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姥姥家的老物件,城裡人沒見過,卻見證改革開放40年


姥姥今年85歲,仍身子骨硬朗,就是有點耳背。她見證了民國到新中國,文革到改革開放後的新時代。她總說:我趕上好時候了。

姥姥家的現在用的老物件,可以說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與堅持。比如姥姥家的年畫總有領袖,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她總說感謝毛主席。

這一個鏡子,背面是水銀的,鏡面上印有小花。姥姥在一次次照鏡子中,看著自己的容顏變化,她說,頭髮越越少,也很少照鏡子。

姥姥“四代同堂”,有曾孫,和曾外甥孫子孫女,她說她一輩子值了。小姨家弟弟百天時,她就感慨:我怕喝不上你的喜酒嘍,可是相片中的孩子轉眼快上大學了……只是那支老燭臺陪伴她度過了幾十年的黑夜。

出了臥室的牆上,掛著一個黑乎乎的鐵皮製的筒狀物,印象裡,它至少有40年光景了,其實它個一個筷子筒,一般很少見。

在農村,冬季取暖燒煤,姥姥年歲大了,一直燒炕到五一過後,這個爐勾子、鐵鏟、鑿煤的鐵錘是取暖燒煤“三件套”。

這個小缸,是小時候我們的惦念,姥姥用她來醃雞蛋。記得姥姥家的鹹雞蛋不捨得吃,雞蛋清醃成青黑色,蛋黃流油,齁鹹齁鹹的。

這是個葫蘆飄制的舀子,可以舀水,也用它餵豬,姥姥就是用這樣的葫蘆飄餵了很多頭豬,也舀出來舅舅及小姨的學費。

姥姥家的月臺上,有一口深井,不是用來吃水的,而是用來儲存食物的地窖,裡面存有紅薯、蘿蔔、白菜等等,一個鐵梯,一個絲網,蓋住了多年的記憶。姥姥的喊聲:當心,別掉下去!猶在耳畔。

當然,少不子姥姥家的白薯幹,冬天總是用塑料布作鍋蓋蒸一大鍋白薯或紅薯,當時是真不想吃,現在白薯幹成稀缺物件了。最重要的是盛白薯乾的器物,叫淺子,是姥爺用桑條編的。

這個裝玉米芯的是糧食囤,防止老鼠偷吃,還能防雨雪,防潮,只是現在莊稼地被工廠佔了一些,地少了,糧食也不多。

這個木製圓形帶木柄的器物,它叫醬耙子,是用來夏天搗大醬和蘿蔔鹹菜用的。

簸箕,秋收簸各種糧食,去麥皮,去豆子碎秸稈等。還有種說法:不能對未婚男女簸,那樣會把媒婆吹跑,可能打光棍。

這是捯柴的耙子,秋天收樹葉,特別是葉類的軟柴,非常實用。這些在農村的老物件,有的城裡人都沒見過,但是卻展現了農村的變遷,改革開放40年在農家的器物中一一展現。親,你都認識嗎?還有哪些老物件,歡迎留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