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重要的海上戰役,一直是二戰海戰史研究的焦點,然而關於這場戰役仍有很多細節問題至今模糊不清,眾說紛紜,比如中途島海戰中南雲機動部隊的4艘主力航母到底搭載了多少架艦載機?作為一場戰役最基本的兵力數字,按說應該是有準確記錄的,可是目前無論日文資料、英文資料還是中文資料,都存在不同的說法,其中差異還非常明顯,例如由塞繆爾·莫里森著的《二戰美國海軍作戰史》中的數字是272架,由淵田美津雄、奧宮正武著的《中途島海戰》中的數字是261架,而近年來被認為關於中途島海戰最權威的著作《斷劍》中則是248架。到底哪個更準確?這些艦載機的具體構成又是怎樣呢?筆者在翻閱資料之餘,嘗試從航母飛機編制、臨時搭載和出擊情況三方面進行簡單分析,以為拋磚引玉。

日軍航母飛機編制

與很多軍迷朋友想象的不一樣,一艘航母在平時和戰時要搭載多少架艦載機其實並不取決於機庫的最大容量,而是按照預先擬定的部隊編制表來配置的,日本海軍也不例外。關於1942年6月時日本海軍第1航空艦隊4艘航母的飛機編制數量和構成大致有兩種觀點:

赤城:零式艦戰21架、九九艦爆21架、九七艦攻21架,合計63架;

加賀:零式艦戰21架、九九艦爆21架、九七艦攻30架,合計72架;

飛龍:零式艦戰21架、九九艦爆21架、九七艦攻21架,合計63架;

蒼龍:零式艦戰21架、九九艦爆21架、九七艦攻21架,合計63架。

這種編制數字多出現在日文資料中。

赤城:零式艦戰18架、九九艦爆18架、九七艦攻18架,合計54架;

加賀:零式艦戰18架、九九艦爆18架、九七艦攻27架,合計63架;

飛龍:零式艦戰18架、九九艦爆18架、九七艦攻18架,合計54架;

蒼龍:零式艦戰18架、九九艦爆18架、九七艦攻18架,合計54架。

這種編制數字多出現在英文資料中。

通過資料比對和查證,筆者認為其實上述兩種編制數量都是正確的。不難發現,兩組數字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就是,各艦每種飛機的搭載數量都相差3架,各艦飛機總搭載數量都相差9架,這是一種巧合嗎?筆者認為可以從日本海軍的艦載機編制制度上進行分析。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早期三層飛行甲板狀態的“赤城”號航母,甲板上排滿艦載機,當時該艦的搭載機定數為60架。

日本海軍在航母建成服役時,都會設定一個搭載機定數,作為配備艦載機的編制方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定數會根據艦載機型號的更新、軍艦的改裝情況和實戰損耗進行更改。舉個例子,“赤城”號在最初以三段式飛行甲板狀態服役時,其搭載機定數為60架;在20世紀30年代完成大改裝變為單層直通式飛行甲板後,機庫空間大為擴大,定數一舉提升至91架!到太平洋戰爭前夕,由於新型艦載機的尺寸較舊機型更大,“赤城”號的搭載機定數相應下降為72架;在中途島海戰前夕,“赤城”號的搭載機定數又調整為63架。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完成改裝後的“赤城”號航母,變為單層直通式甲板後,載機量大增,定數提高至91架。

除了搭載機定數外,日軍航母的艦載機還分為常用機和備用機兩部分。所謂常用機就是平時用於訓練,戰時隨時投入使用的飛機,備用機就是常用機的後備,用於補充常用機的損耗,通常以半分解狀態存放在機庫內,在需要使用時由地勤人員臨時組裝。日本海軍規定,每種機型的備用機數量為常用機數量的三分之一,但實際上受到航母機庫空間的限制,並不是所有備用機都搭載到航母上,相當一部分備用機被保管在岸上基地內,實際上艦的備用機不足常用機的三分之一。仍以開戰前夕的“赤城”號為例,該艦的72架艦載機的構成是:零戰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九九艦爆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九七艦攻30架(常用27架,備用3架)。另外還有一點,日本海軍在戰前以三機編隊為最小編制單位,因此常用機數量、備用機數量和艦載機總數基本是3的倍數。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維基百科日文版關於中途島海戰的詞條中提供的機動部隊編制。

