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待“疫”過天晴,農業如何在風口放飛?

福建:待“疫”過天晴,農業如何在風口放飛?

臺海網3月13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前段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以及復工復產支持政策密集出臺,農業生產秩序相繼恢復,疫情影響正在消除。更重要的是,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疫情防控期間經受住了考驗,表現亮眼。商機逐漸浮現,方向越發清晰。待"疫"過天晴,智慧農業、農業直播與短視頻、生鮮電商、認養農業等現代農業風口,或將引領新一輪創業與投資熱潮,推動農業加速轉型升級。

風口已至,追風者們準備好了嗎?

農業直播風頭正勁,但網紅不是一天練成的。在許多流量資源已被"頭部主播"、大型網紅經紀機構強抓的情況下,拿到直播行業入場券並不容易。賣什麼農產品、主播以什麼樣的形象示人、採用何種對話技巧、如何與用戶互動,乃至產品品控、物流配送、售後服務,都需要精準把握,專業運作。直播早已是一項高度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分工。地方領導親自上陣,僅僅是邁出了直播助農第一步。2020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一批產業直播基地,釋放了直播產業化的正面信號。產業化意味著擺脫小打小鬧。後入場者,必須做好技術儲備與人才培育,夯實根基,全盤謀劃。

全民戰"疫"激活了宅經濟。大小生鮮電商平臺在此期間完成了消費習慣培育與用戶沉澱,訂單量、客單價、交易額等指標齊齊飄紅。疫情過後,在消費慣性作用下,生鮮電商前景可期。但在一二線城市"戰場",生鮮電商領域依然處於巨頭"混戰"、燒錢拼殺階段。渠道下沉帶來更多機遇,但最終突圍還要靠精細化服務。這就需要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從源頭採購、質量追溯,到冷鏈物流、倉儲佈局,再到配送隊伍、售前售後服務,如何在保證生鮮品質的同時,儘可能降低損耗率與庫存,提升週轉效率,疫情之後,生鮮電商的下半場才正式開啟。

訂單農業有助於產銷兩端精準匹配,避免決策盲目性。疫情防控期間,農超對接、認養農業等訂單農業的不同形態,都為避免農產品滯銷立了功。但其實訂單農業並非新鮮事物,長期以來其推廣效果深受履約率影響。因市場環境複雜、農業生產週期漫長,無論是生產方,還是購買方,都存在履約風險,最終訂單可能成為一紙空文。發展訂單農業,更要先培育契約精神,厚植誠信履約的市場土壤。合同文本是否規範、雙方權利義務是否對等、出現履約爭議後如何調處、失信懲戒機制如何建立,如何引入第三方監管,如何運用金融保險手段開展有效的避險......訂單農業有效運作,不僅取決於合同雙方,更需要多方力量協同推進。

發現風口易,搶佔風口難。疫情防控期間湧現的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止於此。它們為傳統農業優化升級提供了更多解決方案,代表了現代農業的轉型方向。但要真正發展壯大,不能僅靠熱情與熱錢,還需要更多專業人才、產業配套、扶持政策、行業規範。

技術手段日新月異,消費形態瞬息萬變。沒有永遠的風口,只有鍥而不捨的追風人。疫情發生後,農業出現新的商機,也給予業者更多思考空間。擁抱新技術、強化風險管控、完善供應鏈管理、對市場變化快速響應、加強人才培養與儲備、提高全社會農業信息化水平......只有提升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硬實力,現代農業才能真正在風口放飛。(記者 張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