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時越安靜越好。其實不然,心理學家建議這樣更好

朋友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每當孩子放學回到家做作業的時候,她和老公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為此,在孩子上小學後,她還調整了做晚飯的時間,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做作業時,自己在廚房叮叮噹噹地吵到孩子。家裡的電視、音箱等也都關了。希望這樣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朋友跟我說,雖然還不用輔導孩子功課,但是每天那個把鐘頭也挺幸苦的,真是大氣都不敢出。

但是,心理學家的實驗卻表明,這樣的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

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時越安靜越好。其實不然,心理學家建議這樣更好

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史蒂文·史密斯,他設計了一項實驗,試圖揭秘什麼樣的環境更有利於學習。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3個教室,分別是安靜教室、爵士樂教室和古典音樂教室。

顧名思義,安靜教室中什麼背景音都沒有,保持安靜;爵士樂教室中會一直播放一首爵士樂;而古典音樂教室會一直播放莫扎特的樂曲。

參加實驗的學生們被分成3組,分別進入3個教室進行學習,任務是記憶40個單詞。其中兩個音樂教室,在學生進入之前就在播放該音樂,學生們並不知道音樂也是實驗的一部分。

10分鐘後,學生們離開教室。

2天后,學生們回來,參加記憶測試,看看能默出多少單詞。

不過學生們被重新分組。比如原來在安靜教室進行學習的學生,被分成3組,分別進入上次的3個教室默寫。同樣,原來在爵士樂教室和古典音樂教室學習的學生,也分別被分為3組,去到3個教室進行默寫。

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時越安靜越好。其實不然,心理學家建議這樣更好

試驗結果,在爵士樂教室學習,後來又在爵士樂教室測試的學生,平均記住了40個單詞中的21個。

這個數據,是在爵士樂教室學習,卻去了另外兩個教室測試學生成績的一倍。

還有在古典音樂教室學習,後來又在古典音樂教室測試的學生,成績也遠遠高於那些在古典音樂教室學習,卻去了另外兩個教室考試的學生。

看起來,沒有換環境的學生表現都不錯。

但是,也有例外。那些最開始在安靜教室學習,後來也留在安靜教室測試的學生,平均只能記住11個。

史密斯分析,學習時,包括背景音樂在內的周邊環境,能夠給大腦提示,幫助大腦“還原”更多信息。而安靜的環境,缺少帶有標識感的元素,也就沒有能起到提示作用的信息,也就起不到“還原”效果。

也就是說,安靜的學習環境並不利於記憶,不如來一些音樂之類的背景音。

或許,在肯德基、麥當勞這樣有些嘈雜的環境裡學習,效果也會比那些完全安靜的書房效果好一些。

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時越安靜越好。其實不然,心理學家建議這樣更好

這就是《如何學習》中介紹的一個發現。在關於學習這件事上,可能我們很多固有的認知都是不準確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

比如連續集中的學習,和分成幾次來學,儘管前者看起來非常用功,但後面的“分散式學習”效率能提高一倍。這是“間隔效應”在發揮作用。

如果一項任務比較艱鉅,“拖延症”反倒可能是有益處的。因為如果先開個頭,然後去做別的事情,等返回來時會發現順利很多。這就是“醞釀效應”。

……

在《如何學習》一書中,我們還能發現更多學習的奧秘。

當然,這些奧秘並不是靈丹妙藥,真正應用時,是否能夠發揮作用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但瞭解這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更快地尋找到時候自己的學習方法。

點擊鏈接,看看2萬位讀者的留言,是否會引起你的共鳴?


搬書回巢,新浪微博認證書評人,有書智庫領讀達人。圖書編輯、網絡編輯、運營編輯……這麼多年,兜兜轉轉還是和文字打交道。我願搬書回巢,助你師逸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