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查看更多兒童科普知識,快來點擊上方“北京兒童醫院”

訂閱我們吧~

1. 兒童人工耳蝸調試間隔

  人工耳蝸開機通常在植入術後1~4周進行。在後續使用過程中,由於植入者的電極阻抗、聽覺通路、聽覺中樞等對聲音的傳輸和感受均會隨時間及經驗的積累而發生變化,因此需要結合上述因素以及兒童的聽覺和言語情況進行調試。一般來說,調試常在開機後的1個月、3個月、6個月、9和12個月進行,之後建議每半年至一年進行調試,也可根據使用中的情況實際對上述調試時間進行個性化調整,以保障耳蝸寶寶們得到最佳的聽覺補償和聆聽動態範圍。


2. 寶寶定期調試的重要性?

(1)在最初開機的一段時間,寶寶可能對很小的聲音都接受不了,會覺得害怕、吵鬧和煩躁。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就會覺得聲音太小,需要進行調整。

(2)耳蝸電極表面阻抗可能隨時間發生變化,同樣會影響寶寶聽聲音的感受。

(3)小齡兒童人工耳蝸調試時,聽力師需要依靠觀察寶寶狀態或家長反饋來進行針對性和個性化參數設置。而寶寶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各方面能力和反應發展很快,這就需要定期調試,讓耳蝸參數更適合寶寶目前的進步情況。


3. 什麼情況下必須馬上聯繫聽力師,帶寶寶複查?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4. 什麼情況下,可以適當延長寶寶調機間隔時間?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5. 人工耳蝸調試有哪些方式?

調試(mapping)是通過電腦及專門的設備,由專業人員調節人工耳蝸裝置中的參數使之為病人最舒適、最有效的刺激並讓病人舒適地聽到各種聲音的過程。寶寶的調試方式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方式: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6. 人工耳蝸工作原理是什麼?

人工耳蝸分為外部處理器和植入體兩部分,植入體需要手術植入。大概的工作原理是繞過了受損的內耳毛細胞,通過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人工耳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完全替代一個器官的“人工器官”。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7. 什麼是人工耳蝸編碼策略?

作為人工耳蝸系統信息處理的核心,聲音處理策略也是幾十年來植入者效果不斷提高的主要貢獻者。它是指將言語聲的某些特徵經過一定方式的處理,使之成為具有一定特徵的電信號的過程,例如,針對於改善噪聲下言語識別、聲調和音樂識別的精細結構編碼策略等。編碼策略的改進已經成為提升人工耳蝸使用成效的重要方面。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8. 寶寶調試時,聽力師都在做些什麼?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9. 為寶寶調機,家長需要做什麼?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10、 為什麼聽力師在調試時要評估寶寶聽覺言語能力?

人工耳蝸為聽障兒童提供了發展言語必不可少的聽覺信息輸入,使聽障兒童人工耳蝸術後聽覺感知、言語識別能力逐步提升,聽覺言語能力的進步發展最終關係到寶寶能否實現交流並回歸主流社會。因此,關注人工耳蝸兒童的聽覺言語能力是康復成效評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11、 評估寶寶聽覺言語發育能力有哪些方式?

現有的常用評估工具可以按其測評方式大致分為父母問卷和對兒童進行的標準化測試兩大類。由於低齡嬰幼兒群體的特殊性,父母問卷是評估人工耳蝸兒童聽覺言語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12、 影響寶寶人工耳蝸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人工耳蝸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重度或極重度耳聾的發病時間、病因、病程,耳蝸及聽神經發育情況,植入年齡,植入術前助聽器配戴史、殘餘聽力情況、教育環境以及社會和家庭支持情況,對人工耳蝸合理的期望值等。


13、 不同年齡段兒童聽覺言語發育程度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聽力追蹤一方面依賴於醫療機構的聽力篩查監測,另一方面依靠家長的日常觀察。下面列舉了正常嬰幼不同時期關於聽力發育和語言發育的發育水平,可以作為參考。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14、 寶寶開機後,馬上就能學會說話麼?

