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共產黨光輝照邊疆,山笑水笑人歡樂。社會主義好(哎),架起幸福橋(哎),道路越走越寬闊。(哎),江三木羅歌。這首七十年代由作曲者楊正仁創作並廣為流傳的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曾風靡一時。不知有多少人從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羅天嬋那情感真摯的歌喉中認識了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佤族同胞。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雲南阿佤山村寨(攝影:馮贛勇)

1998年11月6日至8日,《中國民族體育》攝製組前來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拍攝。幾十年後,當記者親臨這片土地時,很自然地想起了這首歌曲的旋律,使記者對這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倍感親切。不僅如此,佤族還是我們《中國民族體育》劇組來雲南正式拍攝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因此更給記者留下了難忘的阿佤山情懷。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阿佤山日出(攝影:馮贛勇)

  佤族作為中國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蒼源、瀾滄、雙江等縣。一部分散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佤族先民在周秦時期是“百濮”人的一支,被稱為“濮子蠻”、“古喇”、“哈瓦”等。漢晉時期“濮”人生活的瀾滄江和紅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如今仍然是佤族人民主要聚居的家園。這裡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接壤的崇山峻嶺連綿起伏,故被稱為阿佤山區。阿佤山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阿佤山雲海(攝影:馮贛勇)

  11月6日一早劇組駛離下榻的思茅賓館前往300多公里的西盟,當晚抵達修整一晚後於翌日開始工作。我們來到西盟的第一項任務是拍攝阿佤山的日出。11月7日凌晨五點多,我們的汽車在漆黑的夜色中沿著阿佤山的山道緩緩爬行。終於在一個較為理想的山坡上架起了機器,在瑟瑟的寒風中苦等了近一個小時,天邊出現了一縷紅色的亮帶,大家頓時興奮異常。隨著亮帶中心部位逐漸顯露出金紅色的光芒,瞬間太陽露出了一個角,不久太陽慢慢從地平線升起,遠處天際的霞光漸漸四射,阿佤山下的雲海也清晰可見,蔚為壯觀。這時天空逐漸亮起來,新的一天開始了。在以後的幾天中,我們在這裡留下了佤族同胞們表演的眾多絢麗多姿的傳統文體活動的寶貴影像資料。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舂米舞(攝影:馮贛勇)

  當日下午在西盟開始相繼拍攝佤族《舂米舞》、《木鼓舞》、《剽牛舞》、《摔跤舞》等一系列佤族傳統民族舞蹈。清晨的阿佤山寨總是在淡淡的晨霧和嫋嫋的炊煙中醒來,阿佤人一天的生活和勞動,通常是在寨子裡的牛鈴聲和婦女的舂米聲中開始的。佤族的各種民間體育娛樂活動雖然豐富多彩,但大多都與歌舞緊密相連,是勞動和生活給了佤族人民深厚的創作源泉。《舂米舞》就是從婦女舂米演化而來。過去,阿佤婦女每天生活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舂米。每當雄雞報曉,天色還朦朧未亮,竹樓外的春碓旁便隱約可以看見婦女們忙碌的身影。她們抬來稻穀,掄起舂杵,接著“嗵-,嗵-,”的舂米之聲就會在晨曦的阿佤山中迴盪,而勤勞的舂米姑娘往往是小夥子們擇偶追求的對象。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舂米舞(攝影:馮贛勇)

  在佤族人的創世神話中,婦女舂米的舂杵還曾為人類成為天下萬物之王立過大功。相傳在天地出現之初,大地上的高山平原、湖泊大海形成之後,天板卻慢慢往下降,正當地球上的萬物將毀於一旦之時,一個正在舂米的婦女,手握舂杵,不慌不忙地向上一頂,“轟隆”一聲把天板頂了回去,從此天再也不會塌下來了。這當然是一個神話,但每當阿佤人講述它時,都有一種崇敬之情。因為手握舂杵的婦女實實在在地撐起了阿佤山的半邊天。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木鼓舞(攝影:馮贛勇)

  《舂米舞》是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項文體娛樂活動。現代表演的舂米舞鮮明地體現了阿佤人勞作與娛樂的完美結合。一家舂米大家幫,歌聲伴著碓聲起,舞步圍著歌聲轉,在不知不覺之中,隨著香噴噴的紅米被舂出來,青年男女們都沉浸在一片歡樂幸福的海洋中,這是一幅多麼美麗動人的圖畫。舂米舞不僅表現了佤族姑娘勤勞勇敢的精神面貌,而且還反映了佤族青年在勞動中團結協作的動人場面。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木鼓舞(攝影:馮贛勇)

