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旧精魂》哪吒和他的天王爸爸是怎样被汉化的?

关于作者

白化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退休后应聘为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白化文是一位在北大丰富的学术氛围中自成一家的学者,他研究过佛教、历史学、哲学、文学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碰撞出来了很多有趣而不拘一格的学术成果。

关于本书

《三生石上旧精魂》是一本佛教学和历史、文学等等学科交叉结合出来的一本小学术集,告诉我们中国文化是如何从人物形象、基本观念和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印度佛教进行加工和本土化的。虽然说是学术集,但它并不会绷起面孔去为读者说教,白化文用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和轻快把他精心梳理出来的成果像侃大山一样聊出来,有理有据却绝不枯燥。这本书不是学术专著,而是不同学科边缘里开出来的美丽的花。

核心内容

在两千年本土化过程中,佛教文化的许多东西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本书的梳理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俯拾皆是,轮回和因果报应的观念,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神通,传说中的龙王及中国许多庞大的神仙系统,柳毅和龙女的爱情传说……都可以在古代南亚次大陆佛经故事中找到对应物。这种对应是对中国和印度宗教文化的双重丰富,也为我们看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生石上旧精魂》哪吒和他的天王爸爸是怎样被汉化的?

前言

你好,今天我为你解读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众学术书《三生石上旧精魂》,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讲的就是从中国的小说里看佛教文化是怎么被汉化的。

你肯定知道哪吒有三头六臂、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可能也会好奇中国复杂的神仙系统、因果轮回体系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是外来的。就像作者说的,中国人善于把外来事物脱胎换骨,并加入自己的东西,将它一步步中国化、世俗化,慢慢地,它们老家可就不好找了。在这一点上,你不得不感叹,中国文化吸收并改造外来文化的功力之深厚。这本书的名字取自唐代传奇小说里的一句诗,全诗大意是说凡事要追本溯源,而不要轻信文人的演绎与兴发。作者用这句诗做标题,就是因为书的主旨是希望为大家拨开一层层的迷雾,为你找到这些熟知文化现象最初的基因从哪来的。作者的办法是研究古代小说里和佛教有关的故事,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东汉为界,观察前后是否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

这本书的作者叫白化文,这是他给自己取的笔名,意思很简单:姓白的用化名来写文章。看这笔名的风格也知道,他是一位十分幽默可爱的人。白化文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北大人。北大里我们说得上来的知名教授们,比如梁思成、戴望舒、俞平伯,还有近一辈的周祖谟、季羡林几乎都和他有一些师承关系。老爷子生在北京,小时候因为母亲希望他能去北大读书,就早早把家搬到了北大红楼对门,让他从小就可以时常去北大旁听各界名师的讲座。于是后来,他就真的考上了北大的中文系,并且留在了这所学校。他本职是研究佛教和敦煌的专家,研究过佛教、历史学、哲学、文学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碰撞出来了很多有趣的学术成果。而《三生石上旧精魂》,就是佛教学和历史、文学等等学科交叉结合出来的一本小论文集。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像我刚才说的,这本书是一本小论文集,但看完它以后你会发现,里面的每一篇小论文其实都栓在一条主线上,就是我国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对印度佛教进行了加工,主要是人物形象、基本观念和文化心理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分别讲三个故事,来看看我国是怎么把印度佛教这三个方面本土化的。

第一部分

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内容。我们的古代小说里有一个类型叫做神魔小说,像大家熟悉的《西游记》《封神演义》都属于这个类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小说里的很多人物本来都不是中国人,而是从印度佛教故事里借调来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三头六臂的哪吒和他的爸爸托塔天王李靖是怎么被改了国籍成了汉人的。

《三生石上旧精魂》哪吒和他的天王爸爸是怎样被汉化的?


