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被摧毀的愛, 一旦重新修建好, 就比原來更宏偉、更美、更頑強。—— 莎士比亞

有那麼一些人因不懂得珍惜,或者內心曾經受過傷害等原因,讓自己與愛阻隔,也讓自己對“愛”產生了懷疑,產生世界待自己不公,世界不愛自己,甚至覺得世界拋棄自己了等不好得想法。

那麼,世界真的如他們所想的那樣無情麼?其實不然。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世界本不缺愛,而是你內心的執拗與偏見阻擋你發現愛

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因為充滿愛,所以它才變得充實而有意義;這個世界因為充滿愛,所以它才變得有血有肉;這個世界更因為充滿愛,所以它才讓人流連忘返……世界因愛而精彩,因愛而生動。

正如那句話“這個世界並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一樣,這個世界是充滿了愛的,有些時候你感受不到,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它可能就在你身邊,只是因為你內心對愛的執拗與偏見矇蔽了你,讓你對愛心生成見,看不到而已。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安德莉亞告訴羅伊德,他父親會參加姐姐婚禮

我們平常能夠看到,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缺乏某一方的愛,在性格上會表現出某些獨特的氣質,會對缺失那方的親人有仇恨心理……

這些個情況大體都是因缺少某方面的愛,而在內心深處產生的成見,帶來的對這方面愛的誤解。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打消這種內心的偏見與執拗,去擁抱愛呢?

《鄰里美好的一天》就是這樣一部教人放下內心的執拗與偏見,並去找尋曾經遺失的愛的電影,感人至深。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鄰里美好的一天》告訴我們,唯有自我和解才是打消內心執拗與偏見,找回遺失的愛的不二法則

《鄰里美好的一天》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取材上世紀美國家喻戶曉的兒童節目《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節目中羅傑斯先生搭建了一個向孩子們傳遞“愛”的橋樑,他製作這個節目的初衷不是為了幫孩子們打發時間,而是希望教會孩子無私去奉獻愛,勇敢去表達愛。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在姐姐婚禮上,羅伊德與父親起爭執

這檔電視節目前前後後總共上映了895集,正是這麼多集節目的堅持,《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才讓無數在破碎家庭中心灰意冷、被糟糕父母傷害拋棄的小孩學會了如何去愛,羅傑斯也因此,在33年來被美國人尊稱為“代理父親”,成為很多人童年的記憶。

本片並非介紹羅傑斯的人物傳記,而是聚焦羅傑斯先生(湯姆·漢克斯 飾)與記者羅伊德·沃格爾(馬修·瑞斯 飾)之間的一段友情故事。

講述的是一心想要揭露社會陰暗醜惡的新聞記者羅伊德被安排採訪羅傑斯先生,作為雜誌新一期的英雄人物專題報道。羅伊德試圖藉機挖掘羅傑斯先生陰暗面,也正因自己與父親的矛盾面臨著家庭問題和個人困境。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父親上門尋求諒解

而在採訪過程中,他被羅傑斯言行一致的真誠善良慢慢影響,最終實現與父親的和解,慢慢懂得關心妻子,能夠花時間陪伴兒子的轉變。

羅伊德在電影中的轉變,離不開羅傑斯言行一致的影響,更多的是其內心對執念與偏見的放下,在自己內心達成自我和解,實現最終的家庭、親情、事業的多重豐收。

如果沒有羅伊德內心的自我和解,即使羅傑斯再多的外部影響也是不能打動羅伊德,並讓他做出改變的。

唯有羅伊德內心的自我和解,才有了後續的溫馨親情畫面。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在羅傑斯的幫助下,羅伊德是怎樣自我和解,實現最終的自我救贖的

對於一個人來說,要想實現內心的自我和解是相當難的,這需要一個人摒棄自己長期堅持的某些觀點,尤其是對於愛這方面的成見就更加難以放下的的情況下,更是難上加難。

那麼,電影中羅伊德是怎樣做到的呢?

縱觀整部電影,我們能夠看到,羅伊德內心和解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3.1起初的逃避排斥

在沒有接觸羅傑斯的時候,羅伊德由於父親年輕的時候在外花天酒地,不關心母親、自己以及姐姐,直至母親生病去世,父親都不管不問,仇恨父親,也導致他很多年不見父親。

他還因此在年輕的時候,為了擺脫原有家庭,選擇與自己的老婆安德莉亞私奔,來到新的地方生活。

直到他姐姐的婚禮,父親的再次出現,他都沒有原諒父親。即使在婚禮上,父親主動尋求和解,因父親無意提到他母親,心生憤怒的他,難以壓制內心的憤怒,動手打了父親,導致婚禮上的不歡而散。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羅伊德採訪羅傑斯

後來其父親主動找上門來,想尋求兒子原諒,他都無動於衷,根本不為所動。就算後來父親來家求和解,被他趕出家時,發病住院了,他還藉口離開醫院,不願照顧父親,我們能夠看出,他對於父親的成見之深。

