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最近在關注孫楊事件,孫楊被國際泳聯禁賽8年,雖然很多粉絲和國人都在支持孫楊,但是官媒發聲之後,加上庭審的視頻被曝光,孫楊案件突然出現了反轉。

孫楊事件讓我們看到母親角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在官網上公佈了本次“孫楊抗檢”事件的全部仲裁報告,在報告中十分罕見的對孫楊的母親給出了評價:“他的母親似乎對兒子,起了最壞的作用!”很詫異,孫楊的母親究竟是做了什麼,竟然被如此評價。

3月5日,《檢察日報》撰長文批評孫楊,文章寫道:國際體育仲裁法庭的判罰很公正,更是直言導致孫楊如今的原因有兩點:無知和無視(規則)。

如果我們看了庭審的視頻之後就會發現,這種無知和無視在孫楊媽媽的身上似乎更明顯。

孫楊的媽媽是以證人的身份出現的,當被對方問道:你說過主檢官一開始同意孫楊自己去衛生間?

孫楊的媽媽是這樣回答的:當時情況是這樣的,在12點10分,我把我的電話給了游泳隊領隊程浩,程浩要求和主檢官對話,將近十分鐘。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顯然,孫楊媽媽答非所問。

於是對方再問: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問的是你說主檢官最開始同意孫楊自己去廁所,但是後來她改變主意。所以,你明白主檢官是反對孫楊自己去廁所嗎?

而孫楊的媽媽再次重複了上述的回答。因為孫楊的媽媽一直答非所問,這個問題被重複問了五次。

在整個庭審現場中,孫楊媽媽呈現出來的就是再三迴避問題和自說自話,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他不在乎,不明白法庭的程序。

除此以外,孫楊在庭審的過程中沒有和任何人打招呼,直接叫了一個翻譯上來。讓仲裁官連著問了三個Who。母子兩人在整個庭審的表現中給人的感覺就是以自己為中心,沒有規則性可言。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孫楊現場更換翻譯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仲裁主席連問三個WHO

孫楊違反規則並不是第一次。

2013年,孫楊開著保時捷在杭州和一輛公交車相撞。很快,孫楊被證實是無照駕駛,拘留7天。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當年央視記者採訪浙江體院的領導時,這位領導給出的回覆是孫楊一直說自己有駕照。領導說專門找孫楊談過話,孫楊一直堅稱自己有駕照,所以他們並不知道孫楊是無證駕駛。

很難想象一個知名的運動員,竟然無證駕駛,還對單位領導說謊,而作為他的母親,怎麼就能縱容自己的孩子無證駕駛。一般人很難理解,因為無證駕駛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本身就是違法的行為,而孫楊之所以肆無忌憚,可能是他心裡從來就沒把這當成是一回事。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可以說孫楊能夠有今天,和孫楊接受的家庭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

2011年,孫楊參加全國游泳冠軍賽,媽媽要求跟孫楊住一起。 不惜以“孫楊退賽”威脅組委會,最終如願住進游泳隊指定下榻酒店。本來家屬是不能跟隨的。

上小學的時候,媽媽覺得孫楊在長身體,不能彎腰駝背,所以沒讓他背過一天書包。

孫楊六年級時,媽媽還會為他繫鞋帶。 開始游泳訓練後,媽媽堅持給兒子煲湯,從雞湯、魚湯到骨頭湯……365天不斷。就是丈夫出車後都沒有中斷過。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孫楊的媽媽還是孫楊的經紀人,所有的代言、採訪都是媽媽說了算,一次巴西媒體想要採訪孫楊,孫楊媽媽當場說到:在你們國家播放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沒有好處我們不接受採訪,讓現場的媒體工作者哭笑不得。所以孫楊一直被媒體稱為典型的“媽寶男”。

孫楊正當年,如果沒有這次事件,他的職業生涯應該會走的更遠。但是因為母親錯誤的家庭教育,可能會毀了自己兒子的職業前程。更重要的是庭審之後,孫楊媽媽在朋友圈髮長文,斥責律師的不專業,領導的不負責,但是唯獨沒有看清自己身上的問題。

事實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身上都有孫楊媽媽的影子,只是我們在扮演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因為習慣而不自知。

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我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孫楊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父母,有時候我們是越界的,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媽寶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父母不要扮演領導的角色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總是習慣於發號施令,他們認為孩子天生就應該聽父母的話,尤其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很少參與孩子生活與學習的父親,每次回家見到孩子都是固定的問題:今天學習了嗎?作業寫完了嗎?孩子任何事情沒有做對就用吼,這樣的家長本身是想樹立權威,卻不知道,把工作中的管理方式放到家中與孩子相處,並不合適。

在《無條件養育》這本書中,作者科恩提到:經常被嚴格管控的孩子會朝著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膽小,沒有主見;另一個則是叛逆。

《美國兒童雜誌》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經常被家長嚴格管控的學齡前孩子,他們更加沉默、乖順。