戰後,許多日文資料在計算日軍航母的搭載機數量時,都習慣直接使用其編制定數,常常包含全部常用機和艦上存放的備用機數量。比如木俁滋郎著的《日本空母戰史》一書中關於中途島海戰時4艘主力航母的艦載機數量就是第一種觀點的數字,與日本學研社出版的《日本航空母艦指南》一書中提供的1942年6月各航母的搭載機定數一致。淵田美津雄在《中途島海戰》中提供的一航戰(赤城、加賀)和二航戰(飛龍、蒼龍)的各戰隊各型艦載機之和也符合編制定數。因此,筆者可以確定,從編制看在中途島海戰時,除了“加賀”外,其餘三艘航母每種機型的搭載數量都是21架,“加賀”號的艦戰和艦爆也是21架,但艦攻數量是30架。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淵田美津雄在《中途島海戰》一書中提供的機動部隊編制。

英文資料常用的第二組數字與日文資料常用的第一組數字的差異就源於對備用機的理解上。備用機以分解狀態存放,組裝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有資料顯示,組裝1架備用機需要12名地勤人員工作7個小時,因此不能馬上用於戰鬥,所以西方作者通常在計算日軍航母的戰鬥力量時不將備用機計算在內,只算常用機,所以就出現了兩種艦載機數量的差異。其實,只要將日方的數字每種飛機減去3架備用機,就是西方資料的數字了。考慮到中途島海戰的重要性,南雲艦隊的航母應該都以滿編出戰,因此其實際搭載飛機數量應等於或大於編制定數。

臨時搭載的飛機

通過對日軍航母搭載機定數、常用機和備用機的分析,大致可以解釋東西方資料關於日軍艦載機編制數量的差異,但還不能完全解決實際搭載數量的問題,因為在中途島海戰中,所有日軍航母上都有額外搭載的飛機,基於目前掌握的資料存在三種情況:

1、預定進駐中途島基地的第六航空隊的21架零戰分別搭載在4艘航母上,具體數量如下:赤城6架,加賀9架,飛龍3架,蒼龍3架,合計21架;

2、在“蒼龍”號臨時搭載了2架二式艦偵,即十二試艦爆的原型機,也就是日後的“彗星”;

3、有資料顯示,在中途島海戰時“加賀”號搭載了2架來自“蒼龍”號的九九艦爆,可能是備用機。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蒼龍”號航母的模型封繪,展示了該艦在1942年中途島海戰時的狀態,注意左上角特意繪製了一架二式艦偵。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第六航空隊的21架零戰的搭載情況基本沒有疑義,而“蒼龍”號搭載2架二式艦偵的情況也是確定的,所以最後的焦點就在於“加賀”號搭載的2架來自“蒼龍”號的九九艦爆。不過,關於這一情況以往很多資料並未提及,而《斷劍》中認為是“蒼龍”號的備用機,同時該書記載“蒼龍”號的九九艦爆數量為16架。16架+2架=18架,這恰好是“蒼龍”號搭載艦爆的常用機數,再考慮到“蒼龍”號臨時搭載了2架二式艦偵,以及西方作者通常不計算備用機的習慣,筆者得出一個推論:“蒼龍”號為了搭載2架二式艦偵而將2架九九艦爆轉移到機庫空間較大的“加賀”號上。換而言之,“加賀”號在自己編制內的18架常用艦爆之外,另有2架來自“蒼龍”號的艦爆。也就是說“加賀”號實際搭載的九九艦爆的數量是20架,加上備用機則是23架。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加賀”號航母的彩繪,由於該艦機庫空間較大,載機量多於其他三艘航母。

