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1981年5月4日,時任武漢市副市長王傑召集人馬開會,討論黃鶴樓重建工程,會場設在中南商業大樓的工地上。


上一代黃鶴樓毀於火,1978年啟動重建,已是百年後。設計方案向社會公開徵集,中南、武漢兩家設計院展開激烈角逐,經過層層遴選,最後中南設計院憑藉7號方案中標。


“中南設計院的老總來了沒有?”王傑問。


一位戴眼鏡的瘦高個應聲,一副基層形象,全無領導範兒,王傑狐疑地看著他:“你是中南設計院的?我問總設計師來了沒有?”


眼鏡哥說:“我就是”。王傑一愣,直率地問:“建黃鶴樓你有沒有把握?”


眼鏡哥名叫向欣然,他嚯地站起來,回答語驚四座,“建不好黃鶴樓,我跳長江!”


王傑也是個雷厲風行的人,既然你敢拍胸脯,那我就敢開工。用醋醋老家的話說,一點都不拉稀擺帶,當然,這也是那個年代的普遍特色。


“五四”會議以後,重建黃鶴樓工程實際上已經上馬。


1981年10月22日,爆破主樓基礎岩石的一聲巨響,宣告了黃鶴樓重建工程的正式動工。


有統計稱,這是黃鶴樓近1800年曆史的第27次重建。更確鑿的史料表明,明清兩代,歷經兵燹、火焚,黃鶴樓損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史稱“火經三發,工屆八興”。


共和國的黃鶴樓竣工於1985年,矗立在長江南岸的蛇山之上,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二樓掛著一副對聯:


萬古河山,勝蹟常留,嘆百年時運維堅,三楚名樓曾付火;

千秋邦國,韶華永駐,看一代英雄謀略,九霄仙鶴又乘風。


1


1884年9月22日夜,武昌張姓骨貨作坊打烊關張,一位學徒手提油燈,爬上閣樓取點東西。


他手一哆嗦,油燈打翻點著了草屋,當日北風勁吹,大火頓成燎原之勢,沿江一帶200處房屋付之一炬。


其中就有黃鶴樓。


就如法國人震驚巴黎聖母院失火,中國人也為黃鶴樓的焚燬扼腕,上述火災出自《申報》的新聞,不能今天遍地手機拍照,新聞只有文字,無法配上現場照片。


黃鶴樓焚燬的景象出自《點石齋畫報》吳嘉猷之手,一幅《古蹟雲亡》圖顯示,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只能眼睜睜看著黃鶴樓化為灰燼,天下名樓毀於一旦的震動栩栩如生。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古蹟雲亡》圖,再現了黃鶴樓大火的場景


而近代攝影技術的誕生,更是讓我們一睹黃鶴樓歷史上的真容。


1871年,英國著名旅行家約翰·湯姆遜來到武漢,慕名探訪黃鶴樓。他爬上距離黃鶴樓最近的漢陽門,在城門的甕城牆上,拍下了黃鶴樓北面的影像,這是史上黃鶴樓最早的一張照片。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約翰·湯姆遜攝1871年黃鶴樓


醋醋私下覺得,這個拍攝角度並不好,取景太多,斑駁了黃鶴樓,更遺憾的是,沒有拍出“高樓臨江,楚天遼闊”的氣象。幾乎每個中國人,腦海裡浮現出黃鶴樓的景色,都是那幾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如果湯姆遜熟讀唐詩,相信他能拍得更好。


湯姆遜西辭黃鶴樓三年後,又一個老外來此探古訪幽,他是“俄羅斯科學貿易考察團”的隨團攝影師鮑耶爾斯基。


不同於湯姆遜的私人旅行,鮑耶爾斯基是帶著任務來的。1874年,俄國政府派出這支考察團經由陸路調查中國貿易的增長前景,尋找合適地方建立領事館和工廠,並收集“同治回亂”的相關信息。


鮑耶爾斯基沿途拍攝了大約200張照片,其中139張照片集合成相冊,藏於巴西國家圖書館。第113張照片,就是他途經武漢臨江遠眺黃鶴樓的留影,泛黃的照片呈現出黃鶴樓的天際線。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鮑耶爾斯基攝1874年武昌城及黃鶴樓遠景


