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內經》一定要三經並學嗎?

剛才一個朋友找我交流三經(《內經》、《易經》和《道德經》)並學的方式,我個人在公益分享時提出這個三經並學的方法,其實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觀察到這些經典都是有知識交叉點的,然後這個交叉點就是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體系。第二個提出三經並學,也是個下策,是沒有辦法的一個辦法,因為對沒有任何修證功夫和非專業人士的普通人來說,只能走邏輯學習的路線,三經並學的目的是多些瞭解,然後在學習上少走些彎路,因為學錯還不如不學。

因為內經的成書及陰陽五行體系都是在西漢大成的,對漢唐時代的讀書人來說都是日用熟知,所以學習《內經》時,書中沒有延伸知識是很正常的,但是實際上《內經》等經典隱藏了大量的對古人是常識的知識背景,但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如果是望文生義的學習經典,歧義就太多了,所以學了經典用不上也是正常的,因為你的理解可能基本都是錯誤的,尤其是各種釋義混亂,也不知道誰說的對。

秦始皇焚書以後,很多書都被燒掉了,失傳的書基本都是這個原因,所以到了西漢又開始把民間偷藏散落的書收集上來,做了收集整理工作,算是保留下來一部分書,但是有些被燒的絕版書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按邏輯推理,找到這些失傳的書,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希望秦焚書之前的墓葬裡有,近代考古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度量衡文字都是各國有各國的標準。主要以竹簡記字,帛書極少見,所以看書其實就是看竹簡,由於各個國家文字不同,加上竹簡很笨重,搬書只能用車裝,所以一本書流傳起來就更加困難了,所以古人為什麼提倡背書,就是這個原因,另外竹簡結繩而書的方式必然導致混亂串缺失。

西漢初才有了最簡單的紙,直到東漢蔡倫造紙以後,紙張才開始真正用起來,到了北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書籍才廣泛流傳起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基本都是宋版,尤其是醫書,就是這個原因。

我個人的體會,結合實證來學習經典,直奔要義,跟著傳承的力量內引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