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对比(4)

4·佛陀不杀生,老子不滥杀无辜,孔子既杀动物又杀人

众所周知,佛陀是慈善的代名词,佛陀珍爱一切生命,反对伤害各类众生。佛陀说的“十恶”,首恶就是“杀生”;佛陀说的“十善”,首善就是“不杀生”。

老子认为,除罪大恶极者可抓来杀掉〔“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通常情况下应该让人们自然死亡〔“常有司杀者杀”〕。这里的“杀”指死亡,“司杀者”指专管死亡的自然规律,由自然规律主宰杀生,即让人自然死亡。如果代替自然规律杀人,致人死亡,可以说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伤自己手的。他的原话是:“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言下之意,滥杀无辜,必有恶报。

孔子则不然,他不忌讳杀生,他觉得不仅动物可杀,有些人都是必须杀掉的。他的弟子们记载的他的杀生行为,都是当作美行供后人效仿的。他们认为,孔子的这些杀生行为,有的体现了他的仁慈,有的体现了他的忠君,有的体现了他有大智慧,值得讴歌,应该流芳千古,成为万世楷模。

如:为了证明孔子仁慈,记载他:“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就是说:孔子钓鱼时,只用一个钩的钓杆而不用多钩的鱼竿;射鸟时,只射正在飞行的鸟,不射归巢的鸟。你看多么仁慈!换句话说,入室杀生、入窝杀生、入巢杀生是不仁慈的,要等他们出来了,在光天化日之下再杀死它们则是仁慈的。用某种凶器杀生是仁慈的,用另一种凶器则是不仁慈的。

这种“杀生仁慈观”演变到当今世界,更有意思——发动战争杀生,可以用飞机大炮,不要用化学武器,因为用化学武器不人道。也就是说,用飞机大炮杀人的战争是人道的,用化学武器杀人的战争是不人道的。这是什么逻辑?是人类的文明进步吗?不!这是雪漠说的全人类的堕落和集体无意识!你就是不用任何凶器而故意置人于死地,同样是不人道的!

孔子还认为,冒犯了君主的老百姓,都该杀掉。史书讴歌说,当他觉得优倡侏儒为景公表演,是迷惑君主时,当机立断、斩钉截铁地喝道:“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于是,这些靠音乐、歌舞、演出杂戏为生的矮小匹夫们,就被拖出去一一诛杀,据史书记载,个个被砍得“手足异处”。

最有名的是他一当上鲁国大司寇,就诛杀抢了他生源的少正卯。各种书籍都认为,孔子杀少正卯体现了他的大智慧,值得讴歌而争相传播。如自称“中华传世名著经典文库”的《智囊· 智囊补》,将其列为最高智慧——上智。原文如下:

上智部 孔子得理诛少正卯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台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译成白话就是——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办学,孔子的学生多次满堂,又多次被少正卯的讲学吸引而走空。孔子一当上鲁国管司法的大司寇,就把他杀死在朝廷门前的两座观台之下。孔子的门生子贡进见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您把他杀掉,对国家不是一种损失吗?”孔子说:“人有五种大恶,而盗窃还不在内:一是内心通达而阴险,二是行为怪癖又顽固,三是说话虚伪又善辩,四是记人隐私又宣扬,五是随顺错误又堂皇。这五者中,只要有一条,就难免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枭雄,不可以不杀。”

你看看,按照孔子说的这几条杀人的理由,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要被他这样的君子们杀掉。如果谁不懂得什么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看看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就什么都明白了。大文学家苏轼说这是“无罪而诛”;尊孔大家梁启超也不得不承认,孔大圣人这种以权定罪,杀掉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是“一个污行”。但有人将“无度不丈夫”改为“无毒不丈夫”,号召想成真君子、想当大丈夫的人,要向孔子学习,否则,中国的“万世师表”就不是孔子,而是少正卯了。

可见,孔子所说的“仁义”、“仁慈”、“仁德”、“仁政”,都是有分别的,都是有条件的,即便国君权贵们比他说的君子应该杀掉的五种人恶劣一百倍,他也会对他们施仁义、仁慈、仁德、仁政,而不会也不敢杀掉他们的。他不像佛陀那样,爱所有的人,爱一切众生。从孔子杀少正卯的行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只爱颜回那样拥护他、敬仰他的人,因为他的三千多门生被少正卯吸引过去成为空门时,“唯颜回不去”。对他不利的人,他不仅不爱,还得杀掉才行,他因此成了万世师表。

后来历朝历代的文字狱、言论罪,都能从孔子诛少正卯这里找到理论依据和行动榜样。他的这种排除异己的杀生行为,确实成了千古不朽的典范,世人都能活学活用,有的甚至无师自通。学得最早、影响最大的要数秦始皇,他在孔子死后的66年,就是孔子杀少正卯的第82年,即公元前213年,为了排除异己,上演了名留千古的杀生悲剧——坑杀了460多“皆诵孔子”的儒生。可以说,这是孔子杀少正卯所得的最大回报。

sioni2\u0001�\u00121

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对比(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