筆者的這一推論可以從莫里森博士的《二戰美國海軍作戰史(第四卷)》中得到某種印證。在此書中,作者提供的“加賀”號的載機數量為艦戰30架、艦爆23架、艦攻30架!這個數字無論與《日本空母戰史》的日方數字,還是與《斷劍》等其他西方資料的數字都有較大差異,這是怎麼回事呢?而本書提供的其他三艘日軍航母的載機數量卻與日方資料一致。莫里森在寫作本書時曾從日本方面獲得了相關資料,有可能他對於日本海軍關於常用機和備用機的區分存在誤解,因此直接使用了日方數字,但是在“加賀”號的載機數量上,作者又結合其他資料進行了調整,這種調整很可能著眼於“加賀”號臨時搭載的第六航空隊的9架零戰和“蒼龍”號的2架九九艦爆。如果是這樣,莫里森博士給出的“加賀”號載機構成是這樣的:30架零戰(常用18架,備用3架,9架六空)、23架九九艦爆(常用18架,備用3架,2架“蒼龍”)、30架九七艦攻(常用27架,備用3架)。所以,莫里森博士的這個數字從側面證明了“加賀”號額外搭載2架“蒼龍”艦爆的事實。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莫里森著的《二戰美國海軍作戰史》中提供的機動部隊編制,其中“加賀”號的載機數尤為特殊。

不過,“蒼龍”號轉移到“加賀”號的2架九九艦爆是常用機,還是備用機,仍然存有疑義。如果這次轉移的起因是為臨時上艦的二式艦偵騰出存放空間,而備用機以分解狀態存放,並不佔用太多的機庫空間,應該是將常用機整機轉移。但是,在實戰中“加賀”號在第一攻擊波時出動的九九艦爆是符合編制數量的18架,而非20架。如果那2架轉移的九九艦爆是常用機,似乎沒有理由不將其編入攻擊隊,從這一點看又可能是備用機。如果是備用機,則“蒼龍”號上仍保留18架常用艦爆。因為“蒼龍”號的第二攻擊波未能起飛,不能確定其待命的九九艦爆是否為16架或18架,故而留下了一個謎題。

實戰出動情況

除了航母搭載機的固定編制和臨時搭載飛機的情況外,還可以從中途島海戰中日軍航母艦載機的實際出動情況進行分析推斷。

在中途島海戰中,南雲艦隊唯一一次全隊出擊就是6月4日拂曉對中途島發起的第一攻擊波,當時4艘航母總共起飛了108架飛機,其構成非常規整,幾乎可以視為日軍艦載機出擊編制的標準範例:零式艦戰36架,每艘航母各9架;九九艦爆36架,“赤城”、“加賀”各18架;九七艦攻36架,“飛龍”、“蒼龍”各18架。在第一攻擊波出擊後,4艘航母共起飛11架零戰(赤城2架,其餘三艦各3架)進行防空巡邏。此外,“赤城”、“加賀”還各自起飛了1架九七艦攻前往中途島西南海域偵察。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表現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向中途島開進的畫作,近處的兩艘航母是“赤城”和“加賀”,背景中可見“飛龍”和“蒼龍”。

在出動第一攻擊波後,為了防備隨時可能出現的美軍航空母艦,南雲又命令各艦編組第二攻擊波,包括“赤城”、“加賀”的所有艦攻和“飛龍”、“蒼龍”的所有艦爆。有資料顯示,第二攻擊波共有103架:零戰24架,每艘航母6架,九九艦爆36架,“飛龍”、“蒼龍”各18架;九七艦攻43架,“赤城”17架、“加賀”26架。但是,由於之後屢遭美軍飛機襲擊加上換彈風波,日軍第二攻擊波永遠未能從甲板上起飛,僅有“飛龍”號向“約克城”號發起首輪反擊時,出動了6架零戰和18架九九艦爆,應該是第二攻擊波的組成部分。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這幅CG圖表現了機動部隊起飛零戰的場景。

