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隔閡,治癒自己|《苦惱》:揭露人性弱點,在自我救贖中釋放

人要是有本事,不單自己吃飽,把馬也喂得飽飽的,那他就永遠心平氣和了。——契科夫《苦惱》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都有難唱的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大多數人都是偽裝自己,不輕易喊疼罷了,正如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成年人的奔潰都是無聲的”,這些正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

短篇小說《苦惱》講述了,老馬伕姚納兒子剛剛死去,他想向人們傾訴心中的苦惱,竟找不到一個能夠聽他傾訴苦惱的人,最後只能對著他的小母馬訴苦。

消除隔閡,治癒自己|《苦惱》:揭露人性弱點,在自我救贖中釋放

初看小說特別心疼老馬伕,心疼他的無奈和無助,但事實上人的感情並不相通,對你來說切膚之痛的事情也許別人根本都不想聽,更不會置身體會。

就像路遙在《平凡世界》裡所說的,人們寧願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而不願意瞭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這就是社會體系的人際關係哲學,每個人小心翼翼地捧著自己易碎的心,繼續工作生活。

英國女作家卡特琳·曼斯菲爾德曾說:“如果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毀於一炬,而這個短篇小說《苦惱》留存下來的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

《苦惱》是一部非常契合時代的經典小說,它不僅反映了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隔閡,教會了我們正確看待世事無常和生命的悲歡離合,還揭露了人性的弱點,一個不敢面對現實的人是很難治癒心中的傷痛,正確的自我救贖就是要學會治癒自己,自我釋放。

01縱有悲歡離合,但生活卻從未停止

主人公姚妠的兒子去世了,現在家裡只剩下姚妠一人孤苦伶仃的。他吃過午飯後就拉著馬兒來到街上接客,夜幕漸漸降臨,厚厚的雪蓋滿了他和馬兒的身子,姚納還是沒有等到客人,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心裡的苦惱開始越來越沉重,他的身子縮得越來越少,儘管這樣,他卻堅持雪天出來趕車掙錢。

消除隔閡,治癒自己|《苦惱》:揭露人性弱點,在自我救贖中釋放

美國史學家卡維特·羅伯特曾說過:“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沒有信念。沒有人因倒下而失敗,除非他們一直倒下或消極。”

現實中我們都有過無助的時候,但生活不允許我們因此而倒下,只能擦乾眼淚繼續投入到工作或生活中,這些痛只能自己偷偷藏起來,獨自舔傷口。

剛畢業那年,我來到一家人才公司實習,上崗的第二天經理就叫我們實習生外出跑單,一整天下來我跑了很多棟大廈,該完成的任務也都完成了,傍晚回到公司時,女經理突然通知我明天不用來上班了,那一刻我的內心受到了重創,心裡的苦無處訴說。

我清楚地記著,那天下班時天空飄著零星小雨,而我心裡卻下了一場磅礴大雨,可是又能怎麼樣呢,獨自一人在異地生活,如若悲傷不止,那該如何繼續生活下去呢?想到這些,我就漸漸釋懷,回到宿舍吃過晚飯後收拾好自己的情緒,重新上網找工作。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克哈特·託利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寫道:

“在研究中發現,自己如果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恆焦慮中,就會阻礙你擺脫內心的痛苦。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活在當下,不該發生的已經發生了,過去的也終會過去,坦然接受眼下的一切,才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在歌曲《釋放自我》中有這麼一句歌詞:雖然前路漫長,心中還有力量,別忘了絕望中的那種希望。

人生無常,縱有悲歡離合,但生活卻從未停止過,好好生活,擁抱希望才是對過往最好的回饋。

02姚納苦惱背後的真相,揭露了人性的弱點

姚納接到了兩對客人,儘管車馬費不高,他一點也不介意,他以為自己找到了傾訴對象,當他向客人訴說自己的兒子這星期死了,客人們卻習以為常,並沒有給予太多的安慰,反而質問道:

誰都會死。

姚納望著客人離去的背景,他開始越來越孤獨了,他感覺到向別人訴說已經沒有用了,他想到回院子,當姚納回到院子後,看到熟睡後的夥伴們,姚納才意識到自己苦惱加重的原因是連馬的草料錢都沒掙到。

他再次向熟睡中起來喝水的年輕人訴說兒子的死,可年紀人並不當一回事,繼續矇頭睡。他走進馬棚,他想到了關於馬的一切和天氣,卻獨獨不敢想兒子,關於他的模樣,獨自一人想會感到極其害怕,只敢在外人面前說說。

姚納苦惱的背後揭露了人性的兩個弱點:一是,眾人的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上到軍官下到普通百姓在他們眼時,只關心自己想要到達的目的地以及馬車的快慢,他們並不會關心姚納兒子的死活,也不關心姚納內心的苦楚,才導致姚納內心苦惱的遞增;

二是,姚納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不敢面對現實,為了能讓自己的苦惱減少,他已經顧不得收了客人多少車費,只要有人坐到他的馬車上,他才有可能找到傾訴苦惱的對象。可事實相反,姚納接觸的客人越多,他的內心苦惱就越沉重。

消除隔閡,治癒自己|《苦惱》:揭露人性弱點,在自我救贖中釋放

對於姚納來說,兒子才是真正的馬伕,自己歲數大了,不應該再趕馬車了,他多麼希望兒子還活著。

胡適曾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是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

每個人都有其自身價值,無關乎年紀。就如摩西奶奶,她從77歲開始作畫,大器晚成,80歲的摩西奶奶在紐約舉辦個展引起了轟動。她一生創作了1600餘幅作品,被稱為“深受美國人民愛戴的藝術家”。

