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浊酒一杯念家万里,归家无计怨未勒燕然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秋天的到来使得西北边塞的风光大不一样。大雁又急匆匆的飞回了衡阳,丝毫都没有想要停留的意思。黄昏时分,听到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千里连绵起伏的群山当中,炊烟袅袅升腾,夕阳映照着孤零零的那座城门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浊酒,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人,可是眼下战事未平,敌寇还未打败,还没有归家的打算。远远的听见羌笛那悠悠的声音响起,天气寒冷,满地霜雪。也已经入深,可是依然难以入睡,将军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头发花白,士兵们不知不觉留下思乡的泪水。

饮浊酒一杯念家万里,归家无计怨未勒燕然

“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以写景作为开头,一下子便直接将读者代入到了作者当时身处的边塞环境。虽然明确地点明了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在边塞。可是却没有直接了当的告诉读者秋天边塞的风光究竟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只是简单的用了一个“异”字来形容。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又急匆匆的飞回了衡阳;“衡阳雁去”“雁去衡阳”。到了这里不由得让人发问:为什么是衡阳而不是别的地方?据说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所以大雁儿毫不留恋地成群结队的离去,似乎给作者感到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于是也倍感孤独。明面上看着是写大雁,其实更是在写作者的内心。大雁可以离开,可是人却不能。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作者似乎在羡慕着那些离开了的大雁,羡慕他们能够随意的离开,而自己为了守护边疆,却不得不留下。自己的内心又何曾不想离开呢?

饮浊酒一杯念家万里,归家无计怨未勒燕然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是写边塞的声音,而在萧索的边塞能有什么动人的声音呢?总不会有着江南的琴瑟丝竹之音吧?除了萧索的秋风声,边塞胡笳,烈马嘶鸣,羌笛悠悠,以及边塞的号角,还能有什么?可是这些声音随着边塞号角之声不断响起,“连角起”透露着这声音是拥有力量的,是雄浑的,有力的,像是在诉说着边塞军卒为守护边疆那强有力的决心。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山势层峦叠嶂,长烟落日映孤城。边关的孤独的城池已经将城门关上了。通过这副场景可以看到,边塞暂时还没有战争的烽烟,所以他还能看到长烟落日一片祥和的景象。可是,“孤城”却早早的“闭”上了他的城门,又从侧面可以看出边关守将片刻都不能放松警惕。一派严阵以待的样子。由此体现出边塞守士们尽心尽力守卫边关的平淡而又日常紧张的生活状态。

饮浊酒一杯念家万里,归家无计怨未勒燕然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军人哪有不会喝酒的啊?边塞生活已然很单调了,只有喝酒才能感到有点意思。可是一边饮着浊酒,便要情不自禁的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越是到了深夜,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也就更加浓烈。不是不想回家去,只是守卫边关的职责让他们不能像大雁一般。所以,若是要想回家,不仅要守卫边疆,还要主动出击,彻底击败敌人,如此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回到家人的身边。所以“燕然未勒归无计”。《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作者也希望自己能够想窦宪一样能够“勒石燕然”。这里体现了边关战士们都希望战胜敌人,守卫家国,建立功勋的渴望。所以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自愿守卫边关,驱逐敌人。


饮浊酒一杯念家万里,归家无计怨未勒燕然


说到此处,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岳飞传》中的一句话“敌未灭,何以家为”。我想他们的内心应该都是一样的吧。盼望着驱除鞑虏,守护家国。只是不得不受到执政者政策的重重阻挠,使得心中暴富

“羌管悠悠霜满地”,远远的听见羌笛那悠悠的声音响起,天气寒冷,满地霜雪。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深了,可是守边的人为何不能入睡呢?守边的将军都已经头发都花白了,还依然在守卫这边关,这是为何啊?年轻的兵士们为何还要落泪呢?是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啊。可是只是单纯这样吗?何人不想老了安享晚年?谁又不想能够和家里的人共享天伦?只是“燕然未勒归无计”啊。


饮浊酒一杯念家万里,归家无计怨未勒燕然


每读这首词,都让人感觉多少有些凄凉还有些伤感,可是词中的悲凉、壮阔、深沉又是那么的强烈。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悲壮的英雄豪气似在心中回荡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重内轻外政策的严重不满,爱国激情,以及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主动卫国守疆,无奈与家人分离。将军白发生,征夫夜流泪。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冲突。通过全词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以及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递给读者。使我们越发的感同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