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式還是烏鴉式,疫情下,哪種學習方式才能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這幾天孩子在家上網課,面對教育模式的陡然改變,許多孩子遭遇到了學習上的困境,好比從“普通難度”變成了“試煉場的難度”。傳統教育體制適合在給定的環境下學習,如果把這個環境從教室遷移到了家中,那麼環境就會給學習添加困難。就好比鸚鵡和烏鴉的例子:

鸚鵡有很強的語言模仿能力,主人說一個短句,多說幾遍,它就能重複。鸚鵡依靠這種模仿能力獲得主人的認可,在主人家生存下來,但當它離開主人家迴歸野外,它學到的這些對於它的生存不會有任何的幫助。

再來看烏鴉,烏鴉來到城市,面臨一個任務就是找食物。它找到了一個堅果,需要打開用喙啄打不開,從天上往下丟也不行。在這個過程中,它無意中發現堅果在路上,車軋過的時候,果殼就碎了。但是烏鴉又發現,雖然果殼碎了,但是自己飛到路中間去吃也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沒有老鳥教導它,也沒有大量訓練的機會,烏鴉只能靠自己觀察,它又發現在靠近紅綠燈的路口,車子和人有時候停下了。


鸚鵡式還是烏鴉式,疫情下,哪種學習方式才能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經過思考,它進一步領悟出紅綠燈、斑馬線、車子停、人行道者之間複雜的關係。於是,烏鴉選好時機把堅果拋到斑馬線上,等車子軋過去,然後等到人行燈亮了,車都停在斑馬線外,它就可以從容不迫地飛過去,吃到地上的堅果。通過烏鴉吃堅果的例子,帶給我們兩點重要的啟示:

一、 作為一個有自主意識的生命體,它有與生俱來的觀察、感知、學習和執行的能力。

二、 在這件事上,烏鴉沒有老鳥教導,也沒有機會訓練,完全是自主訓練的結果。

鸚鵡式和烏鴉式的學習,人天生都具備,而且一旦用起來比動物更加得心應手。但是人和人之間,為何還存在那麼大的差別呢?因為後天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的哪種能力更加強一些。如同現在正在上網課的孩子,換了一種環境和學習方式,有些孩子便喪失了思考和觀察的學習能力。在快速變化的今天,強化“烏鴉式”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更為重要的事。


鸚鵡式還是烏鴉式,疫情下,哪種學習方式才能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教育體制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國情是九年義務教育,加上高中的三年,一共是12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K12教育。這個K12的教育基地,是100多年前,1893年由普魯士人法明實施的。他們通過把知識點進行分學科、分模塊進行教學,而學生通過記憶背誦、模仿訓練來學會這些知識點,是不是有點類似於“鸚鵡式”的學習方式呢?

通過這個體系,他們倡導的是免費的公共教育,旨在讓上百萬的不識字的農民變成技術工人,從而也讓德國變成世界強國。可是,人類要從工業時代進入全信息覆蓋時代了,社會發展趨勢表明它將來需要的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

法國Balyo機器人公司CEO,Fabien Bardine曾談到,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將大規模替代人類重複性勞動,並創造1000萬需要創造力的工作崗位。還有不少行業大咖預測,下一輪的下崗潮將是白領的下崗潮,很多職業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無數的年輕人將要到新的經濟圈去尋找工作。

因為,以灌輸知識為主的的普魯士教育體制,很難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現代人。這可能也是許多家長焦慮孩子未來的根本原因,那麼孩子需要具備的學習能力究竟是怎麼樣的?


