。1935年,圖齊路經此地時曾拍下瓊仲喇嘛的照片。瓊仲喇嘛的傳承弟子高僧格龍旦增旺扎曾任阿里地區政協副主席,對當代阿里的歷史研究和藏醫藥的傳承貢獻甚大。

西藏阿里: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

2013年4月12日,一對身著藏族盛裝的新人行走在布達拉宮的臺階上。攝影/普布扎西

古如甲木寺近年名聲大振,這與2005年寺廟門口發現的古象雄時期的墓葬有關。墓葬出土了距今1800年左右的“王侯”銘文錦、黃金面具等一批珍貴文物,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觀。特別是織有漢字的古代絲綢的出土,證明了這裡很早就與中國內地有經濟文化往來。2018年5月,古如甲木寺出土的部分文物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引起不小的轟動。

擦擦造像見證文化交流

古如甲木寺附近的古代佛教遺址也令人神往,從其所藏的擦擦造像可窺見一斑。“擦擦”一詞據說來自古代印度的梵語,意為“複製”。在藏語中指一種用模具按壓制作的小泥佛像。製作擦擦的儀軌和方法在公元8世紀左右的吐蕃時期就已經自印度傳入西藏。據古如甲木寺僧人說,寺廟東側數百米的地方,現存泥質古塔數座。擦擦是他們從塔中發現並收藏到寺院中的。

西藏阿里: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

2017年8月,古如甲木寺收藏的佛祖擦擦。攝影/李健

目前,古如甲木寺所藏擦擦共有10件,可分為4種類型。藏西的古代擦擦以託林寺出土的為代表,種類最豐富,但古如甲木寺附近出土的擦擦透著更加古老的氣息。通過反覆比對不同時期的擦擦造像資料,發現這批擦擦與阿里地區目前所見的11世紀擦擦有明顯不同,與青海省都蘭縣出土的8-9世紀的擦擦卻很相似,具有明顯的東印度波羅王朝佛教造像的特徵,很可能是年代更加古老的吐蕃時期的擦擦遺存。如果這個推斷成立,那出土這批擦擦的古塔也有可能是吐蕃時期的佛塔遺址,這對研究8-10世紀阿里地區的佛教傳播歷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藏阿里: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

2017年8月,夜幕下的古格王國都城遺址 。攝影/其美次仁

距離古如甲木寺十多公里的著名的穹窿銀城遺址,被認為是古象雄王國的都城,海拔4300多米,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曆史。穹窿銀城形似大鵬鳥仰臥在象泉河北岸的山崖邊,依山勢開鑿的數百個洞窟就是古象雄先民的居室。在遺址極其險要的最高處,即象雄王的宮殿遺址。為保護古代遺址,當地政府投資數百萬元人民幣於2010年建成人工棧道,以避免遊客參觀遺址時造成破壞。

開發與保護並行

近年來,在中國政府治理下,阿里在有序傳承古老藏文化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貿易等產業,迎來現代化發展。

西藏阿里: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

碰到的每一個藏民都會讓你備感溫暖——不只是香濃的酥油茶,還有直透人心的燦爛笑容。圖為一位精神灼爍的西藏老人向遊人擺了個拍照姿勢。攝影/唐濤

岡仁波齊位於阿里地區普蘭縣,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在印度被稱為凱拉斯,每年都有數萬印度官方和民間香客赴岡仁波齊神山轉山。近些年,在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政府的大量投入下,神山下的塔爾欽小鎮變得越來越繁華,從一個遊牧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目的地,不少當地藏族牧民也參與到神山旅遊業中。調查數據顯示,神山腳下的崗薩村通過發展犛牛運輸參與旅遊業,2018年村集體收入1500萬元人民幣,僅此一項人均分紅12200元人民幣

西藏阿里:古老文明與現代發展

藏曆新年元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開始串門拜年。這種相互拜訪和自娛性的文藝活動要持續三至五天,然後逐步轉入以娛神為主的佛事活動。圖為三位結伴遊玩的藏族青年。攝影/唐濤

地處中尼印三國交界處的普蘭國際貿易市場有著600多年曆史,目前常駐著300多戶來自尼泊爾和印度的商戶,延續著中國與南亞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普蘭國際貿易市場商會主席比森先生來自印度北部達楚拉縣,他告訴我們,“我從自己的爺爺那輩開始就在此地經商,已經生活了60多年,非常喜歡這裡,現在還學會了藏語和漢語,希望中印兩國關係越來越好,那樣生意也會越來越好。”

(作者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以中印為方法 以世界為目的


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微信號:China-India-Dialog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