最清晰的一張清代黃鶴樓照片,來自中國照相館。2008年,漢口南京路一對開寵物店的中年夫妻,將一張家傳老照片出售給黃岡籍退休幹部姜普林,2015年武漢晚報徵集黃鶴樓藏品,找到姜普林發表了這張黃鶴樓老照片。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黃鶴樓呈三層直筒狀,頂層四個突出的飛簷,有如黃鶴展翅欲飛。這樣的造型,令人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黃鶴樓,觀感都是一樣的,所謂“四望如一”。據報道,照片背面還有一個“次品”圖章,表明這張照片出自當時某個照相館,應屬非賣品。


樓前的喇嘛佛塔,名叫勝像寶塔,建於元代1343年,是黃鶴樓故址建築群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單體建築。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姜普林收藏的同治黃鶴樓老照片


2


1985年,新建的黃鶴樓對外開放,其形制與清代黃鶴樓相似,也是直筒狀,四望如一,更加了兩層,氣勢宏偉。


有遊客吐槽,黃鶴樓5A景區坑人,明明是個仿古建築,門票還收那麼貴。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其實嚴格說來,清代黃鶴樓也是一個仿古建築,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到光緒十年(1884年)焚燬,僅存15年。現代黃鶴樓,好歹也有35歲了,一般單位都不招這種大齡員工。


清朝最早的黃鶴樓建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僅8年後就於康熙三年(1664年)焚燬,當年就有重建。


整個康熙年間,黃鶴樓因雷擊、傾斜,有一次大修,兩次略修,挺立72年之後,終於在乾隆元年(1736年)迎來新的重建。


至嘉慶元年(1796年),黃鶴樓又有一次“徹修”,增加了石料基礎四十餘件,改變了初建以來的純木結構,變得更加堅固,號稱“萬牛不能撼”。


乾隆重建、嘉慶加固的黃鶴樓,經受住了風雨雷電等自然侵害,終究躲不過人禍。


咸豐三年(1853年)黃鶴樓落於太平軍之手,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軍為保衛武昌城與清軍激戰,兩邊都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這座經歷了兩個甲子120年的黃鶴樓毀於戰火。


12年後,清朝撲滅太平天國的烈火,借洋務運動步入“同治中興”,在重建黃鶴樓的呼聲中,清代最後一座黃鶴樓於1868年拔地而起,即上述同治黃鶴樓。該樓共動員一千餘名工匠,耗銀3萬餘兩,用時10個月乃成,高九丈二尺 ,加銅頂七尺,共成九九之數,表達長久之意 。


這座寄予厚望的黃鶴樓,為鎮壓農民起義而建,仍於15年後毀於民宅之火,時也?命也?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別是一番滋味上心頭。1884年清朝落日餘暉,財力尚存,但黃鶴樓重建接力賽就此戛然而止,或因士紳階層已無心氣。


再十餘年,清朝遭遇甲午戰爭又臨庚子事變,陷入風雨飄搖。


3


回顧每一代黃鶴樓,無不執拗於前輩的模樣,尤其明清兩代的傳承。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晚明《江漢攬勝圖》中的武昌城和黃鶴樓


相比拍照,美術在構圖上具有天然的優勢,崇樓、大江、帆船……這幅晚明《江漢攬勝圖》再現了唐詩意境,兼具細節寫實,三層直筒狀的黃鶴樓,元代白色佛塔歷歷在目,還有尚未沉沒的鸚鵡洲,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晴川閣。


可見清代黃鶴樓的形制忠實於明代,從這個意義來說,黃鶴樓沒有真正毀掉。


從建築理念的角度,梁思成提出不求原物長存之說:“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 ,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竟久存之實 ,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 ,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 ,時得而更換之 ;未嘗患原物之久暫 ,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燬亦視為災異天譴 ,非材料工程之過。”


梁思成說得很明白,中國古代建築師想得通透:沒有什麼材料永垂不朽,與其追求原物長存,不如順應自然生滅,是故多用木材,少用石料,偏好重建,不耐修葺,舊去新來,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黃鶴樓屢建屢毀,屢毀屢建,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普遍現象。江南三大名樓,除了黃鶴樓,岳陽樓與滕王閣也經歷多次重建,誠如《尋夢環遊記》所說:


