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如果說西藏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那新疆就是天堂遺漏在人間的最後一處淨土 。

空中草原-那拉提就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河谷最東端,是整個伊犁河谷的東大門。

小編是6月自駕來到這裡,大家可以選擇報當地的旅行團,選擇也很多,大家都知道新疆地大物博,所以不難知道新疆的旅途大部分都會在路上!但是到了目的地,你會發現,人間太值得!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這裡冬暖夏涼,氣候溫潤,景區總面積1800平方公里,已開發利用960平方公里,1999 年實施開發,2004 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

2005年4月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總部授予“哈薩克人口最多的草原”,在這裡還有哈薩克族第一村!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2011年1月14日被評為國家級5A級景區。夏季平均溫度在20攝氏度左右,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有“塞外小江南”之稱。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那拉提地大物博。但用一句話便可恰當的形容它,三面青山列翠屏,腰纏玉帶河縱橫。

每到春季這裡積雪消融,就融匯成了鞏乃斯河,鞏乃斯,是準格爾蒙古語,意為“向陽坡”,它也被當地的哈薩克牧民親切的稱為“阿納蘇”意思是母親河,因為她養育了新源縣30萬的人口,滋潤著1800平方公里的那拉提草原。我們大家知道“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我們這條鞏乃斯河呢,他卻是向西流,因此他也是一條逆流河。河裡生活著高山冷水魚,魚身呈圓長狀,肉質鮮美,是景區的一道特色野味。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那拉提,蒙古語,意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全國六大最美草原之一。景區由空中草原、河谷草原及那拉提國家森林公園三部分構成。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那拉提草原是著名的北絲綢之路--天山道的咽喉要塞,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幾千年來上演了無數悲壯,哀婉的歷史故事。柔然,匈奴,突厥,回鶻,烏孫等各個民族,各色人種互相角逐,征戰,廝殺和馳騁,遷徙和定居,貿易與和平,共同演繹了新疆千年的傳奇。其中在我們草原上生活時間最長的就是烏孫,他們在伊犁河谷生活時間長達500年之久。公元前161年烏孫國成立,由於勢力範圍比較小,邊境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烏孫向漢朝提出了政治聯盟,歷史上把這種政治聯盟稱為和親。古有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單于,文成公主嫁到西藏。而在伊犁河域的烏孫國曾先後迎娶了細君與解憂兩位漢朝公主,她們的功績不亞於昭君出塞,文成入藏。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西漢後期,烏孫王獵嬌靡派使者向漢朝天子提出願得尚公主為昆第,並以千匹良馬為聘禮。於是漢武帝選江都主劉建的女兒細君遠嫁烏孫國,細君從小生活在深宮大院,才華橫溢,但由於她性格內向,體質纖弱,不適應烏孫的生活加之思鄉心切,在烏孫國生活了5年便香消玉殞。留給烏孫的只有女兒少夫和一首悽慘的《黃鵠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細君公主過世之後,為了繼續鞏固兩國之間的政治聯盟,解憂便成為了第二位嫁到草原上來的漢家公主。與細君不同的是,解憂是一位北方女子,她性格開朗,性情剛烈,最可貴的是她具有非常卓越的政治才能,到烏孫國後她並沒有像細君一樣悲觀消極,而是樂觀積極的學習語言文化,學習騎馬打獵,因此她很快的適應了遊牧生活,並在草原上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將自己全部的青春和心血全都撒在了草原上。在烏孫國,解憂致力於發展興國安邦的大業,她積極聽取賢臣的意見,勸說烏孫國王鑿通了烏孫通往康居,大宛等國的通商要道,使烏孫國呈現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因此她深受烏孫國臣民的愛戴,被親切的稱為“烏孫國母”,歷史上將她記載為“烏孫公主”。 雖然解憂用她的畢生心血換來了流芳百世,但她的一生卻歷經了心酸屈辱,她16歲便從漢胡出發歷經3載才到達烏孫國,在烏孫國這半個多世紀的生涯中,他又先後經歷了四朝三嫁。值得高興的是甘露三年,年逾七旬的解憂上書漢帝“思鄉心切,願落葉歸根”獲准。於是解憂70歲返回故土長安,72 歲過世,到此便完成了歷史賦予她的使命。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鳥孫人也已經消失了,我們只能看到他們留下來的一座座烏孫古墓。大家看右前方有一座凸起的山丘,就是烏孫古墓了,這座古墓高6.5米,直徑46米,是一座土堆式的古墓,除了這種古墓類型外,烏孫古墓還有石堆墓、石棺墓等類型,大小不等。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古代的烏孫人繁衍至今就是現在的哈薩克族,2005年,那拉提草原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總部授予“哈薩克人口最多的草原”。在伊犁河谷,除了可以飽覽草原風光之外,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我們的哈薩克族文化。哈薩克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活躍於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是古“絲綢之路”的開發者和經營者之一,也是中國遊牧民族的重要代表之一:哈薩克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有句話說:“世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的歷史就是在轉場中譜寫,哈薩克人的繁榮就是在遷居中誕生。“哈薩克” 一詞有白天鵝的意思,善良樸實的哈薩克人自古就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民族。飲食以肉、奶、茶、面為主。歌聲和馬兒是我們的翅膀,每逢草原芳草如茵的季節,人們都會身著盛裝,騎著駿馬,載歌載舞來到鮮花盛開的的草原上,舉行盛大的“阿肯”彈唱會,同時會進行叼羊、賽馬、姑娘追等競技活動。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這裡還有草原上的星星點點的白色氈房,那就是我們哈薩克族遊牧時的居所,還可以品一品“東方咖啡”奶茶,嘗一嘗特色麵點“包爾沙克”,聽著冬不拉彈唱,來體驗一下異域風情!

古絲綢之路竟然路過西域的“塞外小江南”簡直太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