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有一座纪念馆,有6位老汉的故事,他们竟让沙漠披上了绿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百年来,甘肃的沙漠给了文人墨客无限的遐想空间。然而只有身居其中,才能切身体会到沙漠不断挤压人类生存空间,逼迫绿洲步步后退的残酷现实。但人类从未屈服,从四面八方向沙漠进军,不断延缓着它的扩展。

河西走廊流传着两句俗语。“要想挣银子,来到大靖土门子”和“八步沙不治,土门子不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甘肃省古浪县大靖土门子的人都在为“挣银子”忙活着,唯独有六个特别的老人却担忧“土门子不富”而去治沙,让人们很难理解。

在2019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38年来,从一道沟到十二道沟,三代治沙人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这样的数目,是否也让你叹为观止?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位于八步沙林场,展馆用大量图片、实物、影视、蜡像等形式,再现并记录了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艰苦奋斗、治沙的奋斗历程。展厅中建有一座“警世亭”,里面悬挂着“警世钟”,钟旁边的《“五·五”沙尘暴警世钟铭》记录了发生在1993年五月五日的一次特大沙尘暴,这是土门子人难以磨灭的惨痛回忆。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以《绿之梦》为主题,多维度表达八步沙人追逐绿色之梦的家国情怀,多手段展现古浪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画卷,旨在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进生态美、百姓富、产业优的小康进程中建功立业。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是《遗梦·沧海桑田,生态失衡》;第二单元主题是《寻梦·筚路蓝缕,力缚黄龙》;第三单元主题是《追梦·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第四单元主题是《筑梦·筚路蓝缕,力缚黄龙》;第五单元主题是《圆梦·共襄义举,同佑绿色》。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在武威市古浪县南边的一个风沙口。土门镇距这个风沙口只有5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不治沙,村庄可能早就被黄沙埋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老汉,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一步一步、一亩一亩、一方一方,把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治理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这六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六老汉”。

“六老汉”总结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颇有成效。时间慢慢给出回报,他们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发了芽,一片片小手一样的绿叶在风里左右摇摆,看似弱不禁风,却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一年又一年,黄色的沙漠有了绿的色彩。


如果你去过沙海林带,恐怕早已想象不出38年前它的模样。如今,这里梭梭花开得绚丽无限,绽放着生命的新鲜、坚韧与美丽。梭梭林间有沙棘、枸杞、榆树和沙枣树,它们和梭梭林连成一片绿色防风固沙林带,蜿蜒环合着一望无际的庄稼田。这一道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八公里的绿色防沙屏障,竟是用双手一棵棵栽出来而非上帝大笔一挥的杰作。在这里,你可以确信,人真的可以创造出绿色奇迹。(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