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难作佛,无心易为仙,心性化境远超南怀瑾,当代老子萧天石


有心难作佛,无心易为仙,心性化境远超南怀瑾,当代老子萧天石


敬诚先生把熊十力、梁漱溟、钱穆、萧天石、南怀瑾五人,列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续命者,也是托命人。其中熊十力、梁漱溟对现代儒家有开创之功;钱穆先生在史学方面,有另辟蹊径之举;萧天石和南怀瑾,一个是道家心性,一个是禅学人生,他俩互为好友。南先生名满天下,但萧天石的名气却埋在深山人未知,而他的学问和才华却远在南氏之上。

有赞誉他为“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 是公认的在20世纪研究与弘扬中华道家文化最杰出的人物,被誉为“当代的老子”、“当代的黄石公”,

敬诚先坐赞之曰:“百年来唯一学贯天人的人”。

有问:“当代道家两巨头陈撄宁与萧天石谁为卓越?”答:“陈撄宁先生言论有偏仄处,修为有待商榷;而萧天石先生学贯天人,是真正的传灯之人。”

有问:“佛道两家萧天石和南怀瑾谁为杰出?”答:“萧先生于道于心性上融会贯通,已入化境之妙,可谓独步一人;南先生名满天下,在通俗流传上有独特之功,在人禅合一上有实修之见,但其深邃幽微研几,则逮萧天石远甚”。

实为真切之言。

有心难作佛,无心易为仙,心性化境远超南怀瑾,当代老子萧天石


正如他自己所言:“愿以道家独识之慧眼,写天下不世之传人!”。

南怀瑾说:“余友萧天石先生,英姿挺拔,才气纵横,早于二十余岁,即有鉴于此,乃著《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一书,以为讽世而寓雅。自此书问世以后,举国上下,竞读而研习之者,遍于朝野,而著者亦因是书之作,名满宇内。

隐居海隅,复秉其二三十年之经验阅历,再加修整再版二十次之原书,完成此一巨作,即可想见其内容之丰富与体验之确切矣!所论进德修业之言,虽主儒思想,亦多有出入于佛老之间,确为别有会心之处,其言人生修养与乎世道士风之高见,亦确为当代言修养诸书之冠。”

学者名流李寰说:“萧子天石,诵遍四部之书,而旁及乎内典,沟通儒道之邮,而折中于孔子。放弥卷藏,胸罗宇宙至道,允文允武,手握将相韬略,弃庙堂而乐山林,嗜研几而事著述,今天下之黄石公也!

《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立论准据,悉本孔老薪传,而旁搜远绍古今中外学术,圆融清湛,得未曾有,明礼达用,独步当代。由于其习静有年,定中生慧,阐发蕴奥,直入尼山苦悬之室;而发为应用,又能治儒、道、法、兵、纵横诸家于一炉,铸世间世出为一体,泄天机以拯人群,说妙法而挽浩劫,慧剑所指,魔伏万方,智囊一开,决胜千里。世有欲作天可汗及帝者师其人者乎?请合掌皈依,一诵萧子之书。”

萧天石幼治儒业,穷研经史;长究武学,深擅韬铃;终参道佛,潜心玄妙。曾于南京、长沙、成都等地创办出版社、书店及报刊杂志。著作及辑有的《今古楼全书》、《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大学中庸贯义》、《世界名将治兵语录》、《道家养生学概要》、

有心难作佛,无心易为仙,心性化境远超南怀瑾,当代老子萧天石


《老子圣义阐微》、《道德经圣解》、《雍正御选语录》、《心灯录》、《道海玄微》、《禅宗心法》、《道藏精华》等,主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百册,全书所收儒家108种、道家58种、阴阳家9种、法家6种、兵家7种、农家1种、杂家19种,总类之部共收101种,此100册书全部捐献全世界500大图书馆收藏。

31岁,得挚友南怀瑾及其师袁焕仙先生之介,师光厚老禅师,习净土禅法与天台宗法,又遵师言,遍参道家名师,访求延生续命之术,志求发扬道家文化。

35岁偕南怀瑾遍访僧道,曾参岷山派罗门,师礼罗春浦真人,而得陈希夷先天道秘旨;又从二仙庵无名子道人,学得北派真诀。三十六岁自天师洞之李八百丈人得其南宗真传;复由易心莹道士而得尽窥藏经楼之秘籍,并携出青城秘录及其他多种不传之钞本。