當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人記得你時,才是真正的死亡。


黃鶴樓銘刻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只要中華文明存在,黃鶴樓就會不斷重生。


4


黃鶴樓不曾真正死亡,但“往事越千年”,黃鶴樓的變遷有興衰。


公元223年,吳國孫權打敗關羽奪取荊州,將都城遷至鄂州,改名武昌,並在長江南岸築夏口城,臨江有黃鵠山(今蛇山),延至江邊有凸起山岩叫黃鵠磯。


孫權以黃鵠磯為基,建起一座樓臺,瞭望北岸魏國的軍情。晉朝一統之後,樓臺失去軍事價值,新的建築直到今天,皆為商旅所建。這個絕佳的江景房,位於九省通衢之處,南來北往的官商絡繹不絕。


黃鵠即為天鵝,天鵝嘴的根部有赤黃色的瘤,被古人稱為黃鵠。古時“鵠”“鶴”兩字通用,黃鶴樓或因此得名,而世上並無黃鶴這種動物。


魏晉南北朝盛行神仙之說,白日飛昇總得有個人間處所。自漢代人們就認為仙人居高樓,有高樓近仙的思想,黃鶴樓是現成的高樓,又人多口雜,無疑是八卦流傳的上上之選,得以注入神仙文化


南朝科學家祖沖之與牛頓有同樣的癖好,就是在科學之外搞搞神學,祖沖之有一本《述異記》,專記神仙鬼怪。黃鶴樓上,仙人駕鶴高飛的傳說,最早就出自這本書。


大致唐代以前出版的一本書叫《報應錄》,記載了更加詳細的黃鶴樓傳說,仙人為報答辛氏酒店老闆慷慨贈酒,以仙術變出黃鶴在牆上翩翩起舞,引得付費觀看的人絡繹不絕,老闆賺了大錢後,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紀念仙人,名為黃鶴樓,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商業樓宇。


這則傳說在今天來看,就是典型的商業事件營銷,辛老闆是酒業、影業與旅遊業的跨界高手,這當然是玩笑話,但反映了黃鶴樓自古興於商旅。


至唐代,黃鶴樓更進一步,融入了詩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巔峰上閃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這首詩,引入黃鶴樓的神仙傳說,反思現實人生的歸屬,從虛到實,一氣呵成,公認唐朝七律第一。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出了黃鶴樓的形,崔顥道出了黃鶴樓的神。


唐朝北宋兩代,黃鶴樓頻頻出現在詩人筆下,光李白就有12首詩提及黃鶴樓。其中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賦予了武漢“江城”的別名。


綿延的詩詞創作,表明黃鶴樓在這一時期不曾長期荒廢,就算有損毀,也能很快修葺重建,哪怕是五代十國的戰亂,都沒有殃及黃鶴樓。


宋太祖趙匡胤委任曹彬攻打南唐,是看重這個人有組織也有紀律,能將戰爭破壞性降到最低。曹彬果然善待李煜,黃鶴樓也在這段動盪的歷史安然過度,至北宋發展成為一個建築群。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宋代界畫黃鶴樓盛況


直到宋徽宗宣和五年癸卯(1123年),黃鶴樓仍然是遊人如織, 絲竹鼓樂喧天,宴席上觥籌交錯。有詞人李彌遜《念奴嬌·癸卯親老生辰寄武昌》為證:


遙想黃鶴樓高,蘭階絲管沸,傳觴如織。


不過這也是唐宋年間黃鶴樓最後的盛宴,靖康恥後,有關黃鶴樓的又一首千古絕唱,是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雖然全篇沒有點出黃鶴樓,但根據岳飛鎮守鄂州,以及稍早他的另一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這裡的“憑闌處”,是指黃鶴樓。


