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血虛,或許是因為肝鬱:調理身體,中醫從3個方面下手

說到“虛”,人們第一時間想到就是:脾虛、血虛。曾經有位脾虛患者說到,自己因為脾虛,體重下降了二十斤,一度瘦成七八十斤,治療了一年,走了很多彎路,一直沒治好。後來醫生從肝鬱方面對患者進行調理,身體才開始慢慢好轉。

中醫認為肝屬木,脾胃屬土,如果木材出現問題,則會影響土壤,同理,當肝氣受阻使得肝脈阻遏,即出現肝鬱之症時,也會影響脾胃功能,而當脾胃功能出現異常,則會出現脾虛和血虛。

脾虛、血虛,或許是因為肝鬱:調理身體,中醫從3個方面下手

脾虛、血虛的症狀

脾虛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勞累過度、飲食問題或者生了病,都會引起脾臟功能出現異常。所謂的脾虛,指的就是脾氣虛弱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症。

由於脾臟在人體中負責運化營養物質和水液,因而脾虛的人身體常常會表現出多種反應。

脾虛的人,消化和吸收功能失常,會導致腸胃出現異常。其中,脾虛又分為幾種情況,根據脾虛的嚴重程度,有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以及脾不統血等症狀,從程度比較輕的脾虛引起的腹脹、乏力、形體逐漸消瘦的症狀,開始演變成肚子疼、身體浮腫、子宮脫垂等病症,到了最後則會出現崩漏、皮下出血等比較嚴重的症狀。

脾虛、血虛,或許是因為肝鬱:調理身體,中醫從3個方面下手

脾虛又會進一步引起血虛,血虛是機體陰血虧損的病症。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脾虛,導致脾虛功能失常,不能化生血液引起,另一方面,長時間生病或者失血導致的陰血耗損,也會引起血虛。

因為對於人體的來說,血和氣關係非常密切,所以血虛也容易引起氣虛的問題,當血虛、氣虛時,患者身上出現的症狀主要是表現在心和肝兩個臟器上,這也是對應中醫“心主血,肝藏血”的理論。出現血虛時,會表現出面色發白、頭暈失眠、頭髮枯燥等症狀。

中醫上認為,血是氣之母,由於血虛之時,氣沒有依附,所以血虛的人還會出現氣虛的症狀,尤其是血虛嚴重的時候,會出現氣短、語言低微的情況。

那麼脾虛、血虛為何與肝鬱有關?

肝鬱脾虛患者,很可能是肝臟出現問題,也可能是脾臟出現問題。一方面,若患者出現肝氣不疏,脾胃就會失去肝氣的“幫助”,而且肝臟還會將邪氣傳給脾臟,從而拖累脾臟,引起脾虛,這種問題就叫做

肝鬱脾虛。當然,另一方面,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或者飲食習慣不好,引起脾胃失調,出現脾虛,也會反過來導致肝氣不疏的問題。

脾虛、血虛,或許是因為肝鬱:調理身體,中醫從3個方面下手

如果因為肝鬱出現脾虛,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異常,就會影響體內的氣血流通,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氣血虧虛,出現氣虛、血虛的問題。中醫認為,肝主疏洩,如果肝氣鬱結,則會引起脾胃功能減弱,出現脾虛。又因為脾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淋巴器官,含血量非常豐富,充當著“人體血庫”的作用,當這個血庫出現問題,自然會出現血液虧虛的現象,也就是血虛之症。

無論是脾虛還是血虛,給人體帶來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為了身體健康,應該及時調理。那麼,應該如何調理脾虛和血虛呢?

調理脾虛、血虛,中醫給出3個方法:

無論是脾臟還是心臟,都應該視為一個整體,中醫在調理的時候,不管是脾虛還是血虛,都應從肝鬱下手,從根本問題進行調理。

首先,對於脾虛,可以通過食療進行健脾養胃,通過改善脾胃的生化血液和水液的功能,那麼脾虛問題得到解決,血虛的情況也會得到改善。中醫上常用當歸湯等藥方進行調理。

脾虛、血虛,或許是因為肝鬱:調理身體,中醫從3個方面下手

其次,至於改善血虛問題,醫書《醫宗必讀》提到:“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由此可以看出,要補血,還應該先補氣,因為氣能生血,從而改善血虛,常見的補氣中藥材包括人參、黃芪、黨參等。

最後,要調理脾虛和血虛,應從調理肝鬱下手。調理肝鬱,清代中醫傅山的著作《傅青主女科》提出疏肝解鬱,應從肝論治。首先,重視肝和脾、腎之間的關係,多以補益為主;其次,在治療上可採用“疏柔相濟”之法,強調以補助通,疏肝為要,側重滋潤肝木,多用白芍養血柔肝,少佐柴胡疏解肝鬱,肝氣調達,則肝鬱得解,肝血得到滋養。

[1]論《傅青主女科》治肝八法[J]. 周紅光,傅友豐,周惠芳. 江蘇中醫藥. 2010(09)

[2]《傅青主女科》白芍應用辨析[J]. 李秀玉. 北京中醫. 1999(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