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孩子到底該不該打,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對身邊的事物沒有分辨對錯和好與壞的能力,所以有些人覺得這並不是孩子的錯,不該打孩子。還有人覺得,家長一味地講道理孩子也聽根本聽不進去,錯誤該犯還是犯,該打!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打孩子從來是不是目的,父母打孩子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對自己的懲罰充滿畏懼,打孩子未必全是負面作用,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的說過,在一次《圓桌會》上,李玫瑾教授就曾根據懲罰闡述過這樣的觀點。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李玫瑾教授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其實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是,在一些原則的問題面前,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怕了就很難再去違背規則,這是保護孩子的一種方式。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根據李玫瑾教授的話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給孩子立規矩是必要的

孩子在0~6歲時,性格和人格都還沒有發育完善,尤其年紀相對小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就像是一張白紙,父母的教育在這個年紀的孩子面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會影響到孩子未來每一步的發展的。所以給這個年紀的孩子立規矩,是教育中的第一步。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比如一些生活上的習慣、為人處事的分寸感、道德修養這些都是這個年紀應該上的必修課,絲毫不能馬虎。制定規矩,就要有相應的懲罰制度和獎賞制度,獎罰分明帶來的公平,會讓孩子更願意去服從父母建立的規則。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2、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甜蜜罐中長大的,全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因為教育方式的改變,使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嬌生慣養隔代親也正一步步的“摧毀”著他們。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但是一旦走出了家門就會傻了眼,扛不住一點點的壓力,心理的承受能力非常差,即便是沒有伸手打,語氣橫一點,可能就會眼淚噼裡啪啦的往下掉。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所以與其讓孩子在外面受委屈,不如好好的讓孩子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比如:孩子摔倒了不要馬上扶起來,鼓勵他自己起來;玩遊戲時遇到困難了,引導他而不是直接伸手送去幫助;孩子被別人搶了玩具不是冷眼看待,而是給孩子講述如何解決夥伴關係。讓孩子體會到坎坷,同時也教會他如何面對坎坷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3、讓孩子有所敬畏

孩子的敬畏心,可以避免掉很多不該觸碰的底線,要知道人有很多的界限是不可觸碰的,而這種觀念的形成正是靠懲罰來完成的。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人生有些錯誤,孩子犯了無傷大雅,說說就過去了,但是有些錯誤,一生犯一次就夠了;

這種錯誤就要懲罰,這是在保護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學會遵守和適應規則。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的方式當然不僅僅是打罵這些粗暴的方式,還有另一種方法則是灌輸式教育。用書本、用故事,讓孩子在共情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軟教育。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

正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深思

書中利用一個個精美的小故事來表達一個個大大的道理,每一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代表著一種性格的孩子,讓孩子在故事中發現自己的影子並且得到啟發,啟發是自主性的,教育效果會更加牢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