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編者按】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文化旅遊,也並非所有鄉鎮只有旅遊一條路可走,我們應該大膽鼓勵不同鄉鎮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面向市場的特色產業經濟,實現多條腿走路。旅遊與工業發展並非是二元對立關係,旅遊業屬於工業的範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無煙工業。沒有強大的工業支撐,旅遊業就成了無源之水,單靠旅遊一業,隱藏諸多發展危機。發展旅遊業與發展工業不但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缺之不可的。當然,我們反對的是汙染大,破壞自然,後遺症突出的重工業、夕陽產業。必須大力發展旅遊企業及相配套的旅遊產業鏈,實施旅遊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扶持生態工業發展,促進工業與旅遊融合發展。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金沙江古村——宏文村遠景


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

——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楊傑宏

從2010年開始,筆者在玉龍縣龍蟠鄉前前後後進行了一年多的茶馬古道調查,闡述了龍蟠與茶馬古道之間深層複雜的歷史文化關係及現實意義,提出了龍蟠鄉要結合茶馬古道歷史文化品牌,依託麗江、大理、香格里拉三大旅遊地優勢,搞活龍蟠茶馬古道為核心的文化旅遊,帶動整個金沙江黃金旅遊線路的戰略構想與實施規劃。2014年10月筆者把金沙江文化旅遊納入麗江整體規劃的建議提交給了當時麗江市市長,並給予了積極的回應,也引發了一些有識之士的關注與討論,催生了金沙江文化旅遊作為麗江旅遊第三極的新概念,並納入到麗江市發展規劃中。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龍蟠鄉觀玉龍雪山六座雪峰


一、旅遊也是一項高風險的產業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並不認為龍蟠只有搞茶馬古道一條生路,說實話,金沙江文化旅遊至今依然還是處於麗江旅遊的“第三世界”級別裡,整個麗江的西部旅遊仍處於蟄伏狀態。旅遊只能是龍蟠,金沙江區域,乃至麗江的一個選擇項目,而非全部。我們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筆者也並不主張龍蟠為發展文化旅遊而捨棄多元化發展途徑,在實際情況中也並不可取。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做法是最危險的。正如麗江文化旅遊可謂如日中天,在麗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也必須看到過分倚重旅遊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大量遊客湧入麗江給麗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應,但也給本土文化帶來了強烈的文化衝擊,傳統文化面臨諸多斷層、失傳危機,麗江古城在短短二十年間成為“新麗江人”為主體的“新古城”,人口置換帶來了文化置換,文化主體性面臨重大挑戰。從歷史經驗看,任何文化創新基於傳統的有效繼承之上,“以我為主”的文化主體性尤為關鍵,不然,極易在“包容、開放、融合、創新”等看似普世性價值的主導下迷失自我主體性,導致文化特質的異化、同化,從而對文化自我創新的內生動力造成衝擊與損傷。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龍蟠特色產業:金沙江烤煙


其次,旅遊也是一項高風險的產業,一旦有戰爭、疫情、地震、水災等自然災難、非正常事件等,對依靠外來遊客為主的旅遊業必然造成滅頂之災,2003年的“非典”事件就是明鑑。另外,旅遊業還隱藏著發展危機,某一旅遊地或景區現在的紅火一時也並不意味著長盛不衰,如果市場預判失誤,人才儲備及產品創新開發不足,景區軟硬件升級滯後,服務水平下降,客源分化,景區同質化嚴重等等諸問題,也可導致一個旅遊品牌的倒下。麗江古城裡的一隻蒼蠅、一瓶啤酒也曾引發過麗江旅遊的整改風暴。所以旅遊業並非是一本萬利、高枕無憂的保險產業。

再次,旅遊產業的發展模式並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標準,即使在麗江這樣一個旅遊重地,旅遊熱點僅集中在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瀘沽湖等幾個少數區域,談不上以點帶面的共同發展格局,麗江一區四縣至今仍有許多旅遊空白地點,而不少區域的客觀條件也並不適合開發旅遊。旅遊對地方財政拉動作用相對有限,對所在地的物價高漲、生活成本上升、社會風氣惡化等方面皆有不利影響。這些都值得我們的警惕與深思。

當然,筆者並不苟同“旅遊萬能論”,也反對“旅遊萬惡論”,而是強調從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旅遊,尤其對發展中的問題要有清醒與理性的認識,以便防患於未然,即使發現問題,也有利於集思廣益,對症下藥。麗江政府提出了清潔能源開發(水電),提速工業發展,生物資源開發,引進高新科技企業,擴大烤煙、林果等經濟作物的多項戰略舉措。這種多條腿走路的方法是麗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障。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龍蟠特產魯南梨


二、龍蟠個案:多條腿走路才能加快致富步伐

對龍蟠而言,文化旅遊也是一項勢在必行的戰略決策,但絕非意味著忽視或放棄以前探索成型的發展途徑。文化旅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它與政府宏觀政策、規劃、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學術研究、文化保護狀況、民眾態度等多個方面密切相關,同時與麗江、迪慶、拉市、虎跳峽鎮、石鼓等周邊區域的旅遊發展相依相生,周邊鄉鎮旅遊質量及效應的“大氣候”決定了龍蟠旅遊的“小氣候”,所以龍蟠茶馬古道旅遊並不是一廂情願的單幹行為。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龍蟠曾經出口國外的阿喜辣椒


