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才華橫溢的北大校長,誰最能代表北大的氣質和高度?

北京大學在中國人心中的位置,大概是任何一所大學都無法比擬的。這不僅是因為北大不僅在今天依然和清華坐享中國龍頭高校的位置,更因為北大在12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對於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推進、思想的昇華,以及人才的培養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因此,北大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國人的神經。而作為北大的掌門人,北大校長也時常被置於聚光燈下,受到國人的矚目和檢閱。要成為這樣一所頂級學府的校長,必定需要在很多方面都具備極高的才能,學術修為高,管理能力強,更要有果敢的魄力。

確實,北大至今出現過34任校長,個個都才華橫溢。那麼,這些校長,誰最能代表北大的氣質和高度呢?


那些才華橫溢的北大校長,誰最能代表北大的氣質和高度?

北大西校門


北大校長的風采

大家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在1898年戊戌變法中誕生的京師大學堂,為近代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誰能執掌北大,一直是決策者慎之又慎的問題。

2018年10月,具有120多年曆史的北京大學,迎來了第三十四任校長——郝平。這位曾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大會主席的學者,再次被寄予厚望。他曾說過:“作為一校之長,需要創新,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其實,在他之前北大的33任校長,又何嘗不是具有具有創新、勇氣、之後和毅力的能人呢?

戊戌變法之後,京師大學堂成立,為了將這所新式學堂順利發展下去,光緒帝希望找到一個既有才學又有實幹能力的人擔此重任,於是吏部尚書孫家鼐受命出任出任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即第一任校長。這位孫家鼐為咸豐年間狀元,曾與輔導光緒帝,被稱為“一代帝師”,不管是學問還是治理能力,自然都不在話下。後來,他還奮力挽救,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保住了京師大學堂。

辛亥革命之後,北大正式易名為“國立北京大學”,嚴復出任新校長。這位首先向中國人傳達“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的人,站在時代的前列,具有世界眼光,到任之後便對北大進行改革,重新整合學科,增設了外語和西學,同時提出了“兼收幷蓄,廣納眾流”的辦學方針,對後來蔡元培的主張做好了宣導。

當然,對北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是由蔡元培完成的。這位人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奇才,對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幷包”,才使得北大擺脫了當時低迷的困境,並逐漸發展成為國內新文化運動的陣地,蔡元培也因此被譽為“北大之父”。


那些才華橫溢的北大校長,誰最能代表北大的氣質和高度?

北大蔡元培雕像


在北大,有一句話流傳甚廣,“蔡元培奠基,蔣夢麟造房,胡適封頂”。在蔡元培之後,蔣夢麟在北大建立了“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的體制,實現了高等教育正規化,而胡適則大力主張學術自由,教育獨立,真正將北大變成一個有精神的大學。

北大校長,才華橫溢,他們或如嚴復眼界敞亮,或如傅斯年直諫敢言,或如馬寅初實事求是,或如周培源推陳創新,或如丁石孫實幹近人。這些風範,都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

備受矚目的北大校長

為什麼北京大學的校長會受到國人的矚目?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北大”這個招牌的影響。北大“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在中國教育史上,乃至整個近代史上都有獨特的地位。隨著“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精神逐漸在北大建立起來,這個中國最高學府,也逐漸發展成為學術百家爭鳴,思想火花閃耀,極富現代文明色彩的教育聖地。每一任掌門人,都肩負神聖的使命。

由於北大是教育聖地,能夠成為北大校長的人,無不才高八斗,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有很高的建樹。除了胡適、蔡元培、蔣夢麟等這些大名鼎鼎的大師之外,經濟學家吳樹青、國學大師湯用彤、人口學家馬寅初等,都是徹徹底底的大學問家。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大學一把手的管理才能,也同樣會為他們的才學所折服。


那些才華橫溢的北大校長,誰最能代表北大的氣質和高度?

北大百年講堂


同時,作為北大校長,他們往往也是改革的旗手,他們的治學理念,和在北大所採取的制度改革,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很多時候甚至影響了社會的進程。不管是早起蔡元培等人對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還是後來陳佳洱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主張,無疑都對中國高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這樣的北大,這樣的北大校長,如何能叫人不關注?也許是期許太高,所以我們難以容忍北大校長所犯下的錯誤。或許這也是前校長林建華在北大120週年校慶上將“鴻鵠”念成“鴻浩”後引發熱議,甚至遭到不少人口誅筆伐的原因吧。

北大校長的氣質與高度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北大校長的氣質,應該是與北大一脈相承的,北大校長的高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北大的高度。北大與北大校長的那些氣質與高度,在歷史的光陰中熠熠生輝,至今依然令我們仰視。

第一,嚴復的開眼看世界與北大的時代先鋒。

20世紀初的中國,風雨飄搖,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中國人開始甦醒,嚴復等人帶來了許多新思想,在北大開花結果。從那以後,北大就一直站在時代的前列,不管是衝刺在學術的前沿,還是頂尖人才的培養,抑或是新思想的誕生和傳播,北大當仁不讓都是時代的先鋒。

第二,蔡元培的思潮改革與北大的兼容幷包。蔡元培曾經留學德國,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諸多學說,深得教育體制改革的精妙。因此,當他看到當時一片灰暗的北大時,深知只要一場徹底的改革還能改變此番景象。歷史證明,“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理念是正確的,教育獨立、民主管理的體制也是深遠的,它們不僅成就了北大,也為塑造了中國頂尖大學的模樣,從那以後中國的大學有了更明確的前進方向。

第三,馬寅初的實事求是與北大的真理至上。建國之後,作為人口學家的馬寅初看到國內超高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長速度過快,早已預料到將來會產生的影響,直言不諱地向當時的領導人提出了“節制生育”的主張。雖然後來遭到了批判和打壓,他依然沒有絲毫退縮。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做人,都必須實事求是,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也阻擋不了北大人向真理邁進的征程。

第四,吳樹青的科學主張與北大的科技創新。作為國內的龍頭高校,北大不僅是教書育人的聖地,也是學術研究的殿堂,同時也是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陣地。吳樹青擔任北大校長期間,主張把科研和產業化緊密結合,直接催生了“北大方正”等高科技項目,他還拆除了北大南圍牆,這裡後來建成了中關村,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人才輩出的北大,也在繼續引領國內科技創新發展。


那些才華橫溢的北大校長,誰最能代表北大的氣質和高度?

北大未名湖


當然,還有更多北大校長,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幹,在不同時期滋養著北大和北大人的成長。不僅僅是校長,還有更多北大人,都用自己的血汗澆灌成今天的北大。

我們無法確定,哪一位校長最能代表北大的氣質和高度,因為他們從不同側面的氣質,象徵不同領域的高度;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感謝那些成就了北大精神的人,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國人的精神。

希望在未來,我們能看到一個更有氣質,更有高度的北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