人工耳蝸的作用只是解決了“聽見”的問題,而對於“聽懂”和“會說”的問題,人工耳蝸是解決不了的。問題的關鍵是傳入大腦中樞的聲音能否被辨認、理解,能否組織成語言被人聽懂,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孩子在說話前首先需要獲得一定的聽覺經驗,聽力正常的寶寶學說話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直到1歲左右才能開始說話。寶寶開機後,我們應該把他看作聽覺年齡為0歲的兒童,也就是沒有任何聲音經驗的兒童。那麼聽覺經驗的累積也需要一個科學的過程,包括:察覺、分辨、識別、理解

察覺,孩子首先要能感知到聲音,這是康復訓練的第一步。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運用各種聲音刺激,藉助視覺和觸覺等輔助手段,使聽障兒童知道聲音的存在,讓孩子主動關注聲音,對聲音產生興趣。比如:讓寶寶敲一敲小鼓、搖一搖鈴鐺、拍打發聲玩具、叫寶寶的名字待寶寶反應後親親寶寶等。

分辨,這是孩子理解聲音的重要基礎。如果只聽到聲音,但無法分辨聲音,那麼他所聽到的聲音將被當作無意義的噪音。這一階段應通過訓練讓大腦認識聲音的不同,積累區分聲音的經驗並培養聽覺分類的能力,比如分辨聲音的大小、時長、音調等。

識別,即兒童能夠將聽覺刺激與發聲客體進行標識的一種聽覺能力,如果孩子只能區分聲音的差異卻無法區分細節的差異並整合起來,比如孩子無法區分/b/音和/m/音,他就無法正確地指認“包”和“貓”的卡片。 這一階段應強化語音刺激,建立聲義聯結,形成聽覺表象。

理解,即兒童能夠通過聽覺理解語言的含義,是一種較高的聽覺水平,這是真正聽懂、聽明白人說話的最後階段。有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說“幫媽媽拿鞋”,孩子能準確重複這句話,卻無法執行命令,那麼這個孩子能識別聲音,卻無法理解聲音的含義。 這一階段應培養感知連續言語能力、聯繫上下文理解言語信息的能力。

只有聽覺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寶寶才能開口表達。爸爸媽媽們,你們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是否跳過了以上內容呢?


15、 為什麼聾兒家庭康復如此重要?

l 針對性強:在康復機構,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對多的形式,每個孩子一對一訓練時間有限。在家庭環境中,不只是一對一 ,甚至是多對一。家人最熟悉孩子的情況,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教育內容,揚長避短,將孩子的優勢發揮出來。

l 隨機性強:言語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工具,而言語的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提升。在家庭康復中,家長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碰到什麼教什麼,什麼感興趣教什麼,往往效果最好。

l 家長與教師合二為一:並不是說完全的家庭康復是最好的,方法不正確、進步速度慢等也是家庭康復的劣勢。此時結合康復教師指導,家長強化運用,效果會更顯著。

l 全面性強:無論是情緒情感、社會交往、自我管理、道德及語言等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培養和提高的機會,這是家庭康復不可替代的優勢。


16、 聽障兒童家庭康復,家長應知道的一些策略

l 說話時要靠近孩子的助聽設備,最好蹲下與幼兒保持相同高度。

l 靠近助聽設備並保持適當距離(約15釐米) 。

l 幫助孩子定位聲源,讓孩子瞭解聲音與其代表的意義之間的聯繫。

l 使用正常的音量、語速、節奏和強度——調整豐富的語調,喜怒哀樂等。

l 儘量避免孩子看到您的口型,語音開始、語音結束。

l 同一時間只能一個人說話。

l 要不斷地重複——注意 在多次重複的情況下,請保持新鮮感。

l 利用自然情境: 家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例如:流水聲、敲門聲、炒菜聲、走路聲、鬧鐘聲、咳嗽聲等等。我們可以:在孩子穿衣服、疊衣服時,對孩子說… ;在打掃衛生時,請孩子來幫忙… ;家中有人來,請孩子一起接待客人… 。

17、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寶寶聽的情況

小聲音:在寶寶剛剛開機,尤其是年齡很小的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聲音,更加不知道聽到聲音要轉頭去尋找,因此我們很難準確獲得寶寶實際聽力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您細心、耐心的觀察,並及時反饋給聽力師。如果聲音響起,寶寶出現以下反應,都代表聽到了聲音:

