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天池:八百年沉浮鐵瓦寺

八百年沉浮鐵瓦寺

  劉力坤

  在雄偉壯麗的東部天山第一峰——博格達山的崇山峻嶺之間,在聞名遐邇的人間仙境——天山天池的高峽平湖之畔,鐵瓦寺靜泊在歲月的長河之中。

天山天池:八百年沉浮鐵瓦寺

  鐵瓦寺位於天山天池西側的密林間,距湖岸約700米,坐落在一塊約5000多平方米的階形臺地上。坐西朝東,背山面水,四周雲杉環繞,幽靜清雅。民間相傳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左有青龍(左側林邊凹地有一眼清泉細流),右有白虎(右望終年白雪皚皚的博格達峰形容清晰可見),山門對山(鐵瓦寺山門正好對著天池東邊臥龍山的三重山頭),正前方蒼松天然留出一道視野,海北堤岸,湖水、遊人行色盡收眼底,紅塵可遠觀則不能靠近。環顧四周,密林匝地,欲開又合,藏中有露,曲徑通幽,不知是蒼天有意給鐵瓦寺預留了這塊寶地,還是鐵瓦寺的締造者們尋山問水,覓龍、察砂、觀水、點穴、才選中這方人間聖地。總之深山藏古剎,就這樣結構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寧靜、悠久。讓今天站在這裡憑弔歷史的人們感慨萬千。

  相傳鐵瓦寺始建於元初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發動的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西方遠征之時。據元代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載:公元1218年秋,元太祖成吉思汗派使臣持詔書和鑄有:“如朕親臨,便宜行事”的虎頭金牌,請長春真人前往論道。時已七十二歲高齡的邱真人欣然應命,率十八弟子從山東棲霞出發,不遠萬里,一路風塵來到天山腳下。當長春真人踏入鱉思馬大城(唐,北庭,今,吉木薩爾縣)地界,“王宮、士庶、僧、道數百,具威儀遠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與中國特異”。九月四日宿輪臺之東的阜康,“迭屑頭目”(地方官員)率眾遠迎,隆重接待。道人居士更是前呼後擁,視為盛事。真人觀賞了“三峰並起插雲寒”的博格達峰和“冰池耀日俗難觀”的天山天池後,向西絕塵而去。給這方熱土留下了一詩一寺,相傳,這個寺就是為紀念邱處機傳經佈道,榮登仙境而建的鐵瓦寺。

  據《阜康縣誌》記載,清代乾隆年間鐵瓦寺重建,因用青磚砌牆,鐵瓦鋪頂,故名鐵瓦寺。清代光緒年間修繕,擴建,增殿不少。民國十二年(1923年),棄政悟道的伊犁鎮守使楊飛霞,募集資金興建山門,修繕配殿,於廟內鑄一吊鍾。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馬仲英進疆,攻佔迪化(今烏魯木齊)途中,鐵瓦寺毀於戰火。民國二十三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4—1937年)勉強重建,但規模和做工大不及往昔。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民國政府南京中央監察院院長、著名書畫家于右任先生登天池前,新疆政府組織維修了鐵瓦寺南北配殿,換上了木質地板,天花板,裝修一新作為臨時住所。1950年春天,鐵瓦寺的道士、廟工下山還俗,寺廟荒廢。文化大革命期間,鐵瓦寺大部分木構件被拆去蓋山下的學校。1975年鐵瓦寺牆倒屋塌,成為一片廢墟。2002年自治區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鐵瓦寺進行了考古發掘,為一些廣為人知的史事找到了實證,還揭示了一些鮮為人知,塵封土埋的歷史,更加豐富了這座近八百年曆史的古建築的文化內涵。2005年鐵瓦寺原址復建、擴建,沿用“福壽觀”名,重新煥發了這座道教名觀的勃勃生機,再現了天池八大寺廟之首的昔日風采。

  天山天池的文化之根可以溯源到人類遠古時代,神秘浪漫,古樸聖潔的原始神話傳說。在《山海經》、《史記》、《穆天子傳》、《竹書紀年》等典籍中都有關於西王母和瑤池的記載。公元前989年,周朝第五代國王姬滿,駕八駿西巡,與西王母在瑤池相會,開闢了史書記載中,中原與西域溝通交流的先河,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

  天池道教文化自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始,猶如一股奮勇執著的溪流,生生不息。道教將西王母衍化為女仙首領,進一步延續了天池西王母文化的文脈。公元1220年,北方全真派首領,被稱為中國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長春真人邱處機的蒞臨,成為天池道教文化的一個里程碑。據傳,由此而生的鐵瓦寺,也因領袖人物的緣故,以高起點和大規模而成為天池道觀的龍頭老大,被譽為天池八大寺廟之首。清代乾隆年間,博格達峰作為“永鎮西陲”的象徵列入國家祭祀的名山大川之一,博格達山被譽為“福壽山”,鐵瓦寺亦時稱“福壽寺”。清末至民國初年,天池道教進入鼎盛時期,鐵瓦寺的規模、僧人、香火也達到了空前地步,成為新疆道教的中心之一,民間俗稱“海臺大廟”。深山密林之中一派儼然屋舍,雄偉廟堂之上供奉著三清三皇。1946年國民黨監察院院長於右任先生遊覽天池時下榻福壽寺,看到道觀以寺命名,很是不解,乘興提筆給鐵瓦寺改了一個道家的名稱“靈山道院”。可惜這個名字並沒有被啟用,那張靈動、飄逸的橫幅,也不知飄零何處?