请你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寺庙,你是不是觉得大多数寺庙里供奉的佛或者神仙都差不多?一般,在进门的第二个大殿两侧,你都能够看到佛教四大天王的坐像,他们手里分别拿着宝剑、琵琶、伞和蛇四件法器,民间说这叫风调雨顺。这四大天王是谁呢?我们先得到印度神话里去找找。在古印度的体系里,天下被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四大天王负责各自守护和管理其中一块,也就是说,四大天王是世界的守护神。大约在隋唐时代,他们来到中国,最终在汉化的寺庙里长期驻扎了下来。在传来中国的过程中,四大天王被烙下了途中各个地方的印记。比如说,他们的形象在经过西域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你现在能看到他们头上戴的一种叫做鸟形冠的帽子和飘带就是古代西域人常见的打扮,既不属于印度,也不属于中国;而他们身上的盔甲,则是我们国家隋唐时期常见的武将装束。

四大天王里,管着北方的多闻天王,就是里面拿伞的那个人,是汉化最多的一个,我们后面的讲述也会集中在他身上。多闻天王在印度相关传说里不但是北方的守护神,还是财富之神,别名施财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财神爷。除此以外,在唐代的传说里,他还有能用法术击退敌人的本领,有点战神的意思。又是财神,又是战神,多厉害啊,所以从盛唐到宋代,这位北方天王的香火一直都比其他三位盛得多。《水浒传》里,我们看到林冲看守的天王堂,就是为多闻天王建的庙宇。

这位天王在唐代敦煌石窟里的标准形象是这样的:身体是金色的,头上带着我们前面说的鸟宝冠,身上穿着甲胄,左手托着供奉释迦摩尼的宝塔,右手拿着一把长长的三叉戟。在画像上,他的身后往往会跟着一群随从,左边是五位太子和夜叉、罗刹等部下,右边是夫人和天女们,身后还会有小鬼为他打着类似伞的幡盖,象征他的王者身份。听到托塔持戟,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耳熟,对吧?对的,中国的小说家就是根据他的形象创作出了托塔李天王,把多闻天王的武器和宝塔都给了李靖。而我们现在熟悉的财神爷,也是从他开始不断演化来的。比如关羽,你之前有没有觉得关公庙也是财神庙是个挺奇怪的事儿,这背后的逻辑是,战神就是财神,就来自多闻天王。

《三生石上旧精魂》哪吒和他的天王爸爸是怎样被汉化的?


随着职责被不断分走,多闻天王的地位也在不断降低,我国的寺庙在造像时就慢慢把他身后的随从给省了,多闻天王只好自己打着被附会成了伞的幡盖,显得简陋了很多。有意思的是,他还被小说家请来驻守中国。在《封神演义》里,多闻天王也和其他三大天王一起成为了商朝把守边关的四位主将,死后才被姜子牙派去西边做四大天王,连国籍都改了。

除了这位天王,我国的小说家们还盯上了多闻天王的儿子,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多闻天王在最早的形象里身后跟着的太子,里面的三太子,名叫那吒。不用说你也知道,他就是哪吒的原型。这位那吒原本是守护佛教的善神,有五个脑袋、六只手臂。在印度传说里,那吒在修行中将自己的骨肉还给了父母。小说家们认为他的形象很适合文学创作,于是那吒改名李哪吒,给了李靖做儿子,又借用了佛教莲花崇拜的思想,让哪吒通过莲花形态重生。小说家还把佛教转轮王的法轮升级改造了一番,变成风火轮送给了哪吒。法轮原本是印度天神的车轮神化而成,可以降伏四方,而到了我国,武术家认为转轮在对战上作用很有限,就把它变成了交通工具。

说到哪吒的神通,你或许还有疑问:为什么刚才说那吒原型是五头六腕,在《封神演义》里哪吒是三面八臂,但到了《西游记》里他变成了三头六臂呢?哪吒胳膊到底有几条?答案是,这几个说法都对。头和手臂的增减也是个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形象的转化是根据中国武术的实操经验来的。佛教的三面八臂看似威风,但八条手臂,两手合十,两手持主要兵器作战,其余四只手都是配搭,在实战里效率并不高。到《西游记》里改为三头六臂以后,它的对敌机制则变成了三百六十度四面出击,三面背靠背,各据一百二十度角挥舞长兵器,不但没有了死角,自身武器之间也不至于互相妨碍。这和后来我们现代的圆形碉堡常开有三个射击孔、每个孔的角度是一百二十度的道理一样,很可能是我们对神话形象经过思考完成的改进。

多闻天王的故事到这就讲完了。我们看到,印度佛教的人物来到中国后,被改造、挪用。我们或者改变他们的服饰造型,令他们的形象更容易被接受;或者结合百姓的需求修正了他们的法力和技能,让他们的香火得以最大限度地维持;或者糅合多个印度佛教的概念构建出新的人物,为我们的神怪小说提供素材。在这个过程当中,印度佛教原本就很完善的人物形象面目全非,而在汉化佛教中又重新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