48岁开始陆续出版的《道藏精华》《密宗丛书》《禅宗丛书》等,发古智慧之玄奥,尽天人道学之精微,为老友南怀瑾所叹服。在其仙逝后,南先生曾亲撰挽联曰:“著伟人成功秘诀而扬名,退步学神仙,蓬岛归真君去也;在华阳锦里相识而定交,伤心失益友,重洋痛哭故人稀。”

就佛道文化的传扬来说看,萧天石和南怀瑾可谓台湾两大标志性人物,即使在整个近现代之中华大地,亦可谓卓然出群者。

南环瑾以泛观博览通俗简要推行于人群为主,而萧天石则窥圣神之堂奥,博大复入于精深,且于天人之际体贴出智慧,成就了一个真隐者的旷世情怀,堪称近百年来唯一窥破天机的人

萧天石以道贯道,一语达天。最重“无为心法”,坚信心力无边,他关于心性功夫和超常功能态的论述圆融真切,读来荡气回肠!

他说:“忘人兼忘我,忘世复忘年,忘物兼忘意,忘神复忘生;有相非为相,无相始近禅,有心难作佛,无心易为仙。有念念无已,无念念成园,有住难为道,无住斯即玄。”这是他修道的座右铭。

“忘”的最高境界就是他说的无心定、自性定:“此心寂然,无动无感,无欲无念,这一念不生时,自然灵光晃晃,有时可大放光明,照的四大皆空、无人无我无物!斯时便常有感而遂通、感而遂应的境界,非有夙缘人与慧根深者不易修得。”“无世界、物我、生死、时空诸相,故能超生死而入于不生不死,而以生死存亡为一体!”

何谓“无相”、“无住”呢?他说:“吾之法身尽是空处,一切空处皆吾法身,故无相可见、无法可说。功夫下手,全在一“观”字,夫善观者,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神;心随神往,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之玄意自得之矣。

有心难作佛,无心易为仙,心性化境远超南怀瑾,当代老子萧天石


“只用无色眼,不可着意见,不离真如是,法相空体安。”余常教人观《金刚经》之“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不传秘法,亦即宋儒所开示之“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之中。

此一指点,其中玄妙处,实乃空相中之实相,实相中之空相!亦即无相之相也。”个中玄妙堪称古今修道之不二法门。

“神力通宇宙,自性彻乾坤”,萧天石认为佛、道、儒三家上乘旨趣皆直指心之本体,“夫心之为物,无形无体、有能有用。就其无形无体言故能寂然不动、虚灵不昧,就其有能有用言,故能感而遂通、神妙莫测。心本虚静,然其‘心能’则放射神智不已,吾称之为‘心电子或灵电子’,究此一神通妙用之学,即为心灵学。待科学能究及于无相无体无形之精神时,此门学问或有大放异彩之日。

“心之‘能量’无限,不但可入圣,且亦可通神,不但可前知,且亦可妙化于无穷。宗教家之所谓神通,並非子虚,实只在修炼此心所固有之能,使之扩充至无限,变化至无穷而已。

用之于科学,则无所不能也。用之于自我之身,就其变化气质言,自可超凡入圣;就其变化形体而言,自可长生不老;就其变化“神明言,自可超圣入神,参天地而赞造化,弥纶宇宙而万古长存。此心无形无体,故无坏无灭,形可坏而神不灭,质可坏而气不灭,身可坏而灵不灭,充乎天地者,莫非此神此气此灵耳!能修之即可得证,不修则不可得证。”

至于谈到谈道家修为与人品,萧先生认为:

“学道之人,道心重一分,则凡心轻一分;道念重一分,则俗念轻一分。果信道心坚,修道心切,行道心力,即根器钝劣,亦必终能有成”,“学道之人,多读一日书,则多明一份道。

易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不读书,何以穷理?不能穷理,何以尽性至命?不能尽性至命,何以证道?”,学道之人,道心重一分,则凡心轻一分;道念重一分,则俗念轻一分。果信道心坚,修道心切,行道心力,即根器钝劣,亦必终能有成”;“学仙佛圣贤,总要以博学为根本。博览群书,贯串今古,提其纲,守其约,复能归根返本,自可一字有一字之用,一书有一书之用矣!”实为博大精深字字珠玑之言。

有心难作佛,无心易为仙,心性化境远超南怀瑾,当代老子萧天石


又曰:“在历史上,老庄之流亚,其博大精深之学,极千万世之上,穷千万世之后,无可与方者,固无论矣!即如伊尹、太公、范蠡、张良、诸葛、伯温,与乎希夷、尧夫等,无不住世而不为世缚,居尘而不为尘染;用则可为帝王师,隐则可为万世则。