  鐵瓦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澱了較為豐富的文化。歷史上專門為鐵瓦寺而作的詩詞也不少。 開山鼻祖當推邱處機的《望陰山》:

  三峰並起插雲寒,四壁橫陳繞澗盤。

  雪嶺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難觀。

  巖深可避刀兵害,水眾能滋稼穡幹。

  名鎮北方為第一,無人寫向畫圖看。

  雖然這首詩中隻字未提及鐵瓦寺,但鐵瓦寺卻因他的來到應運而生。

  清代光緒年間,新疆布政使魏光燾的幕友受慶龍曾作一首《鐵瓦寺》:

  寺名鐵瓦鐵為環,水喚瑤池霽鈀開。

  王母穆王都不見,令人千載費疑猜。

  魏的另一幕友李竺勳和詩一首:

  《鐵瓦寺鳴鐘》:

  招提鐵瓦鐵彌堅,道士清修斷俗緣。

  為羨魯陽戈返日,敲鐘欲挽夕陽天。

  1946年于右任先生下榻鐵瓦寺,作書甚多:《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宿天池上靈山道院,不寐有作》

  飛渡天山往復還,今來真是識天顏。

  雲中瀑布冰期雪,月下瑤池雨後山。

  行遠方知騏驥貴,登高那計鬢毛斑。

  夜深惘惘情難已,萬木啼號有病杉。

  《天池旁有道士廟,餘為題曰靈山寺。住寺中三日,作書甚多》:

  雨過高峰霧忽開,月明照影一徘徊。

  醉餘揮灑天山上,似向瑤池洗硯來。

  浣溪沙 天山詞

  我與天山共白頭,白頭相映亦風流,

  羨它雪水灌田疇。

  風雪飄搖成過去,暮雪收盡見芳舟,

  山河憔悴幾經秋。

  中國現代傑出作家茅盾先生1940年遊覽天池時看到人去樓空的鐵瓦寺,聽聞大小鍋底坑是西王母開蟠桃盛宴時款待數以千萬計各路神仙的鍋灶,有感而作《新疆雜詠》:(一)

  博格達峰高接天,雲封雪鎖自年年。

  冰川寂寞群仙去,瘦骨黃冠灶斷煙。

  現代詩人王子純在《博格達山八景》中作《山寺晚鐘》:

  古廟蒼松裡,鐘聲出翠微。

  寥天增暮色,陡壁失殘暉。

  世外人煩熱,人間有是非。

  道家輕撞處,渾與俗情違。

  鐵瓦寺的歷史文化除典籍記載的外,還有一些未登大雅之堂的,來自於民間,世代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化遺產。它們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其中一些經典故事流傳很廣。如:關於鐵瓦寺的建造過程,在民間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據說當年建鐵瓦寺時,沒有上天池的車道,而且寺址周邊都是石山,建寺的磚瓦都是現在盤山道腳下的白土山挖窯燒造好後,由羊馱運上山,材料經數年積累才修建的。阜康當地有個李秀才,家業不小,養了幾群羊。每年春、夏、秋季,羊每天早晨在山下窯口馱幾塊磚瓦,一邊吃草,一邊上山,不知不覺到了山頂,卸下材料,再一路啃草逐水暮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隊無怨無悔、浩浩蕩蕩的運輸大軍,完成了在世界建築史上都堪稱一絕的漫長、執著而浪漫的材料積累過程。2002年鐵瓦寺進行考古發掘時,出土了許多中央帶筷子粗細孔洞的磚瓦,無疑,這些孔洞就是燒造磚瓦時為運輸方便預留的。這些帶特殊標誌的出土品,充分證明了民間傳說的真實性,更為鐵瓦寺的文化歷史增添了幾許執著的虔誠,浪漫的真實。

  1923年,楊飛霞隱居天池時曾為鐵瓦寺募資鑄了口大鐘,後來這口大鐘被稱為“天池一寶”。據記載這口大鐘高2米,上口直徑1米,下口直徑1.6米,壁厚5公分,重2噸。鍾首為獸頭,鍾耳有八卦圖形,鐘身上鑄滿凸形正楷體銘文,羅列出捐獻者的身份、官位、姓名和捐銀數量。

