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尋蹤乾隆御花園 &北教場大營|

故事:尋蹤乾隆御花園 &北教場大營|| 乾隆皇帝六次走運河光臨嘉興

1

清朝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把南巡作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這樣既可飽覽江南的水鄉美色,又可察悉地方官吏是否有不法之舉,水利工程是否安然無恙,正如他在《御製南巡記》中寫到的:“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

乾隆皇帝六次走運河光臨嘉興,而進嘉興府城之前,基本上都要在嘉興市區臨近端平橋的運河西邊的北教場駐蹕一晚上,次日一早啟程進嘉興城。

人們因此把這個北教場稱為“乾隆御花園”。

2

我在清光緒《嘉興府志·臨幸程站圖》中看到,北教場的位置和標註著“杉青閘”的位置隔著一條運河,在臨近端平橋的運河西邊,這裡房屋密佈,應是當時驛站住宿之處,教場練兵處還要稍遠些。這裡離百步橋不遠。

北教場在明代就已存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浙直總督胡宗憲在平湖乍浦附近的沈莊大敗倭寇,殲滅倭寇2000餘人,胡宗憲在嘉興北教場將擒獲的倭寇頭目陳東、葉麻、辛五郎斬首,大快人心。

清代,因為周圍有大湖,這個北教場作為訓練水軍之用,寬闊的場地也可作為步軍騎射之所。

故事:尋蹤乾隆御花園 &北教場大營|| 乾隆皇帝六次走運河光臨嘉興

3

當時乾隆南巡時,水路一般每隔六七十里,就要設立一個大營,以便皇帝及隨從人員休息之用。乾隆從江蘇吳江南鬥圩大營啟程至北教場大營為六十四里,北教場周圍空曠,於安全保衛也方便,因此成為乾隆駐蹕於此的最佳場所。

《嘉興府志·巡典》載,

乾隆曾於乾隆十六年(1751)、

乾隆二十二年(1757)、

乾隆二十七年(1762)、

乾隆三十年(1765)、

乾隆四十五年((1780)、

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下江南。

其中有十次(包括回程)就駐蹕在北教場大營。

其中第一次下江南的路線為:

“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至蘇州府吳江縣南鬥圩大營,啟鑾至嘉興府秀水縣北教場大營駐蹕。

駐蹕次日啟,鑾經嘉興府城,幸煙雨樓、三塔寺至桐鄉縣石門鎮大營駐蹕,

又次日啟,鑾幸杭州。

三月,迴鑾至嘉興,駐蹕如前。”

故事:尋蹤乾隆御花園 &北教場大營|| 乾隆皇帝六次走運河光臨嘉興

4

第一次南巡的排場十分隆重,同行的有皇太后鈕祜祿氏、皇后嬪妃,還有隨從大臣、侍衛人員,共2000餘人,前呼後擁,浩浩蕩蕩。沿途地方官員爭相獻媚,奇珍異寶,競相獻上,只是苦了老百姓,直弄得民間怨聲載道,叫苦連天。乾隆此後五次南巡的行經路線也大致相同。

北教場大營成為乾隆南巡駐蹕最多的一個場所。

乾隆南巡,當地官員是絲毫不敢怠慢的,必定要提前一天出境接駕,也就是提前乘船趕到浙江與江蘇交界的王江涇長虹橋水域接駕,因此也有了清咸豐年間嘉興畫家顧梁的畫作《虹橋畫舫圖》,畫中水上官船的熱鬧場景,也真實地反映出當時乾隆下江南官員接駕的場面。

嘉興地方官員將乾隆接駕後,引導前往北教場大營休息,第二天還要陪同皇帝觀賞煙雨樓等地,最後送到嘉興與杭州的交界處,這才算任務完成。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第五次南巡駐蹕在北教場大營,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駐浙江水營》:

“江南水營屋三間,已謂不當心踖踧。

浙江水營倍過之,點綴亭臺及花木。

爭強長此竟安窮,今駐明發只一宿。

未曾預戒吾之過,實不思及此預督。

將求吾喜喜何曾,益覺怦怦增鞫恧。”

在這首詩中,乾隆感到前面經過的江蘇水營屋子已經夠大夠多了,可嘉興北教場大營設置的場所更奢華,建造的御花園亭臺樓閣、花草蔥蘢真是浪費。自己也只住一個晚上,看到這種景象,自己越發感到“怦怦增鞫恧”的慚愧啊。

故事:尋蹤乾隆御花園 &北教場大營|| 乾隆皇帝六次走運河光臨嘉興

5

雖說乾隆駐蹕北教場大營僅一晚上,可朝廷中的大臣一定要在此處建成一個乾隆喜歡的御花園。就在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朝廷就給嘉興地方官下諭,要求在北教場大營將乾隆駐蹕處的御花園按照要求建好,

“地基計廣二十二畝一分八釐五毫,

石岸計長七十二丈六尺,

外宮門,內宮門,御座,御書房,照廳,

左右迴廊,照壁,小花園。”

御花園中要奇石羅布,佳木蔥蘢,一定要情趣盎然,還要種植各類名貴樹木,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因為乾隆喜歡作詩,御花園還要為他賞花探幽、吟詩作賦、揮毫潑墨提供便利條件。

故事:尋蹤乾隆御花園 &北教場大營|| 乾隆皇帝六次走運河光臨嘉興

6

時代的變遷,特別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太平天國運動,清朝廷岌岌可危,皇帝在皇位上都有點坐不住了,地方官員們更是惴惴不安,嘉興北教場大營也就荒蕪起來,以後逐漸變成了農民的菜地和稻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此地開始陸續建起工廠和居民住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原先的嘉興北教場大營早已成為繁華的市區一部分,幸福的居民享受著新時代美好的生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