其综罗百代之才,又岂为常人所可企及。及丹道派中之钟、吕、邱、张……等超世高蹈,卓具仙风道骨之士,其学问之汪洋渊懿,识解之精纯超特,神思之深玄幽远,心光之澄澈圆融,与乎德行之高洁,人品之超迈,又为何如也?良以道家人物,无不从最高明处最远大处最上乘处立足也。”

关于以“中”喻道,别有生气气象。天石有云:“中不可须臾离,可离非中也。”宋儒常教人 “观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即观此中也。观此中,即守此中也。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即先天气象,无感时之气象,亦可以说是无气象之气象,此乃先天中和境界也。如何得中?太极动交则得中。

“六凿未分谁扰扰,一爻才动自纭纭。”良以心不可动,意不可动,念不可动,神不可动,动即失其本体矣!本体失,中亦自失矣。故孔子又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不能期月守,孔子之自谦也;唯由此亦可证儒家亦同以“守中”为教。盖中为道体,守人身之中,可致天地之中也。

世间学问多矣,或为安身立命之学,或为经国安邦之论,或为生意图存之道,或为竞利图名之思,而于穷理尽性上达于天,下应于心身的通透天人之学,则寥寥无几矣。

他,1908年生于湖南邵阳县龙山乡文山村,1986年仙逝于台湾故宫,或云其灵乘道应天而去了。

他的一生是与道并行的一生,是与文化连接的一生。

早在楚南蛮荒之地,他就自幼随父诵读经史子集及佛老经典,1930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有振兴文化之理想。但感切当时之乱世,志毅以武安邦兴国,1930年进入黄埔军校,但很快又感觉文化发扬才是人生更广阔的学问,毕业后随即弃武从文,创办国防半月刊与东海书店于南京。

1936年,他出版《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一书,融文治武功为一体,使他一举成名,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然后,他为了传播文化分别创办了《兴华日报》《大江出版社》等传播媒介,主要是希望出版荟萃其所学之《今古楼全书》。

1939年,在成都,他和南怀瑾、袁焕仙、光厚老禅师等相识,有专注于发扬文化之愿。

两年后,他出版的《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与《大学中庸贯义》两书,显示了他做学问的功力。1942年,他34岁时,忽地生了一场大病,几近生死边缘。光厚禅师传以净土禅法与天台宗法,使他活转过来,并嘱其遍参道家名师,访求延生续命之术,而他却以文化之永久生命为志向,从此开始了他立志传播中华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和道教养生文化的人生之途。

1944年,36岁。他出任四川省灌县县长,在其管辖地青城山下,他遍览中华道教养生秘笈,从此沉迷于道学深层。

1948年,任和平日报副社长。

1949年渡海居台北。

1952年,为传扬中华文化,创自由出版社。不久,出版《世界名将治兵语录》。1956年,出版《道藏精华》第一集,以后陆续出版至第十七集,费时二十余年。铺垫和成就了他作为道家文化代表的一生。

1963年,出版《道家养生学概要》一书,本书为应读者要求、针对道藏精华丛书所作之概括介绍。1966年,出版禅宗丛书之《雍正御选语录》与《心灯录》,南怀瑾撰序。1974年,出版其《道海玄微》一书,自言本书为新道学之启蒙书。1975年,《禅宗心法》出版。1979年,历经14年,《道德经圣解》出版,实为专精力久之作。是年冬,《道藏精华》全套75册出齐,最终完成了他传扬道家文化的宏愿。

萧先生编撰的《道藏精华》是自宋以来,空前第一部道藏精华与道家学术名著。萧天石写于1973年之序曰:“特广搜海内外秘藏珍藉,以及散存名山之孤版钞本等,穷数十年之力,严为审订鉴别考证删节,取精撷华,造刊书凡六百七十五种,列为道藏精华。陆续分集出版,以广流通,而续圣脉。”

《道藏精华》收书以丹经和道教哲学著作为主,广录各种丛书,而且多收善本、秘本,甚有价值。所录不但为万卷道藏中之精华,且尤多自明清以来未收入藏之上乘丹经与孤本佚籍,为一般学人及藏书家所罕观者,因能补道藏书之不足。

