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父母之於子女,即使苛責謾罵,但愛與陪伴必不可少;子女之於父母,即使任性衝動,但孝順與理解不可或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們與整個世界的關係,是與身體裡另一個靈魂不斷對話的關係,是汲取愛的營養過上幸福生活的康莊之道,是修復內心深處傷口的治癒之路,也是卸下包袱輕裝前行的重生之旅。


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當目睹送別後母親轉身拂袖拭淚時;當看到年邁的父親在兒子面前變得小心翼翼時;當重溫著初為父母抱著稚嫩的嬰兒激動萬分時;當叛逆的少年對著母親歇斯底里地大吼時;當苦惱著孩子對自己的憤怒無動於衷時;當聽到抱怨別人父子母女情深似海,自己的父母這般冷酷時;當回憶著傍晚站在村口的婦女等待歸家的孩童時;當凝望著病榻前不離不棄的子女時;當我們追問或者被追問“為何生下我”時,我頭腦裡閃過這樣一個答案:所謂父母子女之情,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離別,也是一場且行且珍惜的修行。臺灣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中的兩段話闡釋了父母子女之情: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父母與孩子的聯結好似一幅流動的畫卷,共處的時光轉瞬即逝:襁褓嬰兒還蜷縮在母親的懷裡,父母便是全世界;滿歲後,已學會走路的孩子掙脫著父母的懷抱;肆意奔跑時,孩童用眼睛和雙腳探索世界;入了學交了友,日記本上多了一把鎖,再喚他時多了一扇門;孩子考上了大學,欣喜之餘卻發現他也許千里迢迢,一年才回來兩次;孩子在外工作時,對他的期盼變成了長途電話裡的幾句問候;成了婚,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短暫的閒聊成了美好的回憶……孩子漸漸長大,他接觸的世界越來越大,對父母的依賴越來越少,相處的時光越來越少。但有了孩子,父母的虛空有所寄託,就可以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和欣喜,可以放下戒備信馬由韁地愛。

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為人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逐漸放手和退出中完成著自己的使命,一生都在一次次目送孩子漸行漸遠。無論再忙再累,孩子的成長終身僅此一次,最不該偷懶這寶貴的十幾年,所以不要等到失去,才去懷念。

再怎麼言說父愛母愛的偉大也不為過。在父母子女的關係中,父母的付出在先,養育之恩大於天。從孩子呱呱墜地,牙牙學語,蹣跚學步,懵懂無知,到長大成人,風華正茂,再到成家立業,兒女繞膝,人生的許許多多的時刻都伴隨著父母的辛勞付出,無私奉獻。父母永遠是孩子禦寒的棉衣,避風的港灣,落魄時最後的尊嚴。

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有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總有一場無聲的博弈,是未見刀槍,卻兩敗俱傷,傷痕累累?還是雙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更還是共同成長,走向和諧?為何世界上最該親密的關係卻存在著此起彼伏的矛盾衝突?果真孩子勝了是喜劇,父母勝了是悲劇麼?對孩子而言,沒有萬無一失的人生,只有雙方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

孩子的對立反抗、叛逆抑鬱、自閉固執背後幾乎都能找到用喊聲來表現權威的父母。無論當初爭吵的內容是對是錯,原來都那麼無關緊要,孩子最後只記得爭吵本身。父母愛的價值永遠在於孩子的反饋。世界正在狠狠地懲罰著不能好好說話的父母。所以,溝通從溫柔地表達開始,話要好好說,能好好說話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很難想象與父母關係不睦人的內心是多麼的煎熬,想要獲得肯定,又無能為力。這樣的人能否從親情淡漠的原生家庭的藩籬中掙脫出來,這取決於愛的能力。為父母,做子女,都需要一直自我成長,不斷完善,這樣才能不在矛盾的漩渦中循環往復。

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親子關係矛盾的焦點在於彼此的期望和現實能力的衝突。父母會在所有對子女的期望中,選擇身體上的健康平安,精神上的寧靜淡泊。子女會在所有對父母的期望中,選擇不應該是重複父母的人生。
幫助孩子找到自身的價值,是父母的重要任務。

