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艺术”的传承者 让“太平绣球”惊艳四方


刘云芳,80后农家女,家住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赵康村,系“太平绣球”的第五代传承人。10年前由山西省洪洞县嫁到了襄汾县赵康村。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婆婆尉英英会做绣球,便有了想学制作绣球的想法。没想到这一学就是10余年。|主编:刘昱|责编:张春颖|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李现俊

2016年6月,她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百余名妇女组织起来并培训成了“能工巧手”。经过多年研究与探索,使“太平绣球”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这一技艺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她本人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绣球”的传承人。

2017年8月,太平绣球“青花瓷”在第三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一时让“太平绣球”名声鹊起,惊艳四方。古时候称襄汾县为太平,所以流传在襄汾县一带的绣球又称“太平绣球”。

“太平绣球”制作全部采用手工缝制。要经过打袼褙、剪圆、固定圆形、包饺子、成型、成品等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打袼褙是制作“太平绣球”的第一道工序,抹浆必须均匀,确保袼褙晾干后平整美观。

画圈剪圆是制作“太平绣球”的第二道工序,需要用工具将圆圈一个一个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成圆胚备用。

刘云芳是“太平绣球”的第五代传承人,她的婆婆尉英英便是制作绣球的“巧手”,手艺传承于祖辈。婆婆尉英英老人手把手的传授“太平绣球”制作技艺。

刘云芳自己设计图案,设计造型,在绣球的面料、图案、填料、体积上下功夫,不断寻思怎样做出更精致、更漂亮的绣球。

经过保护、传承、研发,现已推出的狮子绣球、姻缘绣球、招财绣球、挂件、鞋艺、布老虎、斗篷、佛尖、香包、香囊、香枕、室內装饰等数余种工艺品。

“太平绣球”多用棉花、香料、药材为内饰物,制作工艺含针织、刺绣、雕绘等多种艺术元素。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太平绣球”历史悠久、内涵深厚、造型优美、多彩多样、图案夸张,体现着当地传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蕴含着远古创造和原始审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太平绣球”由十二片花瓣相拼接缝合而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襄汾县赵康村是有名的“绣球”村,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做绣球。

为了让“太平绣球”更具有市场潜力,“巧手”们经常在一块学习研究技艺,不断丰富绣球的品种和品质。现在合作社里有60人,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76岁。通过制作绣球一个月能挣1500元左右。

经常有外地绣球爱好者上门学习取经,刘云芳都会热情接待,毫不保留将技艺传授。

在晋南地区,新媳妇上门之后,婆婆赠送其绣球,寓意吉庆祥和,小孩出生后悬挂绣球,祈福孩子健康平安。

丈夫郭成安是刘云芳的最大支持者,经常在一块研究创新“太平绣球”的制作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2017年,“太平绣球”在文博会一炮打响后,一批又一批订单接踵而至,产品远销北京、广东、深圳等十余个省市,深受市场欢迎。

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太平绣球”正被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形成了年产值近百万元的文化产业。刘云芳说,要将绣球“抛”向全世界,让这项“指尖上的艺术”发扬光大,带领更多的人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