微微皺眉、睜眼、轉動眼珠、面部微微抽動

開始或停止哭鬧、吸奶

四肢運動

當然您也可以多次嘗試,如果大多數聽音響起時寶寶都作出了反應,那麼證明這樣的聲音寶寶已經聽到了。

大聲音:當寶寶聽到很大的聲音,感到不舒服時,會突然大哭,拽下頭件,表現出害怕的樣子。但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景都會令寶寶感到害怕,比如突然出現的奇怪聲音、犬吠聲、大人吵架或是爸爸媽媽訓斥他的聲音。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聲音雖然比較大,但這種音量對寶寶來說缺並不一定不舒服。如果寶寶聽到的聲音太大,感到震耳,他會隨著聲音的響起眨眼睛,大一點的寶寶也會抱怨頭痛。如果發生上述問題,您需要及時跟聽力師聯繫,儘快安排再次調機時間。


18、 叫寶寶名字,不回答,就是聽的不好麼?

常常會有家長詢問,寶寶自己玩兒的時候,叫他名字經常不理我們,是寶寶聽力不好麼?其實並不一定是聽力的原因,即使是成人,當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對外界的聲音也常常忽視,尤其是當寶寶面對急劇新引力的玩具或22看電視時,貪玩的天性會讓寶寶對父母的呼喚不做反應。


19、 聽力師常說的“聽聲放物”是什麼

“聽聲放物”遊戲,就是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寶寶建立聲音意識,判斷聲音有無,學會聽到聲音,放一件玩具。通過“聽聲放物”遊戲,我們可以更準確的得到寶寶聽力閾值,為下一步調機和言語康復提供依據。

準備:鼓、鈴鐺、鑰匙串、三角鐵等發聲物品。積木、插片和串珠等玩具。

方法:

(1)需兩名家長配合,媽媽與寶寶面對面坐在桌子兩邊,桌子上擺好積木等玩具;爸爸坐在寶寶正後方,拿好發聲物品。

(2)媽媽手把手讓寶寶拿起一塊積木放到小耳朵上聽,準備好後,爸爸在寶寶身後敲一下鼓或是搖一下鈴鐺。

(3)聽到聲音後,媽媽扶住寶寶手,把積木放好,完成一次“聽聲放物”。每次完成後要及時鼓勵表揚寶寶,調動起寶寶的積極性。

(4)媽媽手把手教寶寶重複3-5次“聽聲放物”後,可以嘗試讓寶寶自己聽,自己放。注意:爸爸每次給聲的時間間隔可以不一樣,以免聰明的寶寶會建立錯誤的反應(無論有沒有聲音,寶寶拿起積木就放),同時要讓寶寶學會等待聲音。

關於兒童人工耳蝸的這些事兒


20、 家庭聽覺言語訓練實例----遊戲時間

遊戲名稱:我聽到啦

材料準備:各種發聲玩具或物品

操作方法

一位家長用玩具安靜的吸引孩子的視線,另一位家長在身後讓鬧鐘、電話等物品或發聲玩具發聲。每次發出聲音後,觀察孩子的眼睛、表情等判斷是否聽到。如果孩子做出反應,面對這孩子的家長要馬上說:“噢,你聽到了。”後面的家長也可以在孩子身後叫孩子名字,如果孩子做出回頭等反應,要立刻給孩子反饋:做出高興的表情、擁抱他,同時說:“你聽到了,聽到我在叫你名字。”如果孩子沒有對聲音做出任何反應,家長要把手指向自己的耳朵,說:“我聽見了!”再指向他的耳朵說:“聽,有聲音嗎?”“你聽到了嗎?”“是什麼聲音?”等,然後帶領孩子找出發聲物體。

注意事項

吸引視線的家長一定要保持安靜,每一次發出聲音都要觀察孩子的反映,積極的反饋給孩子,“你聽到啦!”即使孩子在多次訓練的情況下都沒有反映,請您依然表現出“努力、你很棒”的狀態,我們的幼兒是敏感的,您微小的變化都能被幼兒察覺。


文/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劉海紅、李穎、金欣、劉鵬、王雪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