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侯王廟的命名,有兩種不盡相同的傳說

侯王廟是香港著名的廟宇之一,位於九龍城寨西北方,聯合道和東頭村道交界處。

廟的結構為三進形式。 分為正殿、客堂,廚房。正殿奉祀侯王,客堂前面縣小庭園,花木扶疏,清幽可人。 正殿的前面有一座亭子,內有小石獅,旁列石凳,中間放置兩隻古鼎。

關於香港侯王廟的命名,有兩種不盡相同的傳說


侯王廟始建於宋末, 迄今已有700多年曆史。 初時只是一座茅屋,以後才逐漸構築成現在之規模。 寺廟裡因為沒有創寺的碑記,故創建之年月無法考查。只有清道光二年、光緒五年和民國九年的重修碑記以及陳伯陶的《侯王古廟聖史碑記》等4篇碑文可資考據。

關於侯王廟的命名,有兩種不盡相同的傳說:

一是: 在700多年前的九龍城, 是個鎮守著海邊的古城, 當時叫作“官富場”。 公元1277年時, 元朝的大軍南下, 要趕盡殺絕宋代的趙家王孤時,稱景炎帝的趙昰,帶著皇親國戚,文官武將等落荒南逃,就逃到“官富場”這個小城來苟延喘息。

關於香港侯王廟的命名,有兩種不盡相同的傳說


趙昰的母親是楊淑妃。 其胞弟楊亮節以國舅身分掌政權,撐危局,封侯將相,顯赫過一陣。 但楊亮節在戰爭中一度失勢,後來又據說積勞成疾而病死,被追封為王。 還在官富場內立廟奉祀他,因他生前曾封侯,死後又封王,就把這座廟叫做“侯王廟”。

另一個民間傳說卻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是說當年的九龍城,還十分荒涼。宋朝末代皇帝趙昰夜間常遭怪獸的吼叫聲驚嚇,被叫聲驚醒,失眠成病,日趨沉重。後來一個自稱是“楊二伯公”的鄉民,用藥治好了趙昰的病,後來按地址去找那“楊二伯公”時,才知道那裡只留下一個“楊二伯公”的墳墓了。就是說,原來是“楊二伯公”顯靈,治好了宋朝末代皇帝的病。於是人們立了一座楊侯王廟來供人膜拜。

關於香港侯王廟的命名,有兩種不盡相同的傳說


根據清遺老陳伯陶據南宋史實考證,第一種關於侯王廟來歷的說法是議有說服力的。而第二個荒誕的傳說,卻與神道傳教的傳統手法有關,但“侯王廟”卻因此迄今香火鼎盛。

這古廟雖古,卻幾經重修。如今廟中仍留有碑記的,是1759年,1822年,1879年,各重修過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