  木鼓是佤族人民的驕傲,更是佤族人歷經時代變遷、從貧困走向富裕、由愚昧跨入文明的歷史見證。在阿佤山區,到處可以聽到雄渾激昂的木鼓聲。在阿佤人的傳說中,留下了許多關於木鼓的故事。其中提到阿佤人的祖先從山洞出來後不久就有了木鼓。木鼓,佤族人把它視為一種神聖的器物,因為它是母親的象徵。據說這種觀念來源於母系社會,每逢戰爭或大的祭祀活動,敲響木鼓,人們彷彿聽到母親在召喚,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今天,木鼓已漸漸失去了號召作用,演變成佤族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其中《木鼓舞》是最為典型也是最受佤族人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剽牛舞(攝影:馮贛勇)

《木鼓舞》粗獷豪放,飄逸瀟灑,伴隨著鏗鏘的木鼓聲,頗具現代迪斯科的味道。木鼓舞表演時,首先由一名敲打芒鑼的健壯男青年上場,在他的領舞下,一群男女青年出臺。剽悍的男子們揮臂用木杵敲擊木鼓,手拉手的女子們排成排或圍成圈,甩著黑色的長髮隨著鼓聲的節奏翩翩起舞。隨著長髮的甩動,那戴在頸上的銀項圈也會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構成了一幅幅優美和諧的畫面給人以美的享受。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剽牛舞(攝影:馮贛勇)

  佤族婦女以長髮為美,年青婦女常常將瀑布似的黑髮直瀉腰際,渾身洋溢出一股粗獷自然的青春氣息。佤族婦女的烏黑漆亮的長髮,常被她們展示在各種舞蹈中。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如今的木鼓舞早已逐漸淡化了宗教祭祀的色彩,演變為一種具有娛樂和表演性的群眾舞蹈。阿佤人通過跳木鼓舞表達了佤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阿佤山寨,每當歌舞表演的時候就像過節一樣熱鬧,眾多鄉民會從四面八方趕來觀賞。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長髮飄飄(攝影:馮贛勇)

《剽牛舞》取材於佤族的剽牛活動。剽牛是佤族重大祭祀活動拉木鼓進行到高潮時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剽牛活動主要在主祭家進行。將待剽殺的牛拴在牛角叉上,用長杷鐵鏢戳進牛肋部,牛倒地死後,將牛大卸八塊。剽牛場上最能表現佤族男子漢的強悍和勇猛,剽牛後的分肉過程往往非常熱鬧和刺激,由眾多男子爭搶牛肉,誰搶的肉最多誰就被公認為最強者。最後由佤族姑娘把牛頭獻給他,以示慶賀。“剽牛舞”更多地以虛擬化的舞蹈語彙來展示剽牛的過程。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佤族舞蹈(攝影:馮贛勇)

舞蹈開始,在音樂的伴奏下,兩隊手持長杷鐵膘的男子和嘴咬利器的婦女隨著強勁的節奏首先躍舞登場,接著引出一名強壯的剽牛漢子,在舞蹈進行中,原來徒手上場的剽牛漢子拿起了長杷鐵膘揮舞著表現剽牛的動作。整個舞蹈在男女們的群舞中突出剽牛者的勇猛和剽悍。剽牛舞通過動感極為強烈的舞蹈動作以及動人心魄的佤族歌唱,藝術性地再現了熱烈刺激的剽牛場面,同時鮮明地反映了佤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天賦。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佤族舞蹈(攝影:馮贛勇)

  佤族有一個以表現青年男女談戀愛為內容的《跺腳舞》深受鄉民們的喜愛。《跺腳舞》也稱《擺腳歌》,它取材於被佤族青年男女稱作“串姑娘”的傳統戀愛風俗。串姑娘這種戀愛方式在旁人看來也許感到很奇特,因為佤族青年男女這種“串姑娘”式的談戀愛,不是一對一對地談,而是一群一群地談。由於阿佤山區受亞熱帶氣候的影響,通常十五六歲的佤族姑娘就已經發育成熟,出落的很漂亮了,這也就意味著她們從此可以參加串姑娘的活動。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跺腳舞(攝影:馮贛勇)

