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出去的錢,就別去“催要”了

有人說:“借錢,最能看清一個人。”

起初我對這句話不以為然,因為親朋好友之間借錢,也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是後來,我對這句話的感觸越來越深。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因為開學時需要交納幾千塊錢,那時候,幾千塊錢就是一個家庭一年的收入。可是我們家裡有三兄妹,並且都在讀書,交學費的事情,就難住了母親。

母親在開學前夕,回了一趟孃家,向幾個舅舅借錢。我的三舅舅家裡幾十萬的存款都有,但是他一口回絕了母親,他對母親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讀不起就算了,早點去打工,還能夠多賺錢。”後來,外公拿了一千塊錢給母親,才沒有讓母親空手而回。到了年底,母親賣了兩頭豬,帶著一千塊錢去了外公家,當母親把錢遞給外公的時候,他說:“說是借錢給你,其實我也沒有打算要回來了,你就別還了。”

後來,母親說起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外公的本意。也就是說,一個人既然願意借錢給你,就沒有打算催要你還錢,或者你不還錢,他也能夠接受;一個人不願意借錢給你,就是你能做到“有借有還”,他也不會借錢給你,他怕你還不起,或者打心眼裡看不起你。

事實上,真正願意借錢給你的人,並不會很多,甚至一個都沒有。別看陪你一起吃飯的人很多,向你敬酒的人很多,那是因為你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別人想要巴結你,仰望著你。如果有一天,你變窮了,負債累累了,你才知道身邊沒有真心朋友,以前喝酒吃肉的朋友,都是虛偽的。

你的親戚是某種儀式上必須出現的人,但是親戚不會隨便幫你。善良的親戚,在你窮的時候,是可憐你,隨便施捨一點點錢給你;更多的親戚是“旁觀者”,對你的家庭情況才懶得過問,或者假惺惺問一問,並不會伸手拉一把。

借出去的錢,就別去“催要”了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願意幫助親戚朋友,那麼你就要懂得——借出去的錢,就別去“催要”了。一方面是有的人,真的很窮,他就是再過很多年,也還不起;有的人根本上就沒有打算還錢,你去討要,估計要碰一鼻子灰。

我的同事張豆文,去年妻子生二胎,可是生孩子的時候,遇到了難產,前前後後花了七八萬。因為家裡窮,醫藥費都付不起。他找到我,和我聊了很久,然後小聲地說:“能不能借點錢給我。”我問他:“你要多少錢?”他說:“你能借多少,就借多少吧。”我想了想,借給了他五千塊錢,大家都是同事,低頭不見抬頭見,不能做得太絕情了。

一晃就過了幾個月,張豆文對還錢的事情隻字未提。上個星期,單位發了獎金,我就問他:“張豆文,上次借的錢......”張豆文看了我一眼:“大家都是同事,天天在一起,你還怕我跑了不成?”他的意思是,我不應該問他要錢,是我太不重感情了?

借出去的錢,就別去“催要”了

總有人,借錢的時候裝孫子,還錢的時候變大爺。借錢的時候,低聲下氣,真的借到錢了,人都找不到了。

我的同學竇文章,前幾年在東莞打工,後來想辦廠,就到處找人借錢。有的人借了幾萬塊錢給他,他就承諾可以作為入股,以後可以分紅。竇文章在同學群裡宣傳了自己的辦廠計劃,還向同學挨個打電話。很多同學都借錢給他, 我也借給他兩千多。我想,他辦廠的事情,雖然說得很有前途,但是以後能不能產生效益,還是個問題。做生意是有風險的。

竇文章的工廠辦起來了,還請很多人去東莞慶祝了一番。但是工廠從未賺過錢,後來就關門大吉了,人也失蹤了。上個月,竇文章回到了老家,好幾個同學都找他要錢,他說:“當初你們願意借錢給我,還不是想要分紅。現在好了,你們就對我落井下石,你們才是見錢眼開的人,以後大家不是同學,連熟人都不是。”

借錢給竇文章,結果我們個個變成了“見錢眼開”的人,我們才是犯錯誤的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是竇文章卻耍賴皮,他沒有錢,可以說明情況,可以逐步歸還,但是不願意面對欠錢的事實,就是老賴了。

回頭一想,我是最幸運的人,我借兩千塊錢給竇文章,壓根就沒有想到他什麼時候會還錢,如果他不還,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大損失。就算我花一點小錢,去看清一個人的心。

借出去的錢,就別去“催要”了

事實上,很多朋友本來是熱心腸的,是願意借錢給其他朋友的,就是因為那些“借錢不還”的人,讓整個朋友群都失去了信任。俗話說:“一粒老鼠屎,毀掉一鍋湯。”如果你身邊有那麼一兩個不講信用的人,那麼你對任何親戚朋友都不再信任了,都害怕借錢給他們。

因此,在借錢給別人的時候,你就要抱著一種“借出去的錢,潑出去的水”的態度,不去討要了。願意還錢的人,不要你去討要,也會還給你;不願意還錢的人,就是去討要,也是自討沒趣。真的不必讓自己那麼被動,別因為借錢的事情,弄丟了自己的好心情。

記得有一次,一個同事在向人要賬的時候,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我借錢給你,你不還就算了,我就當這些錢,送給你買藥吃。”這句話非常狠毒吧,但是人心卻更狠毒,連起碼的仁義道德都不要了,臉皮都可以隨便撕破。

借錢,常常讓朋友反目成仇,讓親戚形同陌路。不到萬不得已,你別找人借錢,太看人臉色了;既然你願意借錢給別人,就別去“催要”了,太令人心寒了。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