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原创散文)

读书杂谈

文 /赵忠成

读书的时候末读死书,这是有很大的忌讳的。倘若你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几乎每一年的领奖台都有你,且你的口才不是很好,不会交流,不会说话、不会办事,那么几年下来又会怎样呢?应试教育有好处,也有害处,就看我们自己怎样去运用了。

几年前没有网络的时候,没有百度的时候中国的文学可以说发展的一直很好,特别是在鲁迅作家班培训的那些青年作家,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正是那些年代带动了文学的创作巅峰时刻。

说起读书在我们的大脑里都能有一种解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艺术家喜欢用艺术的思维去探讨人生,佛学家用众生平等的思想传播给你,木匠可以用磨斧头雕琢很多艺术品供消费者的欣赏,教师因为有书可讲,所以不停地翻书给学生上课,文学家之所以称之为大家自然有他的定义,他们的文笔文风就是用独特的生命艺术眼光为我们讲述对文学的见解,其实这些典故和读书有很大关联的。

没读书之前你的思想不是那么复杂,一旦走上了这条路一发不可收拾。思想扭曲了,观点转变了,开始审视人生了,有些时候还为了一些小事生气,别人不了解自己不要紧不要报复别人就是最大的好处了。

一日,在报纸上看到现在的学生一大部分都厌恶文学,因为读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就要把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高中的课本上删除,更为可笑的事:在沈晶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说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违反了交通法律,可气的是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散文写的不好,也要删除。

各有各的饭碗和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带着自己的梦想读书的是专业的,天天鬼混的则是业余的学员。

现在将爱书为命的君子淑女少见啊,我高中时候的老师和余杰作家是好朋友,那时的我只知道写点没有任何养分的笔迹。现在呢,自己喜欢自己的创作风格,鲁迅先生讲到让初中生高中生以课外书为主,扩展自己的视野,我觉得一点也没有错,总比什么都不知道的好吧!

读书的时候有很大的一部分人不会写作文,原因是比较懒的动笔。

今天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翻到了郑渊洁的作品写的是他的恩师的文章,他说:自己在小学时候老师布置写作文,她写了一篇《我愿做一个掏粪者》这篇作文成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范文在校报上的刊登的作品,为此他很感激自己的老师给予她的20多年的创作道路皮皮鲁、鲁西西,等童话大王。其实最初的梦想童话大王得谢谢他的母亲为他发表的第一篇《蚂蚁的故事》童话。

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的一些内容,嗜好读书,并不因为自然原因而放弃自己的一切追求。

书是经常放在一个角落的,不翻动一下,为自己找任何的借口,因为我累了所以不读书了,因为不吃力,所以所要得到的终究没有得到。

我所看到的是在网络上的青春人生,我所看到的是没有经过任何劳动换来一切成果的,我所看到的是为兴趣读书的人很多,一旦上了正轨,死一般悄然寂静了。我只明白文学里的一些小小的典故,其余的就不解其中之味了。坦白的说,我喜欢写文字却不喜欢和历史打交道,没有研究过历史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还有事实上我是喜欢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字。

写文章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研究文学的学者们更是不容易的事,而读者们是最有资格评定你的作品好坏的读者。

可恨的是书店里的一些书摆放的一些什么小说、散文、诗歌的写法,越是这样弄得文艺界焦头烂额,不成一体。没听说有那个青年买了一本小说的写法就当上小说家的,没听说自己没有经过一点努力的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文艺青年的,更没听说房子上会掉馅饼的事,就是有也不可能砸到你头上的。

名人讲的话可以借用不可以当做自己的名言,这样会害了自己的,读书人就该灵活运用掌握时机出手。

借郑晓恒老师的话语做下结尾:“勤读书、勤思考、亲笔耕”把这些警示物语挂在心里总会改变你的人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