中國歷史上,南方憑藉長江天險抵禦北方入侵,樞紐在武昌,一旦失手,敵人就可順江而下,直取東南腹心,宋金隔江對峙,黃鶴樓周邊的商業文化環境蕩然無存,黃鶴樓也就迎來了一次衰敗。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 陸游赴四川任夔州通判, 途經武昌,黃鶴樓已成廢墟,其《入蜀記》寫得明白,“ 今樓已廢,故址亦不復存”。或者紹興五年(1135年)前後岳飛登樓之後不久, 黃鶴樓就毀圮不存。


此後黃鶴樓在南宋末年還有零星記載,而在元代是否有黃鶴樓爭論不休,據元代修建在黃鶴樓原址上的勝像寶塔,即便有樓臺,其風格也可能偏離了一貫的文化傳承。


明清兩代,有關黃鶴樓的詩詞雖然不如唐宋,但在建築文化上有所創新。前述“四望如一”的直筒狀黃鶴樓,有別於中國其他古建築,擁有獨特的地標性質,令人過目不忘,這是符合建築規律的。


金字塔、埃菲爾鐵塔、帝國大廈……許多世界地標建築,都具有360度對稱性的特點,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一樣,給人以堅實可靠的感覺。


對稱性普遍存於物理規律,是這個世界的基石,這亦反映在建築規律上。


5


黃鶴樓的興衰,呼應著中國歷史的興衰。黃鶴樓的存在,儼然已成為國運昌隆的象徵。


一代又一代黃鶴樓的重建,前仆後繼,連綿不絕,湖北學人王葆心總結這種現象,“茲樓之一興一廢,而國家之興敗,人心之悲愉系焉”。


並非黃鶴樓屹立保國運昌隆,而是國運昌隆投射在黃鶴樓身上。


大多數古代樓閣,都與皇家貴族或宗教門派有關,是神聖、尊貴和威嚴的象徵。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始建於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帶有帝王的基因;岳陽樓因范仲淹的散文具有濃厚的士大夫氣質,是官宦樓;唯有黃鶴樓興於商業旅遊,其濃縮的中國歷史,側重經濟文化,遠離政治宗教,屬於中產階級。


這正是國運昌隆最好的體現——無論哪一國,經濟文化不興,其他吹到天上,都是屁話!


正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濟文化亦是檢驗國運昌隆的唯一標準。開天闢地氣吞山河,不是為了耀武揚威,而是為了每一個人的幸福。


6


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後,黃鶴樓經歷了一段動盪的歷史。


清代最後一座黃鶴樓焚燬二十年後,1904年在其原址上落成了一座“警鐘樓”——一棟兩層西式紅色樓房,西側建有高高的塔樓,樓內裝有自鳴鐘,這是一座瞭望火情並通報火警的消防建築,發生火災時,可以通過鐘聲通報火警。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近代外國明信片中的警鐘樓,英文被標註為“黃鶴樓”。


這棟西式建築並非緣於殖民文化,而是時任湖北巡撫的端方主持修建。端方,滿洲正白旗人,熱心戊戌變法。黃鶴樓改成洋樓,說明當時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欲要求新求變。


但無論如何,這棟西式洋樓也無法替代大多數國人心中的黃鶴樓。1907年,為紀念張之洞的湖北政績,其門生在警鐘樓後方不遠處,又建起了一座中式傳統風格的三層樓閣,最初取名“風度樓”。張之洞對修樓一事並不反對,但又覺得樓名太過高調。為了體現“低調奢華有內涵”,他便借“恢弘奧略,震綏南海”之古語,改名“奧略樓”並親自題匾。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1908年法國人拉里貝拍攝的奧略樓照片


奧略樓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黃鶴樓替代品,5年後一群人在其不遠處的一棟紅色建築發起了武昌起義,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


1927年,一位自詡“白面書生”的高個子青年登上奧略樓,寫了一首詞《菩薩蠻·黃鶴樓》,一振黃鶴樓久違的詩詞文化。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就是這一年,書生投筆從戎,拿起槍桿子,領導了平生第一次武裝起義,其後二十餘年,主導了中國歷史又一個大轉折。


1955年,武漢長江大橋開工建設,為給引橋騰出地方,拆除了佔據蛇山西段的黃鶴樓故址,包括警鐘樓、奧略樓在內的晚清民國時期修建的一系列建築。在黃鶴樓原址的附近,尚留有一個小平臺,在這裡建起了一座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紀念碑。