  每當一天的勞動結束後,夜幕降臨,三五成群的小夥子們便相約而聚,彈著三絃,吹著竹笛,一起來串姑娘。姑娘們也與幾個相處較好的夥伴聚集在其中一個人的家中,等著小夥子們來串。而此時姑娘的父母對來串的小夥子們表示過禮節性的歡迎後,便會迴避,以便讓年輕人無拘無束地歡笑。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佤族姑娘(攝影:馮贛勇)

  在戀愛期間,無論姑娘還是小夥兒都可以同時擁有幾個戀人。那些勤勞善良的漂亮姑娘有時甚至會有十幾個戀人。這是姑娘魅力的體現,佤族的習俗和輿論不會對此有任何非議,戀人們之間也不會因此而爭風吃醋發生衝突。其實,串姑娘這種集體性的戀愛活動,男女青年們並不完全以婚姻為目的,更多地是把它當作一種社交活動來進行。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拍攝現場留影(攝影:郭剛)

  《跺腳舞》的動作雖然沒有《木鼓舞》與《剽牛舞》的那種粗獷,但卻富有一種十足的韻律感。它的舞姿輕盈飄逸,更多地體現了佤族青年男女們相互愛慕的那種純真之美。無論聽那悅耳悠揚的笛聲,還是看那雙雙對對的翩翩起舞,都會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歡快之感。跺腳舞以男女青年們舒展而優美的舞姿,十分細膩而形象地表現了串姑娘--這種佤族青年男女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的獨特方式。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摔跤舞(攝影:馮贛勇)

  如果說佤族的《木鼓舞》、《剽牛舞》和《跺腳舞》作為傳統民間舞蹈,更多的是以娛樂性為主的話,那麼以體育與舞蹈相結合的傳統《摔跤舞》則更偏重於競技性。佤族的摔跤有“抱頭摔跤”、“擰耳摔跤”、“揪頭髮摔跤”、“摟腰摔跤”等等。佤族的摔跤比賽通常是阿佤山逢年過節或遇有喜慶之日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之一。每當比賽時,往往會引來眾多鄉民的圍觀喝彩。那場景既緊張又激烈。《摔跤舞》是在摔跤的基礎上經過舞蹈藝術化的再現。儘管這樣,“摔跤舞”以其獨有的傳統特色,詼諧幽默但又不失激烈的對抗,仍然具有較強的觀賞性。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與佤族婦女留影(攝影:胡曉飛)

摔跤舞先是在眾多青年男女吶喊助威之下,以單對上場競技。隨著比賽的進行,開始捉對廝殺。場面也逐漸趨向白熱化,高潮不斷迭起。有的對手,勢均力敵相持不下;有的則交手不足幾下就被掀翻倒地。小夥子們不斷地為自己的同伴吶喊加油;姑娘們歡快的舞蹈也助威不停。整個表演妙趣橫生,大家都沉浸在無比的歡樂中。摔跤舞是佤族將健身與娛樂相結合較為完美和成功的一項活動,它表現了佤族人民的智慧和團結拼搏的奮鬥精神。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阿佤山拍攝現場(攝影:郭剛)

  佤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它因地而異。我們所拍攝的西盟阿佤山地區的服飾較有代表性,體現了佤族的傳統特點。男子用黑布或紅布包頭,上身穿無領短衣,褲子短而肥大,赤腳,身佩長刀,青年男子頸帶竹藤圈。婦女穿無領短衣,下穿圍裙,小腿上纏以裹腿布並套若干藤圈。頭戴銀或篾箍,耳戴大銀環,並有紅黑線穗。頸戴銀圈和料珠數串,腰圍幾道藤圈,腕上戴銀鐲,赤足。佤族女子的服飾複雜,也較特別,故容易識別和記住。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阿佤山中緬邊界(攝影:胡曉飛)

  佤族是一個自強不息、虛心好學的民族,早在五十年代阿佤山人民就告別了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刀耕火種的落後生產方式,自那以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在勞作之餘,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體育娛樂活動更給這個古老的民族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活力。如果說舞蹈能給勤勞的阿佤人帶來無盡的快樂,那麼體育則給勇敢的佤族人民以強健的體魄。

民族採風:雲南西盟阿佤山拍攝記(圖)

中國民族體育攝製組在阿佤山

  阿佤山之行雖然已成為美好的記憶,但那種揮之不去的情懷至今猶存。如畫的風光、古樸的山寨、歡快的歌舞和質樸的鄉民都歷歷在目。這一切使記者認識了一個值得回味與敬仰的少數民族。偶爾那首《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還會在耳畔迴響: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圖文:馮贛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