作家紀伯倫的《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兒女》中所言:

你的兒女,其實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度”是父母子女關係最不容易衡量的標杆。過分的嬌縱,過分的溺愛,過分的掌控,過分的嚴苛,過分的索求,過分的攀比,過分的透支愛,都將使得親子關係失衡。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期望要適中。古人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蘇軾在《洗兒戲作》中卻有別樣的寄語: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另外,對孩子的認知,會影響自我評價,要關注個性發展,而不只是盯著結果。

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天下沒有無不是的父母,每個人都有一個有瑕疵的爸媽,所以學會寬容。在命運坎坷波折時且記住:父母子女緣分一場,緣深當珍惜,緣淺也莫怪。在寬容中完成自我的蛻變。

紛繁的世界,多樣的父母。有把兒女疼惜如命的,也有自私索取大過舐犢情深的;有能換位思考的,也有固執己見的;有溫柔體貼的,也有謾罵鞭打的……沒有完美無瑕的父母。有人曾感嘆自己在落魄潦倒時看清了父母,尖酸的言語像一把利刃插在心頭,結下的心結久久不能解開,影視劇裡的樊勝美、蘇明玉、房似錦,對父母結下了怨恨的心結,她們折磨疏離的不僅是父母,還有那個負傷的自己,有些父母的缺點成為子女一輩子都繞不過的結。只有學會接受生命裡的不完美,才能學會原諒和愛。愛是唯一的救贖。不原諒寬宥給予她們生命的父母的人,終將不會真正救贖自己。從敵意到釋然,從排斥到接受,從困惑到懂得,在寬容裡接納了這個世界。

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接受平凡的父母,平凡的自己,平凡的子女。接受平凡,就是與自己的人生和解。

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中國父母和子女的各自思考——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根基,是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碼。

日本品川孝子所說:

“孩子與家長的關係是孩子一生轉變的關鍵,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據,關心你的孩子,別忘了重視你與孩子的關係。”

親子關係融洽,孩子有勇氣去體驗恐懼焦慮,孩子能從父母那裡獲得一種成長的力量,一種精神的支持,能夠去釋放和建構自己,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父母在自由和諧和彼此尊重的環境中,靠引導來教育孩子。怎麼才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 高效地陪伴,成為孩子的精神夥伴。

昂貴的玩具,華麗的衣服,都不及父母的陪伴。陪伴孩子,不是父母在身側,心思在別處,而是無論時間長短,在於用心。在生活中留出時間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共讀一本書,一起玩玩家庭遊戲,賞賞花,聊聊天……童年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儘量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 尊重和理解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

理解和愛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一切對話的基礎。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而非父母的附屬。有了自己思想和感受,這需要父母的尊重。即使孩子犯錯誤鬧情緒,耐心傾聽,讓他敞開心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責罵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

  • 父母恩愛,情緒穩定。

一個和睦的家庭,比任何教育理論都管用。父母關係融洽給了孩子安全感,情緒管理好,孩子的人格才能健全,性格才強大,內心才能充滿愛和正能量。

父母總想通過先進的教育來讓孩子變得獨立優秀,然而卻忽略了:父母子女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結合,父母與孩子先有連結關係,後有教育關係。孩子通過與父母的關係,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愛和安全感,然後才能感受自己內心需要建構的部分。

所謂父母子女,只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父母陪子女長大,子女陪父母變老。我們不知道這種漸行漸遠的修行還能走多久,現在唯一可做的就是珍惜當下,過好剩下的每一天。

我們在一次修行尚未結束,另一次修行又將開始裡,在一次又一次的修行裡,既做了子女,又做了父母。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子女在,人生尚有寄託;子女不在,人生只剩孤獨。在父母子女的修行裡,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本心,無問西東。

(我是Iris,感謝平臺讓我們分享,一直在做與書有關的工作,淺談一下自己對父母子女關係的看法,不嚴密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頭條的道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