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雲︱疫情影響下的旅遊有哪些變與不變?


2月29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指導,17家國內知名文旅集團聯合主辦的中國文旅產業在線大會圓滿落幕。

文旅全產業鏈內容話題,加上知名專家、企業家硬核分享,500分鐘+的大會(單平臺)吸引了17000人次互動、200000+觀看人次,刷新行業直播高度,更見證了文旅人自強不息,尋求疫後行業振興發展的強烈意願。

今日為大家整理了

中國旅遊研究院副院長唐曉雲

唐曉雲

當日演講視頻和資料

便於廣大文旅人細細琢磨知識點、

一同高效學習

唐曉雲︱疫情影響下的旅遊有哪些變與不變?

劃重點

03

中國旅遊研究院副院長唐曉雲:疫情影響下的旅遊有哪些變與不變?

△本視頻時長31分,請認真觀看

唐曉雲認為,疫情影響下的旅遊將保持三個不變,即支撐旅遊業發展的中國經濟面不會變、持續增長的大眾旅遊基本面不會變、國民旅遊發展的中長期趨勢不會變。2020年旅遊經濟整體不至於太悲觀。未來旅遊業將呈現品質化、數字化和均衡化的發展趨勢。

以下為唐曉雲的演講實錄:

《疫情影響下的旅遊有哪些變與不變》

大家好,我是中國旅遊研究院唐曉雲,今天和大家共同來探討關於文旅行業未來的一些發展趨勢。

三個不變

我先以三個不變來先談談未來短期內疫情發展的情況下,旅遊業的一個基本的情況。

1

支撐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基於當前更加優化的經濟結構和發展質量,更強的疫情防控能力,以及線上新經濟替代等等這些正面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對這個經濟恢復增長的潛力。保持相對樂觀的預期,同時我們也通過綜合的研判,疫情如果在一季度得到控制,那麼二季度GDP會進入恢復期。如果疫情的衝擊持續到上半年,那麼國民經濟將從第三季度開始恢復,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旅遊業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也不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惡化。

2

持續增長的大眾旅遊基本面沒有改變。

中國已經進入到了大眾旅遊新時代,近期發佈的這個國民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們國內旅遊人數已經超過了60億人次,應該說旅遊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總體上來看,這次疫情應該說是暫時的,剛性的旅遊消費需求的基本面和中長期的趨勢不會變,在中國旅遊研究院展開的專項調查中發現,71.5%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後穩定一段時間再外出旅遊,20.7%的受訪者表示疫情過去後會盡快外出旅遊,江西,湖南,廣東,河南,廣西,北京等等這些地方的受訪者出遊的意願更為迫切。結合一些歷史和國際的經驗,我們認為疫情解除之後,國內旅遊的消費意願將得到較好的恢復,以都市休閒和周邊遊為代表的中短途國內休閒和旅遊將率先的恢復,並逐步的擴大到跨市跨省的旅遊形式。自駕遊、營地旅遊,親子旅遊,鄉村休閒等密度較低、相對安全健康的旅遊形式,將得到更大強度的釋放。

3

國民旅遊發展的中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從目前的政策面來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金融等等各方面的綜合的宏觀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正在逐步的出臺,而且特別是文化和旅遊部“返還80%旅行社質保金”的這些措施的出臺,旅遊企業已經逐步從悲觀的恐懼中緩過勁,不再是一味的焦慮,信心也趨於逐步的穩定。同時從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的發展態勢來看,只要支撐我們旅遊業發展的經濟基本面沒有變,那麼旅遊發展消費的增長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信我們的經濟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無論疫情的短期持續到一季度還是二季度,那麼國民旅遊的中長期趨勢就不會有改變。

基於這三個判斷,我們認為2020年的旅遊經濟總體上不至於太悲觀。基於三種情況,我們對2020年的這些旅遊經濟的發展做了三個指標的預測:疫情最快結束的是基於樂觀的態勢疫情中結束的是基準的態勢,也就是4月中旬到5月初結束;快速樂觀的情況是3月下旬和4月上旬結束。疫情慢的情況則是指將持續到今年上半年。基於這三種情況,結合國民旅遊經濟中各個環節要素相互的影響,建立方程進行模擬仿真得出的一些結論可供大家參考。基於基準的情況,國內旅遊人數從全年來看會下降15.5%,國內旅遊收入大概下降20%,入境和國際旅遊這一塊相對會更加嚴重一些,這個是基於短期內對未來旅遊業發展趨勢的一個判斷。

三個趨勢

基於歷年的各種研究以及研究院的各項成果和個人的各種研判,旅遊業的發展正在朝著品質化、數據化和均衡化的發展。品質化,是未來旅遊消費發展的一個主方向,素質化,將成為文旅行業效能提升的主渠道,均衡化將是旅遊業時空演進的主格調。

1、品質化將是旅遊消費發展的主方向

去年底中央公佈的基金會就是明確把著力提高高品質發展列為今年重點的工作,圍繞農業,製造業,服務業,旅遊等等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高質量發展,從需求側來看就意味著我們的消費品質化的發展的需求會逐步增強,從目前來看,我們國家也正在進入各種品質化消費升級的階段,2019年的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的消費佔比已經達到了45.9%,在國民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逐漸在提高,而且繼續在改善。

追求生活品質,追求理性和從容的消費,注重家庭消費是品質化消費的一些基本特徵。從消費的主要群體來看,以90後00後為代表所倡導的新消費主義、文化自信、務實理性和強自我意識所帶動的個性化細分消費和分層市場消費,將更加明顯。品質化消費在旅遊方面主要表現為旅遊活動對美好生活的更多的需求,對於文化消費的增長,家庭遊、定製遊逐步的大眾化,以及VR、AR等新興的技術,人工智能等創意帶來的一些碎片化和基於興趣的增長。

