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文化趣談:萊陽人為啥把自己的方言稱作“地瓜話”?

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雖然隔海相望,但在語言體系上,卻被研究者定義為一體,稱之為“膠遼官話”。膠遼官話在內部也可以細分為很多小片,比如福山片、文榮片、蓬黃片等等,不過提到它們的共同點的時候,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海蠣子味”。在不少語境當中,“海蠣子味”就是膠遼方言的代名詞。

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同樣位於膠東半島的萊陽,提到自己的方言的時候,卻很少說“海蠣子味”,而是稱之以“地瓜話”,這是為什麼呢?

膠東文化趣談:萊陽人為啥把自己的方言稱作“地瓜話”?

(萊陽北鄉出產的地瓜)

按照字面的理解,“海蠣子味”主要是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而“地瓜話”則有內陸鄉土環境的意味,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的朋友就會說,“海蠣子味”的地區,是靠海吃海;“地瓜話”的地區,則是靠山吃山。

膠東文化趣談:萊陽人為啥把自己的方言稱作“地瓜話”?

(萊陽火車站)

誠然,萊陽不是一個海岸線很長的縣市,但南部也畢竟靠海,海蠣子、大蝦等海鮮也經常能吃的到。如果按照上面的邏輯推論,應該是萊陽北鄉的人說“地瓜話”,南鄉的人說“海蠣子話”才對,可事實並非如此,大凡萊陽境內,無論東西南北,鄉里鄉村的人們(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提到自己的方言的時候,都說這是“萊陽地瓜話”,西留、河洛如此,穴坊羊郡亦然。

膠東文化趣談:萊陽人為啥把自己的方言稱作“地瓜話”?

(穴坊五龍河口出產的蛤喇)

實際上,因為面積比較廣闊(主要是南北距離長),萊陽境內的方言也各有不同,所謂的“萊陽話”,只不過是一個統稱的概念而已。對於這一點,《萊陽縣誌》也認為,境內方言多受相鄰縣市的影響。比如,東部山前店、赤山的口音接近海陽徐家店、發城,東北部河頭店、沐浴店的口音接近棲霞蛇窩泊,西北部譚格莊口音近似招遠畢郭,西南部穴坊一帶,則跟即墨類似。筆者曾聽聞一位經常到各鄉趕集的朋友說,不同鄉鎮之間的口音都多少有些差別,說快了的時候,他也不能完全都聽明白。

膠東文化趣談:萊陽人為啥把自己的方言稱作“地瓜話”?

(萊陽城區夜景)

萊陽境內的方言雖然不盡相同,但卻並沒有哪個地方自立門戶,單獨稱呼自己的方言,而都是統稱為“萊陽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萊陽縣城的向心力比較強。就地理位置來說,城區位置大致位於萊陽地圖的正中間,到南北之間距離相仿,交通也比較方便,有效得起到了文化平衡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無論出身南鄉還是北鄉,只要考中功名之後,大多會搬到城區居住,城區文化也被視作萊陽文化的統一代表和風向標。

膠東文化趣談:萊陽人為啥把自己的方言稱作“地瓜話”?

(萊陽五龍河風光)

在這種背景下,因為萊陽城區距海相對較遠,在“海蠣子”和“地瓜”之間,更傾向於“地瓜”。穴坊、羊郡等南部鄉鎮唯城區馬首是瞻,於是雖然靠海但也說“地瓜話”。

關於“地瓜話”這個詞有什麼具體含義?似乎沒有正式的定義和解釋,按照民間的說法,因為地瓜長在地底下,是一種土到家的作物;且地瓜屬於粗糧中的粗糧,用地瓜來形容方言,就是調侃萊陽話太土的意思。

但芋頭和土豆也都是長在地裡的作物,為何萊陽人不用這兩種,而單單青睞地瓜呢?這或許是由於萊陽人口稠密,老輩生產力有限,眾多人口很大程度上都是要靠地瓜養活,因此萊陽人對地瓜帶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另外地瓜雖然是粗糧,但粗中帶甜,細細咂摸,有一種甘甜的味道,用來形容鄉音,也蘊含著一種美美的感覺。

有趣的是,海陽的北部(老北山)地區,在歷史上也是老萊陽縣的一部分,因此在方言上受萊陽影響也不小,當地人有時也把方言自稱為“老北山地瓜話”。但在完全不靠海的棲霞,卻基本沒有“地瓜話”這個概念。從這一點也能看出,地瓜話雖然是內陸鄉土環境的產物,但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個稱謂,算是萊陽特殊地域文化的一個結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