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爭時就不要讓,別讓“不好意思”誤了遠大前程

我們一向推崇敦厚、謙讓的品格,從小,父母或老師就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要謙讓,不要與人爭搶。

這導致了大部分人走出社會後變得“不好意思”,遇到利益從來不爭,一向謙讓退讓。

在如今的社會,存在著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法則,“不好意思”已經成為懦弱、無能、自卑的代名詞。

我們時刻受到不好意思的傷害——

不好意思拒絕無理要求,從而麻煩不斷;不好意思稱讚他人,從而人緣不好;

不好意思爭取合理利益,從而處處受損,失去升遷機會。

總覺得“不好意思”的這類人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認為“爭”便是不道德,他們覺得道德的行為是無私奉獻,只講付出、不求索取。

該爭時就不要讓,別讓“不好意思”誤了遠大前程

他們以為只要自己任勞任怨,做好工作,有了成績,自然就會得到利益,因此沒有必要跑出去爭搶。

但事實上,爭取自己的分內利益是一個與道德無關的問題,一味退讓只會誤了自己的遠大前程。

【壹】

小楊是農村來的打工仔,家境不好。儘管他的工作能力不比誰差,但每當大家盡力爭取各種升職機會和福利待遇的時候,他總是儘量退讓。

按理說這樣的“好人”應當得到老闆的認可,但是,有一次老闆在酒後提起此人,竟然表示:

他什麼都不爭取,是不是並不看重這份工作?他總是在迴避,進取心是不是有問題?

有許多對現實認識不清的人,總是希望通過對利益的退讓塑造自己的良好形像,卻不知這樣一來,容易讓人對你失去信心。

甚至懷疑你的能力,得到的只能是長期的損失。

該爭時就不要讓,別讓“不好意思”誤了遠大前程

人生中總有成功者和失敗者,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很多,而是否能積極保衛自己的勞動成果、隨時為自己爭取利益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貳】

工作當中,要注意實效,只要你的業績出眾,老闆其實更樂意讓你拿得多些,得到利益多些。

文達畢業後,應聘到一家外企工作。文達工作積極肯幹,總是不等領導吩咐就把準備工作做好。

同時,對於加薪、升職、帶薪旅遊等關係到自身利益的事,他也充滿興趣,他總是不斷地對領導和同事們表示,自己努力工作,就應該得到多些獎勵。

有一次,他甚至在電梯上直接向老闆詢問年終長假旅遊事宜,表達了自己熱切的期望。兩年後,文達成為了部門主管。

而且,每當公司業績上升要對員工實施獎勵的時候,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文達的好事又來了!

該爭時就不要讓,別讓“不好意思”誤了遠大前程

【叄】

要想參與競爭並獲得勝利,就得敢爭敢搶,敢說敢幹。

在這個現實的世界,縱使有好的道德與才能,如果過分謙讓,這不僅是在欺騙自己,也是對自己功績的埋沒。

當領導賞識你的才幹,想提拔你的時候,如果你一再說:“我不行,我不行”,領導對你就會有看法。

他或許認為你真的不行,或許認為你怕擔責任,或許會認為你不給他面子,不管是哪種看法,對你都不利。

面對職位、榮譽、財富等,你喜歡它們,就要大大方方地站出來,表明自己擁有它們的資格。

有許多抱有天真的想法的人,常常會以為“是我的就是我的”,“爭名奪利”總顯得有點兒不夠厚道。

其實,物競天擇是生物界的規律,也是人生規則。爭取自己的利益是合情合理的正當行為,這並不影響你的個人形象。

該爭時就不要讓,別讓“不好意思”誤了遠大前程

【肆】

過度的謙讓並不是一種可取的美德,謙讓與恰當爭取相結合,才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途徑。

小石是某公司的職員,他工作能力強,並且善於與人溝通。

有一次,公司有一個晉升機會,經理準備在他和另外一名職員中間作出選擇,而那個職員被提升的可能性更大。

面對不利於自己的局面,小石靜下心來思考,覺得是自己與經理的溝通還不夠,沒能讓經理真正瞭解自己的實力。

這天,小石休息,他便藉故去經理家中做客,想借此機會讓經理更加深入地認識自己。

該爭時就不要讓,別讓“不好意思”誤了遠大前程

在輕鬆的氛圍下,他與經理聊起了家常,隨後他們談了一些工作上的問題,談得很投機。

在談話中,經理發現小石的經驗很豐富,而且能力也很強。經理便問他:“如果把這個晉升的機會給你,你將怎麼做?”

小石說:“我一定會盡我的全力去做,而且我感覺這份工作對我來說難度也不大,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得更好……”

最後,小石被提升了。

小石能被升職,這固然和自身能力有關,同時也和他能主動、及時地爭取有一定關係。

主動溝通才能使領導瞭解你的工作作風、確認你的能力、理解你的處境、知道你的工作計劃。

這些反饋到他那裡的資訊,讓他能對你有個比較客觀的評價,併成為你日後能否提升的考核依據。

該爭時就不要讓,別讓“不好意思”誤了遠大前程

可以說,一味退讓,從來不爭只能讓自己淪為弱者。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點“爭”的意識,就會導致軟弱可欺、利益盡失,阻礙以後的前途與發展。

因此,該爭時就不要讓,理智地對待“爭”,主動爭取那些本應屬於自己的東西,才能表現出非凡力度,成為人生大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