對歷史上黃鶴樓的紀念,能在橋頭堡的設計上找到一點影子,設計人唐寰澄在設計手記中提到:“橋頭堡建築的設計借鑑了清代黃鶴樓‘攢尖頂亭式’的建築風格,張揚了中國民族傳統建築的樸素之美。”


據悉,是周恩來總理選中了這個設計,確定為最終方案。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黃鶴樓原址附近的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堡壘和通車紀念碑


1975年,又冒出了重建黃鶴樓的呼聲,有人提出豪言壯語,一年建成黃鶴樓,讓毛主席登樓賦詩,因為後來眾所周知的風雲變幻,這個設想成了泡影。


7


從1884年被焚,到1978年啟動重建,近百年來黃鶴樓身份模糊,歷經動盪,今天屹立於蛇山之巔的黃鶴樓,建築外觀上回歸了歷史的審美,地下基礎與內在材料發生了根本變革。


蛇山西段末梢臨江的黃鵠磯,自古就是黃鶴樓的樓基,是領略大江之美的最佳選址,但是“龜蛇鎖大江”,“一橋飛架南北”的最佳方案,一頭也要架在蛇山末梢之處。


這是農業文明不曾有過的夢想,作為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不僅讓黃鶴樓向東退卻了一公里左右,建在了離江岸較遠但地勢更高的蛇山頂上,還將武昌、漢陽、漢口三鎮連成一片,讓武漢真正實現了地理上的統一。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紅框是黃鶴樓,藍框是黃鶴樓故址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黃鶴樓上眺望長江大橋


自古以來,黃鶴樓以木料作為主體建材,而今的黃鶴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壽命更長,不易著火。


中國古代建築偏好木材,不擅石料,除了上述“不求原物長存”的文化思想,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還從技術角度闡釋原因。


一是匠人對石料的力學缺乏瞭解。石性強於壓力,而張力曲力彈力至弱,中國石匠未能發揮石性壓力的長處壘砌,而是仿照木料的用法,鑿石為卯榫,使其構合如木,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欄,令石性短處承力,故此類石建築之崩壞者最多。古希臘不惜工力,將石之每面磨成絕對平面,使之全面接觸,以避免支點不勻之弊者。


二是墊灰材料不行。墊灰就是水泥之類的建築粘合劑,中國古代墊灰材料多以石灰為主,僅取其粘凝性,而不知墊灰之主要功用,在於兩石縫間墊以富於粘性而堅固耐壓之墊物,使兩石面完全接觸以避免因支點不勻而發生破裂。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未能發明結晶粗沙粒與石灰混合的混凝土,而古羅馬很早就知道這個用法,“以供應其大量之建築事業,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築形制之產生”。


千年來,黃鶴樓舊址不變,如今讓位給長江大橋,並改木結構為混凝土,這是對中國傳統的破。


1840-1978,中國歷史的走向以破為主。破,是因為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上了年紀的森林,往往自然發生野火,淘汰高齡不死樹種,減少病菌蟲害的傳播,並且為新樹種的生長提供機會,促進樹種更替。


中國建築不求原物長存,沒有什麼材料可以不朽,需順應自然生滅,中國傳統何嘗又不是如此?


130多年裡,燒盡了那些不合時宜,落後的,已經朽腐的傳統。


8


在我們今天看來,黃鶴樓外觀沿襲清朝同治樓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它有歷史照片,曾廣泛用於海報、商標,是老一輩湖北人的共同記憶。很多重建的古建築,連原樣圖畫都沒有留下,只能參考其所在朝代的普遍樣式。


我們很難想象,黃鶴樓重建前後有5年時間,設計樣式幾經反覆,才最終迴歸人們心目中的樣子。


1975年武漢市著手重建黃鶴樓,到1977年已經做好了設計方案,也是以清代黃鶴樓為原型。這個時候,突然有人提出,清政府1868年重建黃鶴樓,目的是為慶祝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新建的黃鶴樓再以清代黃鶴樓為原型不妥。