很多父母喜歡扮演領導型的父母,因為他們感覺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更有效,好好說不聽,吼上兩嗓子孩子立馬聽話。

但是作為父母我們忽視了養育是長期的,作為父母我們有兩個養育目的,短期目的是讓孩子聽話,長期目的是讓孩子的行為發展更符合社會的規範,讓孩子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但是領導型父母,往往忽視了長期目的,對孩子來說,吼得越多,行為是改了,但是行為背後的性格呢?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父母不要扮演保姆的角色

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不自覺的開始扮演保姆的角色。父母的角色是讓孩子越來越獨立,而保姆的角色是盡職盡責替孩子做所有孩子可以做的事情。

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相聚為目的,只有母愛是為了分離。而母愛,就是在這分離一刻到來之前,讓孩子學會獨立的生活。但是很多父母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卻忘記了自己的職責,把培養獨立性變成了陪伴

比如孫楊的媽媽,背書包並不會駝背,但是媽媽捨不得,所以孫楊不用做,她來做;明明游泳隊有專職的營養師,她不放心,她要自己來做。當孩子能夠獨立的時候,父母做的越多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越差。獨立性越差,孩子越發不願意走出舒適圈,因為這裡有人為他遮風擋雨。

父母不要扮演爺爺奶奶的角色

老話說隔代親,在老人那裡兒子不親,姑娘不親,就孫子孫女親。和保姆的角色相比,爺爺奶奶的角色更可怕。因為保姆只是盡職盡責,幫助孩子打理一切生活中的事物,而爺爺奶奶對於孫輩往往是溺愛,被溺愛泡大的孩子能把黑說成白,能把錯說成對。因為在他的認知中,永遠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不會換位思考,他們覺得這個世界理所當然的應該對我好。

所以被溺愛的孩子往往狂妄、自大,不喜歡遵守規則。因為他們的生活中往往是沒有規則。比如孫楊,無證駕駛是違法行為,作為名人,他竟然以身試法。對於他的行為家裡人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的父母是默許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人生規則應該從家庭教育開始,而不是學校,一個沒有規則感的父母,是養不出具有規則感的孩子的。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自覺的就會進入到這三種角色,如果不想孩子變成“媽寶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如何避免成為控制型的父母

首先,和孩子說話不要帶著情緒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中寫到:很多時候父母發火,往往不是因為孩子的行為,相反可能是父母本身情緒不佳。比如上班的時候遇見煩心事,而孩子的行為只能是導火索。

演員小陶虹說過自己和女兒的故事。當時自己著急出門,結果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自己本身著急看到女兒的行為大吼一生,結果吼完之後孩子就被嚇到了,一聲不吭呆在原地。她自己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第二次女兒再犯同樣的錯誤,她沒有吼,而是反過來安慰孩子,女兒哇的一聲哭了。

父母的情緒很多時候會阻礙我們看到孩子的情緒,孩子犯錯了可以已經意識到了錯誤,而父母的吼叫只會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到父母的情緒上,而不是自己錯誤的行為上。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當我們去掉自己的情緒再去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不會隨時被激怒,因為平靜能夠讓我們更有耐心的和孩子進行交談。

其次,不要幫孩子做決定

我們從小要培養孩子做決定的能力,而不是幫助孩子做決定。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那麼小能做什麼決定,豈不知,孩子做決定的能力就是從小積累的,一個連自己穿什麼衣服都不會做決定的孩子如何來決定自己的人生大事。

從小培養孩子做決定的能力並不是要事事讓孩子參與,而是讓孩子從自己的事情開始做主。比如2歲的孩子可以決定自己穿什麼衣服;3歲的孩子可以決定如何來分配玩具。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做決定的習慣。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在讓孩子做決定的時候可以給出選項,並且明確列出每條選項的利弊。並不是家裡所有的事都需要孩子來決定。我們需要養成的是輪到孩子做決定,讓他知道如何來做決定。

不要指責多建議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父母總是第一時間進行批評。這樣的做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幫助孩子指出錯誤,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過多的指責,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段時間,我女兒不管幹什麼都要問我的意見。畫畫的時候,媽媽門畫圓的還是方的;堆積木的時候,我應該放哪塊?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孩子什麼都要來問我。然後在他下一次做錯事之後,我又開始嚴厲的指出,哪裡你做錯了,看到孩子小心翼翼的眼神,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來每次玩的時候他都怕犯錯,怕我開口批評他。

孫楊被禁賽8年告訴我們,父母與孩子相處不要扮演這三種角色

父母過多的指責並不能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相反可能起到負面作用,面對孩子犯錯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指責孩子做錯了,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建議。讓孩子知道如何去做。

比如現在女兒如果做錯了,我不會直接說出哪裡做錯了,我會指出,怎樣做會更好;或者媽媽覺得這樣做會更好。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別人。身為父母,這句話恰恰為我們教育孩子指出了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