  鑄造者為當時迪化高工巧匠田鳳鳴、劉民、高中嶽、張順鳴及高徒數人。鑄造材料為駱駝和牛轉運上山,就地制模,就地建灶鑄造。據說鍾鑄好掛起後,老道對小道說:“你一直朝東走,不要回頭,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小道受命後就向東走。走啊走,從旭日東昇走到日落西山,走的筋疲力盡,小道覺得走得夠遠的了。一回頭,便聽到清晰的鐘聲。他回頭的地方正是阜康縣與吉木薩爾縣交界處。因而鐵瓦寺的鐘聲只能傳到這兒,如果小道不回頭,那鐘聲就會傳得更遠了。

  這個優美的民間故事充分說明鐵瓦寺的大鐘倍受人們的青睞,不愧為天池一寶。

  暮鼓晨鐘,山中歲月,鐵瓦寺的這口大鐘,伴隨著僧侶們度過了多少平實清寂的朝朝暮暮。1958年大鍊鋼鐵時它被砸墮、破損。文革中它徹底被砸爛,化鍾為鐵,當廢鐵賣了。幸虧土地存留了幾塊殘片,2002年考古發掘中,鑄著“副督、前任、盛”等字樣的鐘片重見天日,佐證了關於這口鐘的存在與想象。

  其實關於鐵瓦寺還有許多一知半解、隻言片語的文化碎片、歷史生活,比如鐵瓦寺幾任道長的秉性、長短,鐵瓦寺的藏經洞;道士們採藥、製藥、治病救人;道人修煉成果,坐化成仙留下的九座坐化塔等。一個存活了將近800年的建築,它的沉沉浮浮,豐富一生,足夠我們閱讀。

  原址復、擴建後的鐵瓦寺,基本保持了前後兩大殿的格局,但又擴建舊制,提高了建築規格,突出了地域特色。形成前後兩組建築群。前組由山門、碑廊、鐘鼓樓、靈霄殿、左右配殿組成,佔地為3625平方米。後組由垂花門、遊廊、三清殿及左右配殿組成,佔地為1920平方米。齋房等佔地960平方米。如今的鐵瓦寺更加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鐵瓦寺建築群體,採取我國傳統的中軸線對稱形式,即一正兩廂,四合成院,同時巧妙地利用地勢起伏落差,依形而造,順勢而築,形成前低後高,前疏後密,前馳後張的特色。既打破了傳統程式化的呆板,又莊嚴肅穆,向心內聚,主次分明,突出了三清殿為中心的構建主題,形成自然地理與人文理念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的完美格局。

  鐵瓦寺建築色彩呈白牆青磚,以沉穩的冷色調為主,傳遞著一種寧靜肅穆之美。木構建彩繪為清式旋子彩繪,做法考究,素雅與華美相得益彰。

  鐵瓦寺為道教神仙領地,主設三清殿,為兩層重簷歇山建築。鐵瓦屋面,原古建築遺存青磚包牆,隔扇門窗,內南北牆面作壁畫,以道教神仙故事為主題,氣勢宏大,金壁輝煌,相互輝映,蔚為壯觀。室內設有須彌座,供奉“原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位道教最高尊神。左右配殿為娘娘殿、八仙殿、均為硬山建築。內奉王母娘娘、后土娘娘、九天玄女娘娘。八仙殿供奉八仙。

  前組建築群正中設靈霄殿,為單簷歇山建築,內牆施壁畫,室內供奉黃帝、伏羲、神農三位祖先。左右配殿均為硬山建築,左配殿為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真武帝君、重陽真人。右配殿為財神殿,供奉關帝聖君、文財神范蠡 、武財神趙公明。山門為歇山捲棚頂,內供四尊戰帥神祗,左為王靈宮、韋馱,右為青龍星君、白虎星君。山門兩側為鐘鼓樓。殿與殿之間有長短曲折的遊廊相連,供奉主要神塑27尊。

  鐵瓦寺廟宇群依山傍水,主殿、配殿、碑廊、山門、鐘鼓樓,形體有大有小,有主有從;佈局有疏有密,有虛有實;層次有遠有近,有起有伏;手法或藏或露,或深或淺。展示了營造者的高超的造詣和良苦用心。

  雄偉壯觀的鐵瓦寺,再次從歷史的長河中浮出水面,承繼著昔日的厚重,昭示著當代的精神。“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鐵瓦寺將在光大道教文化的征途中再造輝煌,重振“新疆道教中心”的風采。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投入三千萬元重建鐵瓦寺,除展示其深厚的道教文化外,還專門為香客、遊人準備了以天池野生菌類和野菜為主的,富有地域特色、綠色營養的素齋;開闢種植了天山雪蓮、當生、甘草、柴胡等中草藥藥圃;編排了以“周穆王西王母瑤池相會”為主題的歌舞劇《瑤池史畫》,從遊、購、娛、吃、住、行等多方面為遊客提供服務,展示天山天池鐵瓦寺獨特的魅力。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之大。不到天池,不知道新疆之美。不到鐵瓦寺,不知道天池道教文化之厚重。讓我們通過這隻八百年的眼睛,看歷史變遷,看蒼茫大地、看卓越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