這時期的羅伊德,內心對於父親是排斥的,這時,羅伊德內心存在逃避與排斥心理,聽不進任何勸誡。

但這種逃避與排斥的局面,後來卻因一次對羅傑斯的採訪,徹底改變了。

3.2接觸後心有所觸

羅伊德與羅傑斯的相識是一次雜誌人物介紹的採訪:羅伊德本以其揭露社會陰暗醜惡的新聞記者著稱,還因尖銳的言語得到了新聞界的大獎。羅伊德採訪羅傑斯,本身是想挖掘羅傑斯在公眾前面不一樣的形象,也就是羅伊德的黑歷史。

這樣一位敏銳、毒辣的記者,帶著“挖掘羅傑斯先生陰暗面”的目的對他進行採訪,然而讓人意外的是,羅傑斯先生反而從羅伊德的言辭中捕捉到了他的家庭問題,兩人的角色關係也隨之產生互換,羅伊德反而變成了被羅傑斯先生採訪的人。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羅伊德與羅傑斯乘坐地鐵時與其他乘客的歌唱

在採訪中,羅伊德不僅看到的是表裡如一的羅傑斯,在節目中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廣大青少年,讓他們懂得去愛,教會他們如何去控制自己內心的情緒,在平常生活中也是一樣,跟自己夫人喬安關係處的非常好,即使在家裡,還能夠看到與喬安的鋼琴對彈。

在地鐵上,能夠看到羅傑斯與其他乘客的熱情演唱,以及在與羅伊德的溝通中,他也坦承自己也是有情緒的,只是自己懂得去排解,比如游泳、彈琴時的低音鍵的重擊等等,羅傑斯真正做到表裡如一的真誠善良。

在採訪中,還讓羅傑斯瞭解到了自己的往事,包括過往童年時候自身的遭遇與現在的生活狀態。羅傑斯先生並沒有強行給他洗腦真善美,也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評判羅伊德的“弒父”,他只是主動問起羅伊德的童年趣事,問他小時候喜歡玩什麼玩具,他的父母是怎麼陪他打發這段美好時光的。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羅傑斯與喬安的鋼琴合奏

採訪中的一幕幕,讓羅伊德內心有所觸動,讓他對父親、妻子、孩子之間的關係有所思考,真正發生化學反應的還是羅伊德被邀請參加羅傑斯的節目,直接暈倒後,住進羅傑斯的家裡,其後去吃早餐的一分鐘靜默。

3.3一分鐘靜默頓悟

在餐館吃早餐的時候,我們看到羅傑斯吃的很素,這也有這一分鐘的靜默,羅傑斯告訴了羅伊德父親對於他性格方面塑造的重要性,並讓羅伊德回想那些愛我們的人

在這一分鐘裡,電影中為了表現效果,就像按下了暫停鍵,瞬間所有聲音都消失了,我們不知道羅伊德想到了什麼,但神奇的是,他臉上的表情逐漸從憤懣到輕鬆,困擾他的恨意離開了,童年時感受到的溫暖回來了。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一分鐘靜默的場景

我們也看到了他眼角有淚花,這是他感動的淚花,也是自己心中喜悅的淚花。他終於直到自己小時候也是爸媽陪伴,給自己買“兔子”玩具等等,也是很愛自己的。

這時,他內心的成見已經放下了,真正在內心深處達到了自我和解,從後面他的行動,我們能夠窺見一斑。

3.4最終的自我救贖

在內心達到和解後,他回到家主動向妻子坦白當時留下妻子在醫院不管不顧的歉意,還主動去往父親的居所,去照顧陪伴癌症晚期的父親。

在後來妻子跟兒子到來時,晚上兒子醒了,主動去熱奶,主動去照顧兒子,以及後來父親去世,回到家的他主動提出讓自己緩緩,在家帶娃,讓老婆去忙工作等等,我們可以看出,羅伊德內心確實改變了,他感受到了久違的家人的愛。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羅伊德回家陪伴癌症晚期的父親

他也通過照顧父親的這段經歷,將原本只要400字的人物介紹,寫成了雜誌的封面故事,還得到領導的肯定。

凡此種種,我們能夠看到羅伊德在內心和解後,達到了最終的自我救贖,找回了曾經的愛,活得有血有肉。

這就是羅伊德的自我和解之路的四個階段,通過這四個階段,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由不相信愛,內心逃避的人向懂得去愛,懂得放下成見,珍惜當下,活得有血有肉的真漢子形象。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電影場景——羅伊德照顧兒子蓋文


《鄰里美好的一天》:世界本不缺愛,缺的是你自我和解的心

總結:勇敢面對自己內心,通過自我和解,去找尋遺失的愛

在生活中,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即便像電影中描述的羅傑斯—— “美國僅次於上帝的人”,也有不被兒子理解的時候,但正如羅傑斯先生對傑夫說的那句話一樣——

我喜歡這樣的你,我願意去愛現在的你

懂得去愛是一種幸運,只有懂得愛的人,才能更好的愛自己、愛別人、愛這個世界,愛讓人成長,愛也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也讓我們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幸,面對種種不愉快,那些我們曾經付出的愛,也必將以另一種形式,永遠的留在別人的生命裡,你看我們做到內心自我和解並不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