美軍航母艦載機出擊時的編組方式是單艘航母同時起飛全部機型——戰鬥機(日方稱艦戰)、俯衝轟炸機(日方稱艦爆)和魚雷轟炸機(日方稱艦攻)——組成混合編隊。日軍航母艦載機的出擊編組則與之不同,在多航母作戰時以單艘航母或航空戰隊為單位,按照“艦戰+艦爆”和“艦戰+艦攻”的方式交替出擊。以中途島海戰為例,第一攻擊波中一航戰(赤城、加賀)採取“艦戰+艦爆”的編組方式,二航戰(飛龍、蒼龍)採取“艦戰+艦攻”的編組方式。在這種戰術編組下,單艘航母會將可用的艦爆或艦攻全部升空,除非因為技術原因起飛失敗(在珍珠港奇襲時發生過此種情況)或者有其他任務(比如艦攻執行偵察任務),對於艦攻或艦爆而言出擊架數基本等同於實際搭載數量。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赤城”號航母的高精度模型,甲板上排列著9架零戰和27架九七艦攻,正好是一個完整的出擊編隊。

基於上述編組原則,由於目前沒有資料表明當天存在起飛失敗的情況,所以從第一攻擊波的編成情況可以確定,“赤城”、“加賀”搭載的九九艦爆都是18架,符合編制定數中常用機的比例標準,而“飛龍”、“蒼龍”搭載的九七艦攻同樣都是18架,也符合編制比例。同理,“飛龍”號在發起反擊前沒有出動艦爆,也未受損失,因此第一波反擊出動的18架九九艦爆即該艦當時實際搭載的常用機數量。“赤城”、“加賀”在各自派出1架九七艦攻後,在第二攻擊波編組中兩艦共準備了43架艦攻,意味著兩艦可用艦攻總數為43+2=45架,如果計入每艦3架備用機,則為45+6=51架,這個數字恰好與淵田美津雄在《中途島海戰》中提供的一航戰艦攻數量相吻合。

結論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筆者最後歸納出中途島海戰時日本海軍機動部隊4艘主力航母的載機情況:

赤城:零式艦戰27架(常用18架,備用3架,6架六空),九九艦爆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九七式艦攻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合計69架;

加賀:零式艦戰30架(常用18架,備用3架,9架六空),九九艦爆23架(常用18架,備用3架,2架“蒼龍”),九七式艦攻30架(常用27架,備用3架),合計83架;

飛龍:零式艦戰24架(常用18架,備用3架,3架六空),九九艦爆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九七式艦攻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合計66架;

蒼龍:零式艦戰24架(常用18架,備用3架,3架六空),九九艦爆19架(常用16架,備用3架),九七式艦攻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二式艦偵2架,合計66架。

中途島戰役,日軍到底帶了多少艦載機?這就像一個數字遊戲

■某日文書籍上提供的中途島海戰南雲機動部隊的編制圖,其艦載機數量採用了較新的研究結論,計入了臨時搭載機,並排除了備用機。

按照這個結論,在計入備用機的情況下,日軍機動部隊的艦載機總數為284架,如果不計入備用機則為248架。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中途島海戰之前,由於持續作戰的消耗,以及新航母服役、航空部隊擴編等因素,日軍的飛機供應已趨於緊張,因此中途島海戰時各航母很可能沒有攜帶備用機。無論是否攜帶備用機,這些需要花費數小時才能組裝完畢的備用機在海戰當天都不能被視為有效的戰鬥力,因此南雲機動部隊實際可用的艦載機數量為248架。雖然關於“蒼龍”號轉移2架艦爆的情況依然存疑,但根據現有資料,《斷劍》中提供的飛機數量是最接近於實際情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