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150餘萬在校生融入“空中課堂”

寧夏150餘萬在校生融入“空中課堂”

寧夏大學的張豔老師正在網上授課。寧夏大學供圖

寧夏150餘萬在校生融入“空中課堂”

家住固原市彭陽縣孟塬鄉小石溝村的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慕豔,正在收看“空中課堂”。寧夏職業技術學院供圖

2月17日,寧夏中小學生通過“空中課堂”開啟2020年春季教學。3月2日,寧夏高校也進入線上教學模式。如此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前所未有,那麼寧夏學子的“空中課堂”是如何順利開展的呢?

近500臺服務器高效運轉

寧夏在疫情伊始便組織成立了專家團隊,選拔出182位特優名師一同備課、磨課、試講、錄課,學生根據節目單、課程表和學習要求,可在家通過有線電視、網絡電視、衛星電視等收看學習。

目前,寧夏有各級各類學校3439所,在校生154萬餘人,教職工近11萬人,教育人口占全區總人口近四分之一。所有學校全部接入網絡,97%以上的班級配備數字化教學設備,在線課堂教室的覆蓋率超過60%;城市帶鄉村,強校帶弱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與應用已成為常態。

為保證“空中課堂”運行順暢,寧夏教育廳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380餘臺服務器。目前,保障“空中課堂”的服務器總數達到近500臺,可承擔80萬人同步在線參與,網絡播放穩定度進一步增強。

“互聯網為我們帶來了優質的數字資源,打破了時間、空間對教學的束縛。老師開始主動探索互聯網適合自己的全新教學理念和方式。這將是一次巨大的變革。”寧夏教育廳教研室主任嶽維鵬說。

城鄉共上一堂課

如何克服各市縣經濟、教育發展水平差異,保障農村孩子,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空中課堂”與其他學生共上一堂課?

據瞭解,早在“互聯網+教育”示範區建設過程中,我區便建立了以省級為單位覆蓋各級各類教育,集資源共享、教學教研、學校管理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寧夏教育雲,它打破了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為全區師生提供海量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普惠多元的教育服務。農村地區教育因此受益。

山大溝深的西吉縣震湖鄉李章小學,這幾年學齡兒童家庭陸續外遷,到這個學期,全校只剩下4個年級共8名學生。年級不同、學生數量過少、師資不足,一度影響了教學工作統一開展。在“互聯網+教育”條件下,這些得到了有效解決。通過線上學習,孩子們積極主動參與到“空中課堂”來,基本適應了“學校在我家”的特殊學習模式。該校教師李雪芳說為了讓“空中課堂”發揮最大效益,讓學習更高效,老師們一遍遍跟家長溝通,一遍遍調整作業模式,讓家長在家中督促,老師在線上督促。經過商議,老師新增加了課前提醒、督促早讀,作業提交不侷限於紙質,還加入了音頻、視頻。

同心縣教育局採取“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保障體系和“學校+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學生”“五位一體”促學模式,確保全縣159所中小學近7萬餘名師生,能夠全員收看到寧夏“空中課堂”和同心縣“在線互動課堂直播教學”。該縣136名自治區骨幹教師和省優、部優課教師組成線上直播授課團隊,分時段分年級分學科向全縣中小學生播出名師在線互動直播教學課程。

西吉縣摸底調查每位學生居家學習條件,聯合有線電視公司、電信部門調整有線電視系統向學生提供專用定向流量包每月60G,愛心幫扶捐贈終端設備,保障每一位學生通過“空中課堂”受益。

高校開啟線上教學模式

3月2日,寧夏大學蘭山一教C204教室的電子屏上熱鬧非凡,教師高永偉正在利用智慧教室系統進行線上授課。頭一回當“主播”,高老師授課前,早早就摸透了各種在線教學工具的使用方法。授課聽講、課堂討論、發言互動,高老師的線上第一課有趣、有序地進行著。

根據寧夏大學本學期課程開設計劃,本科生課程共計3095門次,其中,3012門課程實現了“線下課堂”到“線上課堂”的遷移。寧夏大學教務處處長馮秀芳說:“目前,理論課原則上全部要求線上教學,1256名老師的理論課都是線上進行。同時,畢業論文正常線上進行,不會影響到學生畢業。實踐類和實驗的課等到疫情結束學生返校後,我們再安排補課。”

在寧夏醫科大學,3月2日,365個班級、13832名學生分時段有序進入“班級”,開啟了179門課程的線上學習。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寧夏師範學院、中礦大銀川學院、寧夏理工學院等高校也開啟線上教學。(記者 陳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