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小艾是一個愛發脾氣的小孩,生氣的時候小艾會咬緊嘴唇、捏緊拳頭、不停地跺腳甚至摔門而去,這讓她的父母苦惱不已。

著名育兒作家卡特琳娜·蓋岡在《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一書中,總結了孩子發脾氣的3個主要原因:孩子大腦不成熟;孩子將積累的緊張情緒具體化;孩子模仿周圍人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因為孩子的大腦不成熟,所以一旦開始發脾氣,就什麼道理都聽不進入,完全無法溝通。而且父母越制止,孩子的表現就越激烈。所以面對孩子的小脾氣,做家長的如何正確引導和對待,尤為重要。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很多孩子並不是故意想要發脾氣,只是因為還不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憤怒、無助和恐懼等負面情緒,只能通過大喊大叫發洩出來。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家長可以對他表達自己的關心,看著他的眼睛握住他的手,或者緊緊的擁抱他,安靜等待他把情緒發洩完畢;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打打球、跑跑步,通過正確的途徑引導孩子將消極情緒發洩出來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關注孩子的需求

關注孩子的需求比掌控他的情緒更重要,孩子衝你發脾氣其實是想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有些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通過發脾氣的方式獲得家人的關注,對這一類孩子父母應該多加關注和陪伴。

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內心的需求和想法,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情緒最強的穩定劑,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注意孩子的身體

當孩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情緒也變得特別敏感,這時候需要父母仔細檢查孩子的身體,觀察他的精神狀況,一項項排除孩子是不是累了、困了,必要的時候帶孩子到醫院看看,注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使用排除法

孩子當想到的東西得不到時,他會發脾氣;當玩得正高興卻被要求去睡覺時,他會發脾氣;當玩具被別人搶走或者弄壞時,他會發脾氣。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可能都會“引爆”孩子的情緒,父母應該細心觀察,使用排除法,在孩子情緒崩潰前將那些使他暴躁的事情解決掉。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設計情緒轉移小遊戲

設計一些小遊戲幫助孩子轉移暴躁情緒。告訴孩子有一個專治亂髮脾氣的“小魔法”,當他忍不住發脾氣的時候,就在心裡默數“1、2、3、4……”在他情緒宣洩之前採取行動,微笑著對孩子說,“嘿,還記得我們的小魔法嗎,讓我們一起來數數桌上一共有幾顆糖果吧!”,通過數數和孩子喜歡的事物轉移他的注意力,帶他遠離使他暴躁的事物。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允許孩子探索世界

他想要玩水,就給他穿上雨鞋雨衣;他想要打掃衛生,就給他一把掃帚;他想要洗衣服,就給他一塊肥皂。

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拒絕他的所有要求,滿足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無論孩子做得是好是壞,都肯定他包容他,讓他體會動手的快樂,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要強制地反駁他的要求,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引導孩子直面自己的情緒

選擇一些幼兒情緒繪本,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讓他明白“生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引導他表達自己生氣時的真正感受,告訴他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他生氣的時候爸爸媽媽其實也很難過。

孩子的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壞脾氣,允許他情緒的表達,不要在孩子氣頭上跟他講道理,這樣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別“以吼制吼”,7步搞定孩子的壞脾氣

最後,佳佳給大家分享一套《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通過小浣熊韋博一家的故事,教會孩子關於情緒管理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給寶寶帶來積極的成長引導。

另一套《陽光寶貝翻翻樂大卡》是一套“全能”啟蒙口袋書,內容包括好行為故事、好習慣故事、晚安故事、媽媽講故事、三字經、唐詩、弟子規、動物認知、英文字母、拼音等10個部分,家長就可以通過好行為、好習慣等故事來引導寶寶學會控制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