從現實情況來看,龍蟠地處金沙江河谷地帶,歷史上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魯南梨、阿喜辣子、江邊辣在麗江、省內享有盛譽,現在烤煙、林果經濟、養殖業成為龍蟠的支柱產業,且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尤其是烤煙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成為龍蟠的龍頭產業,對政府的財政收入、百姓的經濟收入都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從2009年到2011年的三年時間裡,全鄉烤煙種植面積分別為5786畝,7971畝,10750畝;菸葉擔數分別為16200擔,24700擔,30100擔;產值分別為1420萬元,1800萬元,2700萬元。金沙江菸葉成為國內菸草業競相收購的優質原料煙(參見龍蟠鄉政府材料《龍蟠鄉2009—2011年實施以煤代柴情況報告》)。

這些優勢產業不但不應該忽視,更應該擴大優勢,更應該進一步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推動龍蟠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這些優勢產業的發展不但不影響龍蟠文化旅遊的發展,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發展根基,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2010年在阿喜村舉行的麗江茶馬古道研討會閉幕式現場


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展優勢產業過程中,政府這隻手只能指導,而不能指令,只能扶持,而不能包辦,不能與群眾爭利,只謀事而不謀利,尤其是尊重、支持群眾的自我發展、自我創新能力,肯定群眾參與市場經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1998年,宏文村的和見春、和傑林為了尋找一種能補充小春空缺的經濟作物,帶隊到周邊地州進行學習考察,由此開始試種大蒜,經過20多年的探索實踐,宏文村帶動起來的大蒜產業成為龍蟠鄉的支柱產業之一,到2011年,全鄉大蒜實現產值570萬元,後期發展的草莓實現產值270萬元。龍蟠鄉也是近年內崛起的麗江養殖業大鄉,全鄉規模養殖戶34個,2011年全鄉生豬存欄13783 頭,出欄12154頭;家禽存欄44612 只,出欄51200 只;牛存欄3371 頭,出 欄1901頭;羊存欄146 只,出欄589只。新尚村地處龍蟠鄉的山區,傳統農業經濟只能基本解決溫飽,在老書記和積華的帶動下,大力發展林果經濟,村裡形成了核桃、黃梨、青梅等多元林果經濟產業,由全鄉聞名的貧困村變成了小康致富村,並帶動了全鄉林果產業的迅猛發展,2011年,全鄉青梅實現產值 40萬元,黃皮梨實現產值170萬元,核桃達產值達785萬元。筆者到新尚村調查時,70多歲的老書記正在帶領家人建紅鱒魚基地。老書記認為,養殖紅鱒魚最關鍵的是水質與技術,技術方面麗江已經具備可以學習的條件,而水質好是新尚村的一大優勢,紅鱒魚以味美、營養豐富、健康生態而廣受消費者青睞,麗江作為國際旅遊名市,每年上千萬遊客湧入,消費市場條件極為可觀,加上現在修建的麗香(麗江—香格里拉)鐵路線經過新尚村,以後新尚村不僅可以成為遊山玩水的好去處,也是遊客在此垂釣、觀魚、吃魚的最佳農家樂。

這些都說明了一個質樸的道理:多條腿走路才能加快老百姓致富的步伐。瞄準市場,結合實際,大膽嘗試,多元發展,多頭開花。本土產業的發展壯大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尤其使地方政府、企業、群眾參與旅遊能力得到提升,有利於文化旅遊的健康、持續發展:三股水豆腐、石鼓涼粉、魯南梨、阿喜辣子、江邊辣、青梅酒、紅鱒魚等土特產成為遊客體驗地方飲食民俗的拳頭產品,也是促進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地方產業。當然,這裡也有規模生產,網絡化銷售,品牌化經營明顯不足的諸多發展中的問題。但這樣的多條腿走路的發展途徑是可靠的,是可持續發展的。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虎跳峽口觀玉龍雪山


三、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文化旅遊

本文重點是說明兩個觀點:一是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文化旅遊,也並非所有鄉鎮只有旅遊一條路可走,我們應該大膽鼓勵不同鄉鎮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面向市場的特色產業經濟,實現多條腿走路。二是旅遊與工業發展並非是二元對立關係。在一些人心目中發展工業往往與濃煙滾滾、汙水橫流的印象聯繫在一起。其實旅遊業也是屬於工業的範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無煙工業。沒有強大的工業支撐,旅遊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發展旅遊業與發展工業不但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缺之不可的。當然,我們反對的是汙染大,破壞自然,後遺症突出的重工業、夕陽產業。必須大力發展旅遊企業及相配套的旅遊產業鏈,實施旅遊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扶持生態工業發展,促進工業與旅遊融合發展。

對麗江來說,全域旅遊並不意味著每一個鄉鎮都要打造成旅遊小鎮,這不現實而且也並不可能。我們應該鼓勵不同鄉鎮結合自己實際,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全域發展,才能續寫麗江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注:本文摘引自楊傑宏著《龍蟠故事:茶馬古道民族誌》,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本文曾入選楊福泉主編的《麗江市和迪慶州旅遊與文化互動發展研究》一書。本文的標題與內容略有改動。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作者簡介】楊傑宏,納西族,雲南麗江人,人類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南方史詩與神話,在東巴神話方面著力較多。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作者(左1)2010年龍蟠鄉調查留影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圖文提供 楊傑宏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第280期◇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楊傑宏】並非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旅遊—從發展龍蟠鄉產業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