美國自然科學家、作家杜利奧提出了一個“杜利奧定律”,它是指精神狀態會影響最終結果,真正讓人覺得垂垂老矣的狀態是失去熱忱,如果精神狀態不佳,一切都將處於不佳狀態,反之,如果熱情積極,一切都會好起來。

生命的意義在於你怎麼熱愛自己,你若覺得眼前是灰暗的,那你的生命也不會多精彩,你若覺得當下是光亮的,那必是有價值的生命。生活再苦,卻也不曾忘記用力生活,哪怕微不足道,卻也能在日積月累中找到生活賦予我們的美好。

就像美劇《This is us》裡的一句臺詞:“你要學會如何將生活贈與你的最酸澀的檸檬,釀成一杯甘甜的檸檬汁。

03正確的自我救贖,是學會自我釋放

作為社會上層權貴的軍人,當他聽到姚納說兒子死亡之後,他只是簡單的回了一句,漸漸閉上眼睛,不願意再聽;而三個年輕人則是暗諷生命的無常,並用輕蔑的語氣督促他趕車,回到小院後,馬伕的同伴也不願意聽他訴說,最後姚納只能對著小母馬全盤說出。

羅伯頓曾說,如果世界上有地獄的話,那就存在人們的心中。

深以為然。身為塵世中的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有無處訴說的苦惱,或是因為工作或是因為生活等等,有些人因為害怕隱私,有些人則害怕面子,他們會選擇默默承受,如此下去,心中的苦惱就會開始自我內放,然後內心漸漸走向壓抑,不知所措。

心理學上說,壓抑是一種病態的社會心理,是指人受挫後,不是將變化的思想、情感釋放出來,轉出去,而是將其壓抑在心頭,不願承認煩惱的存在,壓抑的情感不會完全消失,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從而使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古怪起來。

人總歸是需要傾訴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消除隔閡,治癒自己|《苦惱》:揭露人性弱點,在自我救贖中釋放

情緒管理從心理機制上來說,是對自己情緒的認知評價、意志力與情感的相互作用與整合。因此這種管理不應該是對情緒的抑制,而是視情境不同而做到適時、適地、適量、適切的情緒選擇與表現,達到自己所渴望的結果。

那麼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合理且正確地釋放情緒呢?

(一)苦惱的兩種處理方式

一是需要互動。就像馬伕姚納一樣,他的內心急切需要外人來傾聽,通過傾聽的渴望,來達到講和聽之間的互動,表達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哀傷之痛;

二是在情感的支持和陪伴下,更容易緩解喪失的悲痛和憂鬱。當客人問姚納結婚與否,姚納開始埋怨妻子離世的早,兒子又死了,自己尚且苟活,回到院子後,姚納也想跟年輕人聊聊住在鄉下的女兒,可見姚納的內心世界,是多麼渴求親人的陪伴和撫慰,哪怕是親屬中的任意一人在姚納身邊,我想他的內心世界也不會有如此沉重的苦惱。

(二)面對不良情緒,最好的宣洩是哭一場

在心理學家奧古斯都·納皮爾的著作《熱鍋上的家庭》中,布萊斯一家由於不和諧的親子關係而面臨四分五裂的境況,在走投無路之下他找到家庭治療師幫忙,在對夫妻關係一次次的絕望中,布萊斯太太終於在一次治療的過程中,忍不住地嚎啕大哭,也正是在這次哭泣之後,布萊斯太太真正地開始自我釋放,表達自我,並最終與丈夫重建愛的信仰。

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內心受到重創後,最接地氣的方式就是淋漓盡致地哭一場,這是最直抒胸臆的一種自我宣洩方式,沒有偽裝,亦沒有包袱,宣洩之後,你會發現心中不良的情緒開始在慢慢減弱。

(三)通過運動迴歸正念

簡單地說,無論你因為什麼事情而苦惱不安,不要去想它,把你的潛意識聚焦到不苦惱的事情上。

1970年,約翰·葛瑞德(John Grinder)與 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首創了NLP。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理論認為,人有意識和潛意識之分,意識是我們頭腦的想法,而潛意識是心靈深度的力量。

比如當我們處於苦惱邊緣時,不妨外出跑一圈,做一項自認為具有挑戰性的運動,通過排汗的方式讓全身心放鬆,從心裡深度忘掉苦惱,迴歸正常的理性思維。

良好的情緒管理是每個人行走社會的底氣,也許我們並沒有強大的自我抑制情緒的能力,但無論如何,都請記住,調整自己的情緒,治癒自己學會釋放自我,才能戰勝心魔,因為生活還在繼續,遠方即是你的未來。

迴歸到小說本身,作者並沒有直接闡明姚納是否繼續苦惱,但從契科夫的字眼裡,我感覺到了姚納的暢懷,他把所有的事都告訴了小母馬,他正在慢慢地釋放自我,消除隔閡,治癒自己。

在有限的生命里程裡,你我多少都會遇到一些突發的大事,或悲或喜,或無奈或無助,那都是人生百態,其中滋味不盡相同,路在自己腳下,面對多磨的生活不妨大膽地說一句:“我可以的”。

借用動力火車的歌曲《當》中的一句歌詞:讓我們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與君共勉!

參考資料:人民文學出版社——契訶夫《苦惱》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關於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的個人粗淺解讀,你是否有不一樣的看法呢?歡迎下方留言。

作者:程小亦 85後榕城女子,心理學愛好者。熱愛文字,願在筆端的大千世界書寫平凡中的繁花似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