鸚鵡式還是烏鴉式,疫情下,哪種學習方式才能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極有可能成功》告訴我們這些

《極有可能成功》是一部教育記錄片,講述的是一所項目制大學裡發生的事情。這部記錄片介紹了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一所創新學校—High Tech High,這所中學放棄了分學科的教學方式,放棄了分時間的上下課,放棄了統一的考試。他們採用的是以完成一個項目為目標的跨學科學習。

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學生們需要查資料的查資料,需要用到物理力學知識的去學物理力學知識,不知道去哪裡找學習工具的向老師求助。學生忙於這些自主選擇的項目,為學期末、學年末的大型展覽展開自我學習。

雖然High Tech High用項目學習代替課堂教育,但是學生的成績並不會差,有兩個數據可以說明。一個是他們學生的平均成績比地區平均水平高出10%,另一個是他們學生的大學錄取率是98%。自主學習方式,能從本質上改變傳統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成為適應新時代人才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作為家長,雖然我們不能選擇學校,但是我們能選擇和孩子一起參與項目制的事情。比如:支持自己的孩子學習編程,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製品,前提是你只當孩子的副手,孩子才是發號施令的人。在一起完成項目的同時,可以經常換位思考,我們的行為是強化了還是抑制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鸚鵡式還是烏鴉式,疫情下,哪種學習方式才能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網課,傳統教育向自主學習的轉變

這幾天,大家可能被這些新聞觸動了。15歲的女孩楊秀花,每天要爬一個小時陡峭的山路,來到距家4公里外的懸崖,窩在崖壁邊上課,因為只有這裡才有信號。零下3度的西藏昌都,雪山頂上,斯朗巴珍正在上網課。家鄉四周雪山環繞,網絡信號差,她每天需要步行30分鐘到山頂找網上課。

離開了賴以學習的課堂,網絡教育徹底顛覆了傳統教學,也是最能夠體現出孩子是否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試煉場。有的孩子開始偷懶了,一上課就網速不好,沒有攝像頭;一提問就閉麥,躺在被窩裡吃零食。兩款網遊《王者榮耀》、《和平精英》這段時期內均創造歷史新高,而這兩款遊戲的用戶絕大多數是青少年學生。


鸚鵡式還是烏鴉式,疫情下,哪種學習方式才能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自主學習不僅包括了對學習的整合,也包括自律性、目標感和專注力的把控。回到烏鴉式學習的例子,如果烏鴉沒有給自己樹立清晰的目標→吃到堅果裡的肉,他就不會去觀察、感知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做到足夠的專注,它才能分清斑馬線、紅綠燈和人行道之間的邏輯,知道把握最佳的時間點。當然其實它也需要自律,但是對烏鴉談自律有點搞笑。

這裡分享大家一個上網課的小技巧,就是提前預習。有人說提前預習算什麼技巧,但一半的孩子是不預習的,預習比上課後補習班更有用,這個行為的背後是有心理學,行為學的理論做支持的。

首先,上過網課的孩子都有體會,上著上著就很容易走神,但這不是教室,走神了也沒有從老師那飛過來的粉筆頭,走了就是走了,思維迷路了一時半會是回不來的。如果做好預習,就能點燃孩子的自信,讓他能時刻保持專注,因為老師說的他大部分都會,這當然能給他內心帶來愉悅感。

其次,對於年齡比較低的孩子,他的專注力不可能一直保持,那麼就算他分了心,過後的課程他還是能夠聽得懂接得上,也不會讓他產生“反正聽不懂,乾脆不聽打遊戲算了”的想法。上網課不是看視頻,沒有辦法來回拖拽,提前預習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最後,預習的方法是遵循“做事之前的信息輸入和思考”,好比寫文章前要查一些資料一樣,千萬不要讓孩子把預習中不會的詞抄幾遍,或者把字典上查到的內容都記住,這樣加重了預習的負擔,孩子就再也不想預習了。


鸚鵡式還是烏鴉式,疫情下,哪種學習方式才能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預習就是依託書本,語文預習類似掃盲,把課文讀一遍,不會的詞查查字典;數學把例題看一遍,想一想例題中的每一題是怎麼推導而來的,邊想邊寫例題中的填空,再把課後練習做做看;英語以熟悉為主,跟著音頻資料用最慢的播放速度,讓孩子看著書跟讀一遍,最多就是把不會的單詞用記號筆畫出來。好了,完美。

通過預習,孩子完成了一個半自主學習的過程。人的學習能力與生俱來,知識灌溉、模仿訓練知識低層次的學習,是自主學習中的第一層;而獨立思考並主動實踐的能力才是高階的學習能力。20年後,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會出現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工作。而那時正是我們孩子走入社會的候,“烏鴉式”的學習才能更好的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