首先文化消費正在成為品質消費的主要的增長點。根據我們對全國31個省份的1萬多個樣本的調查,發現51.8%的受訪者表示文化消費能夠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加重要。我們從中可發現文化消費已經超越了基本消費,進入一種發展性消費的範疇,而且這樣的需求增長已經非常明顯。同時,從文化出發的各種“+旅遊”,從旅遊出發的各種“+文化”在產業層面的融合,促進了更多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藝術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等這些不同的場景裡面,從對望到融合,給文化和旅遊都彼此帶來了新的增量空間。

不僅如此,文化和旅遊的消費在互相滲透的過程之中,還將推進文化旅遊在教育、就業、扶貧和文化走出去等各方面的社會功能的釋放,那麼旅遊業的功能在未來是一種更加明顯的經濟、社會結合的綜合性功能,同時還會承載文化的自信。例如大受關注的李子柒,我想那裡面不僅藏著700萬海外友人對中國式田園生活的嚮往,也更加藏著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這個應該說是文化消費正在成為我們品質旅遊消費的一個增長點。

其次就是品質化旅遊發展的方向裡,家庭遊的市場將會是品質旅遊發展的重要的一個領域。

家庭旅遊主體地位的形成,是旅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重要標誌,也是行業對於小而精的多元化供給能力的一種檢驗。在目前,通過市場調查和產業鏈的實踐表現可以發現,家庭遊已經得到了非常高的認同度。近幾年,家庭出遊在國民旅遊中所佔的比例已經達到了50~60%,是各種出遊的比例裡面最高的。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家庭旅遊能夠帶來快樂,90%以上的遊客認為旅遊能夠帶來家庭幸福感。親子研學遊、自駕營地遊、濱海度假、蜜月旅行、鄉村休閒主題公園遊等將是未來家庭旅遊發展比較快速的一些領域。

家庭旅遊所涉及的景點遊覽安排、交通、住宿、餐飲導遊導購等配備供給,事實上也給我們整個行業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家庭出遊的決策機制以及需求的差異化,都需要我們不停地去探索,不斷細化產品和服務,有更多的創新。

其次,在品質化發展的方向上,定製和跟團遊將會成為消費的重要形式,過去幾年不少定製游出行企業的遊客增幅實際上都超過了100%,部分公司和平臺的用戶,在定製遊中的佔比甚至超過80%。定製遊的發展不僅是人數增長快,其線下層次的滲透也越來越快。2018年一線城市定製遊佔比已經達到36%,二線城市佔比達42%,三線城市佔比達到13%。雖然這些平臺數據並不能代表整體的情況,但也不難看出,定製業務不僅在總量上增長,在用戶上也在下沉,同時新跟團遊方式也在興起,遊客從習慣跟陌生人組成大團隊旅遊,逐漸變成“小”,注重私密、迴歸家庭成為趨勢。可以預見這種新型的組織方式,

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將帶動層次豐富、小而美的碎片化的旅遊服務不斷地發展,也將推動定製化和新跟團遊逐步地走向大眾化和專業化。

2、數字化將成為文旅行業效能提升的主渠道

數字化的提升不僅表現在我們為遊客提供的便利性、安全性,也包括企業在組織運營、活動服務方面的創新,以及我們的公共服務對管理危機的應對。疫情過後,整個公共應急體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個整體素質化的規劃和底層處理設施的建構。

1

在不可逆轉的數字洪流中重塑自我。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全球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44.22億,亞洲已經超越了50%。全球的互聯網浪潮已經走出了美國,正在向東亞這邊轉移,中國在未來將會成為數字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的區域,同時我們的數字經濟事實上已經位列在美國的後面,已經排名了全球第二,在這樣的一個互聯網時代,積累了這些豐富的數字資產,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對我們未來企業層面和管理層面的精準化和品質化提供了方向。整個旅遊業正在不可逆轉的數字化洪流中,需要包括數字思維、戰略定位、組織重構與協同、企業文化在內的自我重塑。從目前產業層面的觀察來看,整個旅遊領域裡面,遊客行為的數字化已經非常的明顯,基於這些遊客行為的數字化,包括依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各種物聯網形成的旅遊數字經濟,我們的產業數字化和麵向產品管理層面的數字化方面的創新和研發,事實上是需要未來有更多的企業在這方面有創新和研究能力的塑造。

2

主動擁抱智能旅新時代。

過去幾次科技革命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些變化。依託內燃機車,形成了現代旅遊業;依託互聯網技術,形成了信息時代旅遊。在未來,人工智能的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各種大數據技術的融合將為我們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智能化、精準化的服務和供給。旅遊業的未來是向著智能旅遊時代去發展的,整個旅遊產業,包括管理體系、運營體系、業態創新、遊客活動等方面都需要我們主動去為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做準備。

3、均衡化將是旅遊業時空演變的主格調

均衡化,不僅僅是包括空時空上面的一個均衡,它有均等均質和均衡的意思,也包含在未來國民旅遊權利的普惠化和時間和空間上的均衡,今天重點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時空上面的均衡。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東中西和南中北的旅遊空間格局,還是白天黑夜的旅遊空間格局,都處於一種不均衡的狀態。隨著我城鄉基礎設施的日益均等化,未來的旅遊活動有可能朝著均衡化的方向去演進。

唐曉雲︱疫情影響下的旅遊有哪些變與不變?

文章好看點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