其搜罗之广博、内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堪称四绝。我国道藏书,为集道家道教及神仙家学术思想大成之唯一文库,其中丹道派典籍,向为绝不公开流传之秘典,以往恒万千金难得一睹。故古哲曾谓:“洞真语录三千卷,不是神仙不许看。”又谓:“元珠密语金丹注,具是人间未见书。”其名贵可知矣。凡欲深究道学之玄微、丹鼎之秘奥,及欲从事超凡入圣、超圣入神之圣功修养,怯病延年、长生不老之命功修炼,与欲探究“道家别传”之学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系统者,便不可不潜心一读。

此外,萧天石还著有老子、庄子、陈希夷三大传。

有心难作佛,无心易为仙,心性化境远超南怀瑾,当代老子萧天石


萧天石先生语录:

静坐可以使精神集中,如物理学上所谓焦点之作用也。其点愈小,其效愈大。中学时代,以镜映日,调成焦点,便可燃物,君岂忘之乎!

静坐之初,两目宜凝视山根片刻,次守脐下丹田,使心火得以下降。后乃存神泥丸,忘机绝念,但一片清虚,与万化冥合,斯得之矣。

坐至静时,呼吸自然细、长、深、匀而下沉丹田也。

行住坐卧,提起正念。何谓正念?盖只有一念,别无他念之谓也。

担得起,放得下,看得空,凡属道家,皆当有此气魄也。

谈道学,贵在博览群经;做功夫,贵在一门深入。

道家功夫,撤始撤终,只是一个“静”字。静者,陶镕身心之不二法门也,既可固其命元,又可澄其性海。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信然。

道家炼精,非炼后天之浊精,乃炼先天之元精;炼气,非炼后天之凡气,乃炼先天之元炁;炼神,非炼后天之识神,乃炼先天之元神。然离后天便无以见先天,故不得不从后天做起。

开关途径:由导引法逐渐开关展窍者,是一路;由气力充沛,忽然八脉全通者,又是一路。

但开关展窍,尚非基本问题,其关键完全在乎“育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则生有,有则神矣。故目勿多视,耳勿多听,口勿多言,日常清心寡欲所以育阳也。又静坐之时,心无杂念,一片清虚,静极阳生,亦育阳之一法也。

北派清静功夫,虽力量较小,收效较迟,然锲而不舍,铢积寸累,亦可成道无疑也。

道家功夫,十九守窍,而“仙学真诠”则谓文始派功夫,至简至易,不守任何一窍。但非上等根器,恐不易入门尔。

静坐之时,虚极静笃,丹田之内,真火自生。伍柳仙宗所谓巽风吹嘘者,似犹不得谓之真火也。昔光厚老和尚,其炼成之三昧“真火”,可由拇指指头传出,按人脉门,立即起包。此云“真火”,庶几近之。

事来则有,事去则无,如行云流水,纯任自然,道人日常修持,固宜如此也。

综观文始经全文,其道要不外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虚则无相,无则无执,故能精气合一,心性合一,形神合一,而自然顿超圣域矣。惟修文始派之虚无大道,下手最难。全在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初则似无边际,若无落脚处,其实只要将功夫做去,自能体会到虚中有实,无中有真。本老子道德经与黄帝阴符经而妙用神化之。古真所谓:“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

关尹子曰:“一无所有,一无所为,一无所执,一无所得。虚之极,亦无之极也”。能如此者,则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故又主张,去识、去智、浑人我、同天地。

其下手则在泯思虑、情识,知意而一归于虚无。

仙学真铨中引文始经曰:“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盖忘精神者,虚极静笃,而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此虚无大道之学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本,火符以为用,炼精化炁,炼神还虚,此以神驭气之术也。学虚无大道者,虽不著于精炁,然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有无隐显,变化莫测,其寿无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举上而兼下者也。以神驭气,则著于精炁矣。然保毓元和,运行不息,冲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于神,长生不死,乃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者也。

仙学真诠又云:“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今只须迳做炼神还虚功夫,直到虚极静笃处,精自化炁,炁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炼神还虚一关,最简易,最直捷”。

一切修为,以一虚字为本,以一无字为根;自虚无二字去体认参证,便可一悟永悟,一得永得。开始似无下手处,然一入门得诀,即可立超直入,而海阔天空,逐处皆通矣。

道门中功夫有守窍者,有不守窍者。有不守窍而守空者,有不守窍亦不守空者。守窍入手易,最后证果难。不守窍入手难,最后证果易。守窍之授受易,不守窍之授受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