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影響雞價大跌 如何控制產能過剩成為新課題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又在感嘆吃不起豬肉了,有的地方超市排骨漲到50元一斤了,專家們說好的節後下跌呢?


受新冠影響雞價大跌 如何控制產能過剩成為新課題

今年的春節,由於新冠疫情的出現,所有人的生活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影響。對於畜牧業而言,由於多地封村封路,物流困難,養殖場的飼料供應都成了問題,同時,飼料廠、屠宰場等開工普遍困難,導致畜禽產品的流通和交易阻力重重,很多地方豬、雞都運不出去,行情必然受到影響。此外,受疫情的影響,餐飲企業大面積停業,豬肉、禽肉、禽蛋的戶外消費自然也是直線下降。在這種情況之下,毛雞價格、雞蛋價格大幅下跌,基本也是在預期之內,但為何同期的豬價不跌反而逆勢上漲呢。

為什麼同樣是在新冠疫情之下,豬和雞的走勢完全不同呢?

受新冠影響雞價大跌 如何控制產能過剩成為新課題

基於事實分析,年後雞價大跌自然是有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但也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事實上,在新冠疫情出現之前,雞價就已經開始跌了,而且,是持續性的下跌,大幅下跌。以白羽肉雞為例,2019年10月底,受豬價上漲、豬肉替代的影響,主產區毛雞價格最高突破7元/斤,雞苗價格突破12元/羽,個別品牌雞苗價格最高甚至突破13元/羽,整個產業鏈各環節都實現了較好的利潤,尤其是種苗環節,但11月以後,豬價和雞價就不再同步,豬價雖然也有回落,但幅度很小,而且1月開始就又出現了上漲,整體仍處於超高利潤區間。而11月以來,雞價一跌就之下下跌,到年前1月中旬,主產區毛雞價格已經跌至3元/斤附近,較前期的高點下跌近60%,養殖已經陷入深度的虧損。雞價下跌,源於產能增長太快,需求增長不達預期,供應相對過剩所致。

所以,節前節後豬價、雞價走勢大不同,根本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豬太少了,雞太多了。

豬到底少了多少?豬少的原因是非瘟疫情的影響。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我國豬肉產量較上年減少1148萬噸,降至4255萬噸,同比下降21.3%,創下15年來的新低,2019年底全國生豬存欄3.10億頭,比上年底減少1.18億頭,下降近30%。2020年,豬肉產量大概率會繼續下降,有機構預計2020年我國豬肉產量將進一步下降至3400萬噸,所以,今年的豬價或許很難下降。

受新冠影響雞價大跌 如何控制產能過剩成為新課題

那雞到底多了多少呢。2019年,由於豬雞的行情都很好,而豬雖然價格很高但有非瘟疫情的影響,養殖難度比較大,所以很多人轉而去養雞,各地都在新建養雞場。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我國禽肉產量達到2239萬噸,較上年增長245萬噸,增長幅度達到12.3%。4季度末我國家禽存欄達到65.22億隻,比上年同期增加4.85億隻。2016年,全球禽肉第一大國的美國禽肉產量2148.3萬噸,估計2019年我國的禽肉產量已經可以比肩美國了。

2019年,很多人養雞,看好的是豬肉替代,相信如果豬肉供應下降,豬肉價格大漲,自然會有很多人選擇不吃高價豬肉改吃價格便宜很多的雞肉。但事實上,雖然網絡上“吃雞”盛行,但現實中消費者對雞肉的喜愛程度還是不及豬肉。畢竟,從數據上看,2019年,豬肉產量少了一千多萬噸,而雞肉產量不過就增加了兩百多萬噸,怎麼突然就供應過剩了呢。

當然,從全球範圍來看,禽肉早就取代豬肉的地位,無論是從環保、糧食安全甚至是健康角度來看,禽肉都比豬肉更有優勢。我國的禽肉市場也依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需要時間,消費習慣的改變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無序擴張,隨之而來的必然是風險。如果參考國外,以美國為例,禽肉取代牛肉成為美國人餐桌上最受歡迎的肉類,美國的禽業協會、整個行業其實是做了很多的努力的,這一點,其實很值得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