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德”這個詞,到底來源於佛教還是道教?

大家對“陰德”這個詞都很熟悉,平常老人們勸人時經常說:“多積點陰德吧!”

自從去年末學寫了一篇關於“積陰德”的文章後,網上就鋪天蓋地到處是“積陰德”了,並且很多人在標題前面加上“佛教”兩個字,讓很多人誤認為“陰德”就是佛教的思想。這個需要提醒一下大家,“陰德”最早其實是道家思想,佛教是很少提及這個詞的,所以末學從來不敢打著佛教的旗號,去寫“積陰德”的文章。下面我們仔細看一下這個詞的來龍去脈。

“陰德”這個詞,到底來源於佛教還是道教?

陰德是一個漢語詞彙,最早出自於《禮記.昏義》:“天子聽男教,後聽女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治。”鄭玄注:“陰德,謂主陰事、陰令也。”也就是當時“陰德”這個詞,指的是天子後宮的事情。

《周禮•春官·大宗伯》上記載:“以天產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鄭玄注引鄭司農曰:“陰德,謂男女之情,天性生而自然者……情性隱而不露,故謂之陰德。”這裡指的男女之間那種隱而不露、相互親愛的天性。

“陰德”這個詞,到底來源於佛教還是道教?

所以說“陰德”這個詞最早跟積德行善是沒什麼關係的,更和佛教沒有半點關係。一直到西漢淮南王劉安撰寫《淮南子》後,“陰德”這個詞才有了現在的含義。《淮南子•人間訓》中說:

“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陰行者,必有昭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那些在暗中積德的人,必然會得到公開的好報;那些暗地裡施惠的人,也一定會獲得顯耀的名望。

《淮南子》這部書是一部早期的道家經典,並且在很多道教經典中都提到“陰德”,比如《呂祖全書》、《悟真篇》、《唐太古妙應孫真人壽論》、《玄天上帝百字聖號》等等,都經常勸人積累陰德。

那從什麼時候“陰德”又成了佛教思想呢?

這得從《了凡四訓》這本書說起,書中說到:“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陰德”這個詞,到底來源於佛教還是道教?

因為當年印光大師極力倡導這部書,所以很多人就把“陰德”當作佛教思想了,其實佛教講的是功德,而不是陰德。《了凡四訓》這部書,並非佛教經典,只是一部善書,雖然是善書,但也符合佛教的教義,並且很適合當下眾生的根機,所以印光大師才極力向大家推薦。

所以說“陰德”這個詞,其實是來源於道家思想,並非佛教思想。雖然末學也是一位學佛的弟子,但還是感覺有必要澄清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