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疫”時好習慣 一直要保持

“疫”時好習慣 一直要保持

■ 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復工復產後人們生活節奏逐漸回覆正常,洗手六步法、拒吃野味、公筷用餐、按時作息等,這些疫情期間養成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還要一直堅持下去嗎?醫生和健康專家日前呼籲,一些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對個人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預防其他傳染性疾病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建議繼續保持下去。

“以前出去應酬,經常會吃野味,現在誰勸我‘嚐鮮’,我都不領情了。”家住海甸島的徐女士,現在變成小區“業主群”裡出了名的做菜好手。她家一做飯,樓上樓下都能聞到香味。

徐女士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的飲食觀念發生了變化,“最好的藥就是免疫力,而增強免疫力需要合理膳食、均衡營養,不能吃這麼油膩。我最近開始改進家人的食譜,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炒菜時減油、減鹽、減糖,督促大家多喝水、勤鍛鍊。”

海南省人民醫院體檢科主任易慧明認為,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造成身體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他認為,人們在疫情期間形成的拒食野味、愛吃蔬菜水果、自己動手做飯等膳食習慣,應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堅持。合理膳食,才能調養好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病毒和細菌的感染。

疫情也改變了人們的一些行為習慣。

3月11日,在海口鵬輝廣場家樂福,正在排隊結賬的王女士雖然戴著口罩,還是主動離前面的顧客一米距離,還提醒後面的顧客保持距離。王女士說,新冠肺炎疫情沒來之前,她覺得在公共場所只要按秩序排隊,人和人之間捱得近一點也沒關係;現在,她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應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排隊時不能靠太近。

“以前孩子出門回來,不洗手就直接抓東西吃,疫情期間,老師天天強調 ‘六步洗手法’,她學得非常好,還經常提醒我,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海口市民董淑告訴記者,現在學校老師發來信息提醒,疫情期間,孩子養成的健康好習慣,家長一定要繼續監督,讓他們保持下去。

海甸島三東路一家小餐館的老闆王棟最近剛剛採購了一批公筷公勺,為後續的開張營業做準備。“疫情以後,相信很多客人到店吃飯會有公筷公勺的需求,我們主動提供,區別於店裡已有的餐具,也會給顧客留下好的印象。”王棟說,用公筷、公勺不是矯情,而是文明和衛生,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更彰顯社會責任。

“好的習慣養成不易,丟掉卻很容易。”海南省人民醫院傳染科副主任吳濤呼籲,進門勤洗手、勤作家居清潔、拒食野生動物、公筷用餐等衛生習慣和行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都應一直堅持下去。“比如咳嗽、打噴嚏時要儘量避人,並用紙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避免隨地吐痰。很多病毒和致病細菌都是通過唾液傳播,注意這些細節,一是為了做好自我防護,同時也避免飛沫傳播給身邊人帶來感染風險,這不僅是一種衛生習慣,也是一種文明行為方式的體現。”

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飲食

除了不吃野味,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增強體質也有很多益處。而增強免疫力需要合理膳食、均衡營養,不能吃得太油膩。要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吃適量的魚、肉、蛋、奶等;肥肉少吃,炒菜時減油、減鹽、減糖,多喝水、勤鍛鍊。

規律作息

疫情告訴我們,在沒有特效藥的前提下,個人身體素質和免疫力顯得尤為重要。而時下吸菸、喝酒、熬夜玩手機和電腦的大有人在,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應該摒棄。無論有什麼煩心的事情,都請記得對自己好一點,早睡早起,給自己一個好的作息。

拒絕野味

無論非典,還是新冠肺炎疫情,都離不開野生動物這個話題。珍愛野生動物,拒食野味,不應該只成為口頭上的認可,更應成為每個人的積極行動。

洗手六步法

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摩擦;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一手握領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搓洗手腕,交換進行;用清水沖洗乾淨後擦乾。

讀書益智

如果說運動之於人最明顯的在於外表,那麼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的區別,卻是更多體現於內在。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會給人沉澱下來優雅的氣質和睿智的力量。

物品專人專用

餐具(碗筷勺等)、水杯、牙刷(杯)、毛巾、被子等生活用品須一人一套,各自專用,明顯區分;需要時,可定期對用品進行消毒。

加強鍛鍊

有太多人嚷著要運動、要減肥,卻從未真正堅持哪怕一個月。能堅持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很了不起的才華,堅持運動更是一種難得的能力。

潔汙區分

嚴格區分清潔與汙染,確保清潔區不被汙染,提高汙染防範意識。如口袋分潔汙,抹布分區專用,左右手分潔汙,房間分潔汙等。各類物品固定地方晾乾,相互之間儘量不碰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