那個年代,思想相對僵化,人人都害怕被貼上“不講政治”的標籤,重建計劃一度暫停。

  

1978年5月,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在《光明日報》刊發,掀起了席捲中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思想路線上撥亂反正,打開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人們從深處打破觀念上的藩籬,衝破思想的枷鎖。也是在197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啟黃鶴樓重建工作,開始徵集黃鶴樓重建方案。


當年武漢市人民政府重建黃鶴樓辦公室(簡稱“黃辦”)收到了20多個設計方案,五花八門都有,甚至有埃菲爾鐵塔造型的,什麼都像,就是不像黃鶴樓。


中南設計院是重點競標單位,派出了一位老建築師作為主力設計,他的方案還有那麼一點黃鶴樓的影子,然而打動“黃辦”卻是它的補充方案,沒有太多改動,就是在原方案的陽臺上加了飛簷,讓整棟樓看上去古色古香。


這個方案的設計者就是本文開頭的向欣然。


1957年向欣然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全國最好的設計院搶著要的學生,卻因父親打成右派,輾轉於1963年分配到中南設計院,在普通設計員的位置上一坐就是15年。


黃鶴樓的重建給了金子發光的機會,因為畫工好,向欣然幫助主設計師畫效果透視圖,同時在其方案基礎上”添油加醋“,再做一個“補充方案”以作比較,正是這個方案反客為主,讓黃辦的眼前一亮。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原方案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補充方案


補充方案的脫穎而出,給了向欣然放開手腳施展的機會,後他獨立完成的設計方案,體現了“攢尖頂、四望如一、層層飛簷”等核心元素,具有清代黃鶴樓的基因,又更加氣派宏偉。


隨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人心,重建工作的決策也不斷走上正軌。1980年2月,時任湖北省省長的韓寧夫在最後一次方案評審會上問他:“重建的黃鶴樓會跟你的設計圖一樣好看嗎?”向欣然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老省長最終拍板:就用這個方案重建黃鶴樓。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湖北省1980年2月26日批准的黃鶴樓重建方案


這份多年沉澱下來,經得起上下檢驗的黃鶴樓設計方案,讓向欣然有充足的底氣,面對王傑的懷疑,敢於脫口而出,“建不好黃鶴樓,我跳長江”。


1985年6月10日,在歷史上消失了101年的黃鶴樓,開門迎客。向欣然露出滿意的笑容:


人不能憑空去憑弔那一番古蹟,有一個樓閣在那裡,就有一個載體,人們的寄託情思就有個地方可以著落了,武漢也擁有了無可替代的地標。


新建的黃鶴樓吸引遊客紛至沓來,開放不到兩年,就已經收回了主樓的投資,盈餘又投入相關建築群,逐漸完善蛇山黃鶴樓綜合景區。人們用錢,用這種看似庸俗但也是最高效的投票方式,肯定了黃鶴樓的重建價值。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舊址建材等實體都可以破,承載人們情感的符號記憶,終要回歸。


9


一代代的毀滅與重生,黃鶴樓忠實地傳承上一代的記憶,但拉長時間來看,黃鶴樓的也在積累變化。


從唐宋的樓閣到明清的亭閣,這是一變。清代同治樓,又融入西洋元素,比如它的欄杆是西洋花瓶式欄杆。


古人觀察日出日落,冬去春來,認為自然啟示的真理是輪迴。但若進一步認識自然,就會發現,輪迴是螺旋式地前進。


站在太陽系外觀看,行星們並非在一個靜止的圓盤圍繞太陽轉動,而是在螺旋前進中歡呼雀躍。


原來黃鶴樓經歷了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生命一代代遺傳,竭力保持父輩的基因,也留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而改變的空間,即在遺傳中發生變異。


今天我們講繼承傳統,講文化自信,首先是思維模式,其次是情感維繫,然後才是各種實體,這裡面有不少被地火焚燒過的朽腐,它們若迴歸,人們往往稱之為復辟。


比如,傳統的線性結構適應不了指數變化的世界,如何跳出對內富而腐,腐必朽;對外富而驕,驕必敗的歷史輪迴?


黃鶴樓的重建,或能給我們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